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人,文字工,沒上班但是有在工作。
兼差當然不算斜槓,那怎樣才是斜槓?
大家好!我是劉揚銘,自由接案的文字工作者。Matters有好多我本來就在追蹤的前輩,有機會加入這裡和大家切磋,非常高興。
不像許多大大只要報上名字大家都認識,我得先自我介紹才不會冷場。每次有初識的朋友問:「欸你做文字工作,是寫什麼的?」我都手足無措,因為我寫的東西就是一個雜(好像電影《一代宗師》勇伯:「我打雜家的!」)。自由接案五、六年了還在摸索定位,興趣和賺錢生活之間要怎麼平衡也還在疑惑,反正我也只會寫,那就……都寫吧。
我寫過一本宅宅的書叫《高校制服戀物論》,研究制服控與美少女(這是個人興趣啦);另外一本《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是離職之後思考工作的意義、人和組織的關係(是為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平衡)。為了賺錢維生,接案我什麼都做,當過書的編輯、幫雜誌特刊規畫內容、在雜誌寫稿或是特約當主編、寫網路專欄、也幫品牌寫文案、做刊物、有時候有演講邀約,總之,賺錢嘛,都做都做!目前也在SOSreader寫作訂閱平台開寫作計畫,下半年應該會嘗試開課程、做小雜誌(Zine)各種好玩(?)的事……
文字工面對新媒體時代嘛,什麼都嘗試看看大概不會錯吧,這麼一想,就變成「打雜家的」了(ps.就連工作地點我也試過各種各樣:共同工作空間、流浪在咖啡店、賴在家、和朋友分租工作室,各有利弊,想討論這個也歡迎找我)。
說到這裡終於可以進入正題。斜槓青年(slash)、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話題最近很熱。前不久我和常去的咖啡店老闆聊天,她提了一個問題:「斜槓到底是什麼我搞不懂,因為薪水低想多賺一點,兼差做很多事就叫斜槓嗎?那不是把自己累死而已?」(台灣年輕人薪水很低,開咖啡店更難維持,怪不得她會問)
老實說《斜槓青年》這本書我買了想做研究但還沒看,當時我也楞了一會,後來想了幾天,終於從親身經驗想出個結論──也許斜槓書裡早就提到了,請大家包涵我還沒看書──斜槓不斜槓不在兼差多寡,有沒有辦法「創造自己的工作」才是重要的。
找工作vs.創造工作
其實我不是「想當自由工作者」才辭職,也不是「想寫作」才開始寫的,現在變成以這樣的方式維生,比較像是求生本能。我曾經在一本商管雜誌當編輯七年(這是畢業後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那是我到現在都很喜歡的工作,可是誰都知道紙本是夕陽產業,所以上班的每一天我都很焦慮,要是公司倒了怎麼辦呢?我得讓自己保有一種「隨時都能找到工作」的能力,才能解除那種焦慮。
為了增強各種生存能力,我上班非常拚,糗的是還沒能力還沒練完,我人就先壞掉了(紙本產業衰退中,無論公司、記者或編輯都得做愈來愈多事,才能維持生存),因為健康因素不得不辭職休養生息,過了一年廢柴的生活。
但妙也妙在,我沒在上班,卻有不少人找我工作,編刊物、編書什麼的;另一方面,為了不讓自己覺得那麼廢,我找了事情給自己做(寫什麼制服控的怪怪的文章),結果就這樣慢慢生存下來。做了一個案子之後介紹另一個,寫了有興趣的文章之後有機會出成書,這裡打一打那裡玩一玩,欸,好像也可以活著耶。
後來我在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大象與跳蚤》看到,他建議他兒子畢業之後不要找老闆,而是找客戶。找老闆是找個職位領薪水,找客戶的意思是設法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去提供服務賺錢,這概念很吸引我,就算沒人給我工作,如果我可以創造自己的工作,就不怕活不下來了吧?
