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書
洛書

台灣居住政策研究;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 這邊都是有關居住正義的硬核文章,偶爾有幾篇沒那麼硬的。 贊助連結:https://liker.land/limitroy/civic FB:https://www.facebook.com/limitroy/

一個倡議工作者的投票指南

這是一篇我個人,同時也從一個政策倡議工作者的角色出發,關於我自己選擇怎麼投票的幾個操作原則。

1.先看政見寫得好不好,投寫得好的那個人。

2.在政見差不多或看不懂的狀況下,投第三勢力中最可能當選的人。

3.如果前一個條件不存在,且沒有很喜歡或絕對無法接受其當選的候選人,投廢票。

這些原則是立基於此時此刻我對台灣狀況的認知,如果未來我的認知產生了劇烈改變,這些原則也將隨之更改或失效。因此可能也不見得適合你。合先敘明。

【1.政見】

如果連政見都寫不好,那麼要嘛候選人與其團隊對其要解決的問題沒有足夠多的認識,要嘛候選人因為黨內壓力或其他利益考量,故意對問題視而不見或淡化處理。

什麼樣的政見算是好政見?我建議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自己試著作功課默默觀察幾屆。如果要速成,也可以找到相關專業者或倡議團體諮詢或閱讀他們的評析,台灣大部分的重要問題,都有相應的團體在關心或倡議。

這裡不是說政見寫得好就什麼都好,也不是說候選人提政見我們就相信他會完全做到。而是如果候選人沒有提出你支持的方向,那麼選後你也不容易對其課責,畢竟他也沒答應你什麼事情。

現在的選舉政見不被重視是一個惡性循環。看政見的人少,所以會基於政見對政治人物課責的人也少,政治人物跳票就顯得更沒有風險,大家就覺得政見都是放屁,又進一步導致看政見的人變少。

政見應該在選舉進程中受到更多重視。而這樣的重視,也才會迫使更多候選人為了提出好政見而採納或至少思考更多專業意見。

而且誠實地說,如果未來不再有任何一個人看政見,那我這種職位與角色的必要性也會銳減。政見可以先參考選舉公報,公報限於篇幅可能無法太過詳細,不過也可以使用刪去法先把亂提政見的候選人排除。

以居住議題來說,我們先前已經做過六都市長社宅政見評比報告,議員的評比也會在近期推出。

【2.第三勢力】

我想國民黨已經證明自己作為最大反對黨是不稱職的,應該無須贅述;而民進黨也證明自己的完全執政可以完全擺爛,這點也無須贅述。至少在住宅政策上,我敢說已經證實夠多遍了,細節歡迎參考拙作《無住之島》。

就一個倡議工作者的角度而言,倡議的首要關鍵是將訴求「問題化」,也就是「將試圖倡議的議題,也被社會認為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有一定比例的人認為「這真的是一個問題」,社會才會開始重視與接受民間倡議者提出的解方,形成輿論,並成為推動改革的政治壓力。

這幾年的倡議的狀況是,民進黨不想做的事,國民黨有力量要求他做,但國民黨不願意;而時代力量與民眾黨這兩個小黨願意要求,但本身力量太小。

而且國民黨本身的糟糕,也讓民進黨有了很強的優勢,也就是那句經典的「不然你要投國民黨嗎?」。因此某種程度而言,雖然是民進黨完全執政,但怠惰的責任還是有一部分要算在佔了大量席次不作為的國民黨身上;相對的,民進黨有著國民黨那麼爛的對手,也能夠過得更舒服。

在這樣的結構下,「問題化」會因為選項的限縮而變得十分艱難,因為沒有具備分量的挑戰者把輿論推進成政治攻防。有挑戰者存在,才有進步的可能性,就如同馬英九被住宅團體與民進黨逼著通過很多居住相關法案一樣。

當然,第三勢力得勢後,未來(甚至現在)也可能腐化,但對於目前僵化的結構仍然可以產生衝擊力,且監督他們其實也比現在監督兩大黨來得容易。

在這個意義上,從政治結構著眼,如果無法從政見辨別應該要投給誰,可以考慮給第三勢力更多機會。具體來說,如果有多個第三勢力參選人,投喜歡的那位;如果覺得都差不多,投比較有希望贏的那位。

今年的選舉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今年好像是解嚴後第三勢力首次有機會取得台灣縣市層級的執政權。過去曾盛極一時的小黨如親民黨、新黨、台聯等,都沒有取得過縣市執政權。

如果這次第三勢力選上縣市首長,是否有可能終止小黨總會泡沫化的輪迴,乃至於鬆動兩大黨輪流統治的穩固結構,是值得觀察的有趣項目。事實上,民進黨在1989年時就是以《到執政之路》提出的「地方包圍中央」理論,以縣市長選舉逐步奠定取得政權的基礎。

【3.廢票】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所得票數跨越當選人最低當選票數的1/3或1/2,政府每票補貼30元;立委選舉政黨票得票率達3.5%以上,每年每票會補助該政黨50元。如果得票率未超過10%,不只沒有補貼,保證金還會被沒收。

所以,如果沒有想投或是超級討厭的候選人或政黨,實在沒有必要含淚投票或隨便亂投一個。因為這可能還會讓他以為自己哪裡做得很棒,對第一點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也沒必要做這種不樂之捐。

【今年限定補充:支持18歲公民權】

在諸多實證研究中,都顯示了青年世代政黨認同的黏著性較低,也更容易因為政府施政的好壞改變投票傾向。因此,支持青年的政治參與,也對第一點有幫助。

事實上,青年選民在大選中不是數量優勢,甚至投票率也較低,但青年投票率卻會在特定選舉時「爆衝」,且相對沒有忠誠於特定政黨。這才是每次大選時青年票被視為關鍵的原因:其他年齡層的投票傾向與投票率已然相對穩固,唯有青年尚待開發。

2021年內政部的「電信信令人口統計」調查,台灣各縣市中,「平日夜間人口」大於「戶籍人口」的縣市只有六個,分別是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新竹縣市,多於戶籍人口合計總數超過120萬人。

這120萬人中,有許多為無法設籍的租屋青年。這也是今年選舉部分縣市的選情裡年輕人意向無關宏旨的原因之一。租屋設籍問題或許短時間之內難以完全解決,但讓更多青年可以參與政治,仍然是一個頗有幫助的補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