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磐

@lijunpx

李思磐,學者,記者,女權,貓奴。

李思磐,學者,記者,女權,貓奴。

微博女权的前世今生:“政治正确”抑或“商业正确”

李思磐

我的感觉是,他其实是把美国的宗教极右观念输送中国……

我的感觉是,他其实是把美国的宗教极右观念输送中国……

我的感觉是,他其实是把美国的宗教极右观念输送中国……

我的感觉是,他其实是把美国的宗教极右观念输送中国……

庆阳少女案:你们是不是对强制猥亵有什么误会?

李思磐

做一点说明……写女孩本名是因为她已经过世了,说出她的名字,也许对有责任的人有一种震慑的力量;如果她还活着,那么不仅是名字不能写,必须隐藏任何会透露隐私的细节。很悲哀,不能说我们都知道的加害者的名字,因为他还苟活着,还享受着法律保障的名誉权。

做一点说明……写女孩本名是因为她已经过世了,说出她的名字,也许对有责任的人有一种震慑的力量;如果她还活着,那么不仅是名字不能写,必须隐藏任何会透露隐私的细节。很悲哀,不能说我们都知道的加害者的名字,因为他还苟活着,还享受着法律保障的名誉权。

做一点说明……写女孩本名是因为她已经过世了,说出她的名字,也许对有责任的人有一种震慑的力量;如果她还活着,那么不仅是名字不能写,必须隐藏任何会透露隐私的细节。很悲哀,不能说我们都知道的加害者的名字,因为他还苟活着,还享受着法律保障的名誉权。

做一点说明……写女孩本名是因为她已经过世了,说出她的名字,也许对有责任的人有一种震慑的力量;如果她还活着,那么不仅是名字不能写,必须隐藏任何会透露隐私的细节。很悲哀,不能说我们都知道的加害者的名字,因为他还苟活着,还享受着法律保障的名誉权。

性骚扰的“叫兽”处理了,高校反性骚扰机制仍遥遥无期

李思磐

@王天定 高校性骚扰还能爆出来,工作场所的性骚扰连爆出来的可能性都很小,尤其是铁饭碗的单位。高校老师被爆的多,一是学生组织化程度高,而受到生计约束少;二是教授说来说去,那点权力和资源比起其他有权势的人算是杯水车薪,三是社会对师生关系持一个比较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是本科生,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都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和保护。而发生在博士生、博士后身上的性骚扰,其实也比较类似职场关系中的状况,是很难被举发,通常付出代价的是受害人。常艳日记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王天定 高校性骚扰还能爆出来,工作场所的性骚扰连爆出来的可能性都很小,尤其是铁饭碗的单位。高校老师被爆的多,一是学生组织化程度高,而受到生计约束少;二是教授说来说去,那点权力和资源比起其他有权势的人算是杯水车薪,三是社会对师生关系持一个比较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是本科生,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都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和保护。而发生在博士生、博士后身上的性骚扰,其实也比较类似职场关系中的状况,是很难被举发,通常付出代价的是受害人。常艳日记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王天定 高校性骚扰还能爆出来,工作场所的性骚扰连爆出来的可能性都很小,尤其是铁饭碗的单位。高校老师被爆的多,一是学生组织化程度高,而受到生计约束少;二是教授说来说去,那点权力和资源比起其他有权势的人算是杯水车薪,三是社会对师生关系持一个比较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是本科生,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都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和保护。而发生在博士生、博士后身上的性骚扰,其实也比较类似职场关系中的状况,是很难被举发,通常付出代价的是受害人。常艳日记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王天定 高校性骚扰还能爆出来,工作场所的性骚扰连爆出来的可能性都很小,尤其是铁饭碗的单位。高校老师被爆的多,一是学生组织化程度高,而受到生计约束少;二是教授说来说去,那点权力和资源比起其他有权势的人算是杯水车薪,三是社会对师生关系持一个比较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是本科生,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都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和保护。而发生在博士生、博士后身上的性骚扰,其实也比较类似职场关系中的状况,是很难被举发,通常付出代价的是受害人。常艳日记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李思磐