因事設人vs.因人設事
所謂上班,是一個公司組織需要完成某個任務,找一個人來做事,因事設人,這件「事」自然不可能和「人」百分之百契合,上班族的責任是完成組織交辦的任務,老闆付你錢,工作比你大,理所當然,怪不得上班總是挺憂鬱的(見城徹《不憂鬱哪算是工作》也是暢銷書嘛)。
但有沒有可能工作是「因人設事」,因為有我,才有這個工作,我就在這裡每天做,把想做的事情變成工作。這麼一來,人比工作大,做起事來應該很快樂吧?想一想,除非創業,否則哪可能叫公司「因我設事」呢?(不過聽說日本IDEE好像是這樣子的公司,聚集一堆怪人做很奇怪的事)
既然如此,不上班好像比較自由吧,試著挑戰看看,創造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可以賺錢的工作。光是做一大堆「因事設人」的兼差,不算斜槓吧,能有一堆「因人設事」的工作,讓這些工作有我才成立,才算厲害的斜槓工作者。
呃,但說起來我也沒資格分享經驗,因為沒做到。目前我的生存方式,是接那些因事設人(但組織內做不來需要外包出去)的案子來賺錢,並且慢慢開發因人設事的工作(想辦法做哪些事之後讓別人找我再去做什麼)。有點像是台灣產業要代工轉品牌的概念吧,一邊接apple的單生產筆電,一邊賣自己的筆電這樣,進行一個工作者的轉型。
少子化、退休金與夕陽產業
談到斜槓(或零工經濟、或自由工作、或大象與跳蚤……)最後就不得不談一個大趨勢,我認為「現在好好念書,以後好好工作」──考好學校,畢業之後找個公司上班,到某個年紀之後退休,過著領退休金的養老生活──的工作想像可能會變成一種幻想。
在台灣,媒體和出版差不多是夕陽產業,加上少子化、人口減少,退休年齡只能不斷延後,退休金必須一直縮水,否則退休制度是撐不下去的。如果照原路走,我的職涯要長達50年,結束之後還不知道剩下多少命跟錢,那令人憂鬱的工作實在很難下嚥,還不如設法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工作,一路做到死也不用退休,感覺輕鬆許多。
我差不多是抱著這樣天真的想法往前走。
當然,工作上取得自由,可能得用收入減少做為交換,這點也做好準備。把生活需求降低,不需要太多錢的話,能做什麼的選擇自然就變多了(剛好我也沒有什麼有物欲)。我現在嘗試的不是「如何快速賺到好多錢退休」,而是思索生活到底需要什麼,能用多「少」的錢就可以活,每年給自己一個額度,賺到之後就不接案,把時間拿去做一些有趣的無聊事,這樣好像滿自由自在的。當然,如果那些有趣的事也能讓我賺錢就太好啦,就算沒辦法,光做那些事也夠快樂了。
有人問:「如果有年輕朋友說他想當自由工作者,你會鼓勵嗎?」先不提要不要或該不該把自由工作當目標,我認為更應該鼓勵的,是用更廣的視野來思考工作是什麼、想要的人生是什麼。
這年頭還在想「就業」、「上班」,念熱門科系、進熱門產業……真的有點太無聊。你說Youtuber、直播主、電競選手這種工作,五年前都還沒出現咧,現在Youtube都把電視打死了,電競都快成奧運項目了。時間倒推回過去,你要念什麼科系來做直播主、當電競選手?未來還會出現更多新職業、新工作型態,找客戶的能力應該比找老闆的能力有用,有想像力,敢嘗試,真的做出來才是關鍵吧。
自由工作的力量有限
最後,在我這五六年的自由工作生涯裡,也發現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很多事情得集合眾人的力量才能完成。我曾經天真的以為大家都成為自由工作者,就不需要公司組織了,不過Ronald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論果然不是寫假的(念書有學到但和實際碰上感覺完全不同),世上很多值得做的事,沒辦法一個人完成,當需要更多人的力量,就出現組織(公司)了,也因此,組織裡的任務變成一種「因事設人」,開始讓人覺得憂鬱,想離開它變成自由工作者──唉呀,怎麼又回到最初的圈圈?
所以搞不好,以後哪天我會為了某件事又跑去公司上班,做了幾年又獨立出來。以前人是工作到65歲退休,以後人搞不好是工作個六七年就退休一年,然後自由工作幾年又去上班一陣,再第二次退休一段時間,又再繼續工作……如此循環變成分段的職涯也不一定。
新工作會出現,工作的新型態也會出現。關於工作,一定還有很多可以想的。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