LungZeno
LungZeno

不知道為何寫起matters上來。

楊朱、莊子、老子都有大量反對儒家思想的部份

我們受雜家影響很深,都是透過雜家認識道家,以為儒釋道可以合流。其實道家有大量反對儒家思想的部份,只是在雜家之中完全削走了。不知道原本兩千年前就有人針砭讀書人、儒士,並提出對著幹的很多想法和主張。

我們受雜家影響很深,都是透過雜家認識道家,以為儒釋道可以合流。其實道家有大量反對儒家思想的部份,只是在雜家之中完全削走了。不知道原本兩千年前就有人針砭讀書人、儒士,並提出對著幹的很多想法和主張。

《老子》反對儒家思想反得最多,但全都沒有直白說反對。《莊子》有些篇章直接開名反孔子。楊朱一派則反到儒士的核心。這就造成,儒士欣賞老子,視老人為有高深智慧的人,卻斷章取義貶斥楊朱,使後世大眾的我們誤解了楊朱。


關於楊朱

世人對於楊朱的認識來自「一毛不拔」這個成語,但這個成語的意思卻源自儒家孟子對楊朱的批評。

一毛不拔是孤寒財主的形象,非常吝嗇錢財。不過,從《列子‧楊朱篇》可知:「賓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廚之下,不絕煙火;堂廡之上,不絕聲樂。奉養之餘,先散之宗族;宗族之餘,次散之邑里;邑里之餘,乃散之一國。行年六十,氣幹將衰,棄其家事,都散其庫藏、珍寶、車服、妾媵,一年之中盡焉,不為子孫留財。」被讚頌為「達人也,德過其祖矣」。一個富人不累積財富給子孫,散盡財富給門客、宗族、鄉里、國人,被楊朱一派稱為通達之人,其品德超過他的祖先。《列子‧楊朱篇》通篇有很多反對有意累積財富和反對為名為利的段落,與孤寒吝嗇完全相反。

一毛不拔的整個原文是「損一毛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孟子批評時只取第一句,而沒有取第二句。實際上,楊朱不是主張利己,而是主張,既拒絕害己,也不貪圖利己。

楊朱一派反對當官,反對君臣之道,就算當官,也反對當清官、諫官,指出清官、諫官不是好官。這就反到儒生的心坎了。正所謂「學成文武藝,售予帝王家」,讀書是為了當官,當官是為了有污可貪,而不貪污則是為了身後名聲。而且楊朱一派還提供了一個推及於天下的方法和一個治天下的方法,都是不需要君臣存在。楊朱一派可真是打破了儒生的飯碗,還從道理上破滅了儒生的偶像和理想。


關於莊子

《莊子》有些篇章是以孔子作為儒家和儒者的代表去反對的,有些則雖然沒有孔子現身,但同樣以儒家和儒者為反對目標。當中以成語「盜亦有道」和成語「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寓言故事最著名。這兩句出自《莊子‧胠篋》。

這兩句的前言: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犬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翻譯:以前齊國鄰里相望,雞鳴狗叫之聲相聞,魚網所撒佈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和方法,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聖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連同那裡各種聖明而有智慧的法規與制度也一併竊取了。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於堯舜那樣安穩的地位,小國不敢譴責,大國不敢討伐,十二代享有齊國,這不就是竊取齊國,連同那裡聖明而有智慧的法規和制度一併竊取,用來守護他那盜賊之身嗎?

「盜亦有道」正文:跖之徒問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翻譯:盜跖的門徒問他說:「盜賊也有『道』嗎?」盜跖說:「怎麼會沒有!道可是無所不在的。先知能預知未來,而大盜卻能預先猜出房裡財物的收藏處,這種『知』與先知是一致的;大盜在偷東西的時候一馬當先,這和兩軍交戰時向前衝鋒的將士一樣,堪稱為『勇』;偷完東西最後才出來,也就是在保護同伴不受逮捕,這就是講義氣的『義』;判斷情況,以決定能否下手去偷,這則是『智』的表現;把偷來的贓物公平的分給同伴,叫做『仁』。如果不具備『聖、勇、義、智、仁』這五種美德,則稱不上是強梁!」這樣看來,好人如果沒有得到「聖人之道」就無法立足於社會,而盜跖沒有得到「聖人之道」就無法行竊於世間。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正文: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翻譯: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一類大盜獲得重利。為了天下而制定斗、斛以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斗斛一併盜竊走了;為了天下而制定秤錘、秤桿以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併盜竊走了;為了天下制定符、璽以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併盜竊走了;為了天下制定仁義以矯正人的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併盜竊走了。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鈎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處死,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

還有《莊子‧盜跖》中「止暴禁非」的故事也是有關的。故事是說孔子勸說盜跖從良,卻反被反駁和嚴厲斥責。這裡節錄「止暴禁非」的部份。

「止暴禁非」正文:子以甘辭説子路而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衞君而事不成,身菹於衞東門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

翻譯:你用甜言蜜語説服了子路讓他跟隨你,使子路去掉了勇武的高冠,解除了長長的佩劍,受教於你的門下,天下都説你孔子能夠制止暴力禁絕不軌。可是後來,子路想要殺掉篡逆的衞君卻不能成功,而且自身還在衞國東門上被剁成了肉醬,這就是你那套説教的失敗。

