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憶光怪陸離的港股市場(3):暴跌斬倉(下)

早十多年前的香港股市,由於大陸A股上市困難,很多內地企業都會想來香港上市。當中有些生意項目比較敏感或者帳目問題,如果循正常上市途徑會比較困難,於是這些企業/白武士便會收購一些香港小型上市公司,或是入主一些長期停牌的上市公司,入主這些公司後,弄好帳目,股權,處理舊公司的債,又把舊項目賣回給舊老闆(洗殻肉),然後把自己的新項目放進這些公司。經典例子包括708恆大汽車(前身為:新傳媒)136恆騰網絡(前身:馬斯葛)、439光啟科學(前身:英發國際)和931中國天然氣(前身:宏通集團)。由於當時實在有大量公司想繞過上市科在香港上市,本身舊上市公司「俗稱殻」又供不應求,因此就衍生「啤殻」這門生意了。而香港,以前的確是有幾間證券行是專門做這些生意的。而現在,的確還有一些剛剛到了上市門檻的下限上市的公司,其生存目的,除了炒股票和坑殺股民外,就是為了日後賣殻。
如果有研究過招股書的都會知道,一隻股票上市費用都大約要3-5千萬HKD。但是如果成功上市的話,單是上市公司的地位(不計本業)就值3億,創業版都值1億HKD。如果當時炒殻盛行的年代更是主版值5-6億HKD,創業版都有3億HKD。而且還是有價有市。
就是因為有價有市,就有一類證券行由打造生意開始,然後幫老闆弄上市,然後再找新主。新主入場後或者大炒一輪….這是一條龍服務。
也是因為當時「殻」有價有市,於是就有把上市「殻」搶劫的故事了。
上篇講到上公司老闆/莊家為了生意,或者是套錢炒股票都好,都會把貨押在證券行借錢。而有些行的條件除了付息、打成交作佣金外還要把抵押股票的股價維持到某一個水平,否則斬倉。
於是有些股票行便會做一件事,就是把抵押的股票偷偷地慢慢由高位沽出,把價壓低,沽到低位,由於大股東(抵押方)要把股價維持,就要把股價托上。而在低位時,這些劵商已補回沽出的貨,但是托價的則是抵押方。如是者,劵商不高賣低買,而抵押方不斷出錢托價,在這個惡性循環下,大股東/莊家萬一補不切錢或托不了股價,劵商就會大大力把股票「質」下去,大量拋售斬倉。而這間行就會第一時間在暴跌後極低位(用人頭)收掉整隻股票,成為控股股東,把這間公司吞掉。
而重點是,試想下,莊家十個煲九個蓋,要押貨借錢的,基本上就是跟借高利貸沒分別。要借高利貸,大股東/莊家本身財政狀況未必好,也未必有能力把股價托到,要用這方法吞掉一間公司也不會太困難。
而且,有些公司老闆使用啤殻上市一條龍服務,由於本身在前期,這些劵商在你公司未上市前已經在幫你公司弄帳目,對於你公司及個人的帳目已經摸得清清楚楚,到公司老闆在上市後向同一劵商借錢時,他們知道你有無能力還錢還息。借錢沒所謂,因為這些劵商要的是殻!
到現在這個環境下,殻股很難炒起了,一來上市條例的修改,令到新項目注入殻公司時的難度增加了。其次就是清洗舊殻,弄乾股票的難度也增加了。第三就是SPAC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出現。SPAC本質就是殻。在美國,SPAC每隻都是十億美金上市,股價為一美元。兩年內注不入項目就解散,投資者取回投資。如果有項目注入就會變普通上市公司。投資SPAC不用怕公司做什麼十合一一供十這種坑殺股民動作,也不用怕莊家沒錢把股價直劈9成。也不用怕突然停牌,無端端因爲業務不足以上市而被交易所取消上市資格。香港也開始研究引入SPAC,雖然只許專業投資者買賣。
日後殻股大概在香港將慢慢的成為歷史產物了。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