@潔平 首先,并不是没有老师帮助学生,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依附于学校,他们只能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是不会站在明处。我在帮助厦大的学生的时候,其实有厦大有教授暗中支持和沟通信息,但TA们不能公开叫板。上海交大新闻学院的谢耘耕的事情,最早也是因为我们外界不知道名字的“女教师”和“老教师”支持学生,才避免了学生辍学的悲剧,惩罚了加害人。

第二,越到资深的教授,尤其是博导一级,女教授是很少的,也很边缘的。很多女教授跟我吐槽过男博导们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言论,固然是不以为然或满腔怒火,但是很难当面批评。因为学术圈的高处就是一个老男孩俱乐部,女性并不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个位阶的女学者在其中的状态,是充满各种折衷策略的,要么很憋屈,要么就是顺应,不可能站出来反对其中的很多男人。

第三,学术界的人际关系封闭而敏感,很多人都避免自己给别人留下“刺头”和“愣头青”的印象,尤其是年轻人。国内跟境外高校不一样,同一个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上,青年教师和博导们基本上不是同一个阶级,这种等级分化让资浅的老师很难去质疑和挑战高阶、有很多身份和头衔的老师,尤其在学校本身缺乏相应制度设置的前提下。我访谈过的一些受害人都提到系主任甚至院长,都认为自己管不了胡作非为的“老”教授,譬如学部委员什么的。在目前的绩效主导之下,对于学校最重要的,是学霸们能斡旋酬酢,拉来课题与项目,搞到博士硕士点,院系领导自然不可能为了反性骚扰影响这压倒一切的任务。

第四,其实最麻烦的是,当下烂人都拉虎皮作大旗,动辄将反性骚扰的诉求政治化,污名为反华。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若有支持学生的动作,可能成为他们的灭顶之灾。但在前几年,气氛不一样的时候,并不是如此,譬如厦大吴春明事件中,当时256名学者给教育部的联名信和建议书,都清清楚楚写了大家来自哪个学校。

@潔平 首先,并不是没有老师帮助学生,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依附于学校,他们只能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是不会站在明处。我在帮助厦大的学生的时候,其实有厦大有教授暗中支持和沟通信息,但TA们不能公开叫板。上海交大新闻学院的谢耘耕的事情,最早也是因为我们外界不知道名字的“女教师”和“老教师”支持学生,才避免了学生辍学的悲剧,惩罚了加害人。

第二,越到资深的教授,尤其是博导一级,女教授是很少的,也很边缘的。很多女教授跟我吐槽过男博导们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言论,固然是不以为然或满腔怒火,但是很难当面批评。因为学术圈的高处就是一个老男孩俱乐部,女性并不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个位阶的女学者在其中的状态,是充满各种折衷策略的,要么很憋屈,要么就是顺应,不可能站出来反对其中的很多男人。

第三,学术界的人际关系封闭而敏感,很多人都避免自己给别人留下“刺头”和“愣头青”的印象,尤其是年轻人。国内跟境外高校不一样,同一个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上,青年教师和博导们基本上不是同一个阶级,这种等级分化让资浅的老师很难去质疑和挑战高阶、有很多身份和头衔的老师,尤其在学校本身缺乏相应制度设置的前提下。我访谈过的一些受害人都提到系主任甚至院长,都认为自己管不了胡作非为的“老”教授,譬如学部委员什么的。在目前的绩效主导之下,对于学校最重要的,是学霸们能斡旋酬酢,拉来课题与项目,搞到博士硕士点,院系领导自然不可能为了反性骚扰影响这压倒一切的任务。

第四,其实最麻烦的是,当下烂人都拉虎皮作大旗,动辄将反性骚扰的诉求政治化,污名为反华。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若有支持学生的动作,可能成为他们的灭顶之灾。但在前几年,气氛不一样的时候,并不是如此,譬如厦大吴春明事件中,当时256名学者给教育部的联名信和建议书,都清清楚楚写了大家来自哪个学校。