有說,莊子抨擊的是「小人儒」、「俗儒」。不是這樣的,而是儒家、儒者在實踐上的內在矛盾。

儒者講道德,設計典章制度、禮教和法律都是講道德的,而道德一大目標是賞善罰惡,獎賞好人、懲治壞人。不過,統治者才是典章制度、禮教和法律的真正擁有者。講道德,即是講自律,對上真正的大盜,亦即專制統治者,是沒有用的。壞人只要成為統治者,儒者就懲治不了他。小國不敢譴責,大國不敢討伐,現代世界各國對某專制國家政權就是這樣。

儒者講究道德,鑽研各種美德。道德是自我修為,不但好人能用,壞人也能用,好人用來成為更好的自己,壞人用來使自己更成功。儒者講究道德,鑽研各種美德,變成了為壞人服務,成就壞人,背離賞善罰惡。就像現代某專制國家政權,列寧式政黨嚴密,而在一窮二白時也能統戰別人,說明是能得人心的。

更要命的是,道德和從其而來的典章制度、禮教和法律治不了專制統治者的同時,卻治得了平民,儒者能對平民止暴禁非,卻無法對專制統治者止暴禁非,而一方面,儒者遇到道德治不了專制統治者的時候,會更強調道德、提升道德,另一方面,專制統治者也會改造典章制度、禮教和法律,重罰小罪,結果就是竊鉤者誅,而只剩下作為統治者的壞人才有仁義。就像《反逆的魯魯修》開場時,朱雀要求平民止暴禁非,結果就是助長暴政的鎮壓。亦像現代某專制傀儡政府的法庭,就是統治者一方充滿仁義。

莊子對於儒家、儒者在實踐上的內在矛盾,他的解法是絕聖棄智、攘棄仁義。不過,有個韓裔日本人不是在道德治不了時,不是更強調道德、提升道德,也不是絕聖棄智、攘棄仁義,他的解答是「正義なき力は無能なり。力なき正義も無能なり。」話說當年二戰結束後,西洋文化流入日本,日本傳統武術面對西洋現代武術根本不可打,而這個韓裔日本人改革日本傳武,創立極真空手道,使得日本傳武變得好打。說回「正義なき力は無能なり。力なき正義も無能なり。」,直譯成中文就是,沒有正義的力量是無能的,沒有力量的正義也是無能的。


關於老子

《老子》有很多與儒家對著幹、完全相反的思想。雖然《老子》內文有多個不同的版本,但是只要有傳於後世並被後世接納的版本,即是有道家人士認同和使用。這裡重點是有這些道家思想,因而不拘泥版本。

《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敎」。儒家遵從的孔聖教師形象是「誨人不倦」,而老子道家思想則是行「不言之教」。

《老子》:「絕學無憂」。儒家追求學,儒家經典有說「學而不厭」、「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而老子道家思想則是「絕學無憂」。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儒家講仁,道家講不仁。儒家的仁是一種分等級的愛,親疏有別,由親及疏,親的侵犯了疏的也「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儒者講情,對萬物講情,常以情感投射,例如視竹為君子。道家老子講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祭祀用的用草紮成的假狗,祭祀時及之前,被需要就備受重視,祭祀完後,不需要了就變成垃圾。芻狗的備受重視是工具性的,而不是情感投入。例如一輛車的輪胎破了,就換上新的輪胎,而不是情感投入,像買寵物般,責備「你當初不愛牠,又為甚麼買牠?你買了牠就愛牠,現在卻又拋棄牠」,想怎樣救活牠/它。

《老子》:「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儒家追求學,求知識,求智慧,因而雖然儒家以仁為首要,但是對智者的讚揚和重視常僅次於仁者,有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者不憂;智者不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等等,智也在四端之中。而道家老子既然說「絕學無憂」,反對慾望(求知慾也是慾望),主張「愚」,也就把智者放在壞人或說心懷不軌的角色位置。

《老子》:「絕聖棄智」。《老子》:「絕仁棄義」。儒家追求成聖,也追求有知識、有智慧。儒家也追求仁和義,並且放在很首要的位置,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說法。而道家老子卻說「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儒家讚頌仁義、智慧、教慈、忠臣,欣喜有他們存在,把有他們存在視為好情況。道家老子則指出他們存在卻反映情況是壞的。

《老子》:「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儒家重視禮。在儒家,禮僅次於仁和義,是四端之一、五常之一,經典著作有《禮記》,更有建立起來的禮教。道家老子則把禮排在最後,並指出是極惡劣的情況。

《老子》:「報怨以德」。《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儒家孔子主張以直報,被問及「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道家老子所言則是儒家孔子所否定的。

《老子》:「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儒家主張修身,追求賢明。儒家老子則追求愚,包括自己也愚。

《老子》:「小國寡民」。《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儒家主張「王天下」,否定「霸天下」,不過不論「王天下」還是「霸天下」,都是得到天下的,肯定了國家擴張。道家老子則主張「小國寡民」。

NO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