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刘蟾
大生刘蟾

新教、纳粹与反犹主义

多普及常识,谬误便会散去,真理自然光明
电影《希望与反抗:绍尔兄妹》剧照)

【1】

由于信仰或信念,我们常常会把历史规律约化为几条简洁明快的原则,并且让这些原则都指向自己想要的观点——比如,在一些微信群的讨论中,经常能看到一种观点——赞叹新教(通常会带着略贬天主教,以及贬低其他民族思想)、强调新教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我承认这种观点非常流行,并且讲述者通常会结合英国、美国的历史来佐证分析之,看起来证据确凿。

我当然承认新教的历史贡献。不过把历史约化为这么简单的原则,是我不能接受的。实际上,历史上的情况要复杂的多的多。于是,今天,我想提一小段德国的历史。

【2】

1925年,希特勒写《我的奋斗》,种族主义和极端思想,受到天主教的反对,称“一位基督信徒不能是个纳粹党人”。

1932年,希特勒支持成立“德国基督徒”。德国基督徒是新教团体福音教会,这个新教团体在政治上亲纳粹主义,支持希特勒做了很多糟糕的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原因之一是受到天主教中间党的支持;同时,德国当时的民众,主要是新教成员,而他们绝大多数也是支持希特勒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希特勒当时“反共”,也以基督教徒自居,提出的很多价值理念,与传统价值相吻合。比如巴伐利亚主教汉斯·梅泽尔(Hans Meiser)说:“……教会怀着敬意和欣喜,看到这个新生的政权以强有力的方式禁绝任何对教会的亵渎、不遗余力打击道德堕落、建立纪律和秩序,同时又呼吁人们敬畏上帝、保护婚姻的圣洁和青年的教化……”

1934年,然后,纳粹以德国基督教为基础,成立德意志基督运动,自此,德国逐渐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一个教会”。

1936年,纳粹颁布法律,规定全国青少年,都必须按照纳粹党的精神接受教育。随后(1937),天主教宗庇护十一世撰写“极度关切”通谕,反对纳粹思想。希特勒取缔天主教的权利,非常悲催的是,大批仇恨天主教的新教徒却完全支持之。

之后的岁月里,纳粹对天主教新教都有迫害。而天主教、新教团体中,也并非铁板一块,有各种声音和立场。天主教中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甚至还有著名的“老鼠路径”——即战后一些同情纳粹战犯的天主教徒帮助战犯逃跑的路径。

而新教中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整体而言,支持者众多,像朋霍费尔那样的反对者,是占少数派的。

由于天主教不仅是宗教理念,更是现实中的一股力量、一个机构,是“教廷”。路德改革由于反抗教廷,无意中(或者不得不)便会依赖世俗政权,以对抗罗马教廷。后来的发展延续了这一传统。

吊诡的是,在一定情况下的世俗政治中,某些新教徒,逐渐悖离了新教精神、变成他们曾经所反对的样子:新教原本是警惕国家崇拜、世俗权力崇拜,最后在德国的近代史上,大量的新教徒却拥抱并臣服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暴行。

马丁·路德(1483—1546)

【3】

此外,还有新教和反犹运动的关系,也值得关注。

新教的改革之父马丁·路德对犹太人的态度,分两个阶段。前期他比较同情犹太人。但是到了晚期,他发表了不少反犹的观点。1543年,路德发表了非常有名的《论犹太人及其谎言》,在书中他说犹太人“是一种低贱、淫荡的人,也就是,不是神的子民。他们所夸耀的血统、割礼和律法必须看作是污秽的。”

在《论犹太人及其谎言》中,马丁·路德甚至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我们不为我们主和基督徒在路撒冷被毁后三百年所流的无辜的血报仇,不为他们的孩子从那时开始所流的血报仇(他们的眼睛和他们的皮肤仍旧在流血),那么我们就是在犯错。我们不杀他们(指犹太人)是错误的。”

当然,不能以今律古,不能用今天的价值观去苛责16世纪的古人。

只是客观上,马丁·路德的这些观点,成为上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反犹运动的理论基石之一。据说纳粹德国印刷的每一本反犹书籍中,都有对马丁路德的引用。当时一些新教神职人员称赞马丁路德是:“在他时代最伟大的反犹主义者,他警告人民应该反对犹太人”,以此来证明德国反犹主义的正确性。前文说过,德意志基督徒的主要群体,也是新教徒众。当时有一条流传很广的标语“希特勒的战斗和路德的教导是德国人民最好的防御。”不得不说,在反犹问题上,德意志基督徒是妥妥的纳粹帮凶(搜索“马丁·路德与反犹主义”,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资料非常多)。

朋霍费尔(1906—1945)

【4】

历史不是铁板一块,不能脸谱化历史斗争,不能脸谱化一个人物,更别说脸谱化一个宗教、思想流派,乃至一个群体了。

说点德国的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抹黑基督教——因为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之外的其他基督徒,绝大多数却在奉献自己、抵御侵略、反对战争。即便在德国,也有不少基督徒反对纳粹,甚至出现了像朋霍费尔(潘霍华)那样伟大的牧师,坚守信仰、反思狂热、反抗纳粹。

梳理这段历史,是想说明:

历史的发展非常复杂,历史从来不是单线条叙事;任何理念口号——包括宗教理念,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所指也会有具体变化;一个事物的利、弊呈现,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某种条件下、某种行为才是正义的,换了这个前提条件,该行为可能就是作恶。

我们千万不能从历史中,简单的得出“a好b坏”的结论,然后进一步在现实中不顾一切前提条件的推崇a、贬斥b,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想要进一步要消灭b(比如一些基督教的朋友,会比较极端的主张,要消灭传统文化)。

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有可能你总结出了一个简单、错误的历史规律,又用这个简单错误的历史规律,去指导你的实践。于是逐渐变成一种新的“理性僭越、总舍即师”,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灾难。

因此,如果秉持着严肃理性的态度,来思考历史问题、进行“归因总结”的时候,应该略为克制自己的情感,避免观念先行;避免轻轻松松就得出“xx决定xx”、”没有xx就必然没有xx”式的结论。

当然,如果我们难以克制自己的情感、难以避免“观念现行”,那至少我们也应该有一点自我反思的意识——意识到:我有可能是观念先行,我归纳的“历史规律”,仅仅是一种可能、而非定论。

如此,或许会少一些势同水火的无谓斗争。

【5】

最后要说的是:我并非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对于以上德国历史、宗教变革史,我也只是参考二手文献得来的信息,很可能有大量纰漏乃至错误。并且,当时的历史非常复杂,我寥寥几笔的概貌,亦是极为粗线条的归纳。

谨把我的思考呈现出来,并随时准备更正。欢迎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做更详尽的普及。多普及常识,谬误便会散去,真理自然光明。

————————

参考资料:《当代的宗教与社会》《我的奋斗》《教会历史》《历史的另一面:教宗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十字架——解密耶稣的十字架如何被扭曲成了纳粹的万字饰》《纳粹时期德国新教中的教会斗争》《马丁路德与反犹主义》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