@潔平 首先,并不是没有老师帮助学生,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依附于学校,他们只能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是不会站在明处。我在帮助厦大的学生的时候,其实有厦大有教授暗中支持和沟通信息,但TA们不能公开叫板。上海交大新闻学院的谢耘耕的事情,最早也是因为我们外界不知道名字的“女教师”和“老教师”支持学生,才避免了学生辍学的悲剧,惩罚了加害人。

第二,越到资深的教授,尤其是博导一级,女教授是很少的,也很边缘的。很多女教授跟我吐槽过男博导们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言论,固然是不以为然或满腔怒火,但是很难当面批评。因为学术圈的高处就是一个老男孩俱乐部,女性并不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个位阶的女学者在其中的状态,是充满各种折衷策略的,要么很憋屈,要么就是顺应,不可能站出来反对其中的很多男人。

第三,学术界的人际关系封闭而敏感,很多人都避免自己给别人留下“刺头”和“愣头青”的印象,尤其是年轻人。国内跟境外高校不一样,同一个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上,青年教师和博导们基本上不是同一个阶级,这种等级分化让资浅的老师很难去质疑和挑战高阶、有很多身份和头衔的老师,尤其在学校本身缺乏相应制度设置的前提下。我访谈过的一些受害人都提到系主任甚至院长,都认为自己管不了胡作非为的“老”教授,譬如学部委员什么的。在目前的绩效主导之下,对于学校最重要的,是学霸们能斡旋酬酢,拉来课题与项目,搞到博士硕士点,院系领导自然不可能为了反性骚扰影响这压倒一切的任务。

第四,其实最麻烦的是,当下烂人都拉虎皮作大旗,动辄将反性骚扰的诉求政治化,污名为反华。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若有支持学生的动作,可能成为他们的灭顶之灾。但在前几年,气氛不一样的时候,并不是如此,譬如厦大吴春明事件中,当时256名学者给教育部的联名信和建议书,都清清楚楚写了大家来自哪个学校。

@潔平 首先,并不是没有老师帮助学生,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依附于学校,他们只能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是不会站在明处。我在帮助厦大的学生的时候,其实有厦大有教授暗中支持和沟通信息,但TA们不能公开叫板。上海交大新闻学院的谢耘耕的事情,最早也是因为我们外界不知道名字的“女教师”和“老教师”支持学生,才避免了学生辍学的悲剧,惩罚了加害人。

第二,越到资深的教授,尤其是博导一级,女教授是很少的,也很边缘的。很多女教授跟我吐槽过男博导们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言论,固然是不以为然或满腔怒火,但是很难当面批评。因为学术圈的高处就是一个老男孩俱乐部,女性并不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个位阶的女学者在其中的状态,是充满各种折衷策略的,要么很憋屈,要么就是顺应,不可能站出来反对其中的很多男人。

第三,学术界的人际关系封闭而敏感,很多人都避免自己给别人留下“刺头”和“愣头青”的印象,尤其是年轻人。国内跟境外高校不一样,同一个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上,青年教师和博导们基本上不是同一个阶级,这种等级分化让资浅的老师很难去质疑和挑战高阶、有很多身份和头衔的老师,尤其在学校本身缺乏相应制度设置的前提下。我访谈过的一些受害人都提到系主任甚至院长,都认为自己管不了胡作非为的“老”教授,譬如学部委员什么的。在目前的绩效主导之下,对于学校最重要的,是学霸们能斡旋酬酢,拉来课题与项目,搞到博士硕士点,院系领导自然不可能为了反性骚扰影响这压倒一切的任务。

第四,其实最麻烦的是,当下烂人都拉虎皮作大旗,动辄将反性骚扰的诉求政治化,污名为反华。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若有支持学生的动作,可能成为他们的灭顶之灾。但在前几年,气氛不一样的时候,并不是如此,譬如厦大吴春明事件中,当时256名学者给教育部的联名信和建议书,都清清楚楚写了大家来自哪个学校。

反对女权的中国网民在反对些什么?对「女权之声」事件的一点整理和观察

李思磐

我个人认为,酷玩这个做法,对于女权组织来说,本来影响并不大。因为它的文风和漏洞百出的逻辑,决定了它能够说服和影响的人,本来就是女权组织无望争取的人。来福对知乎“反女权”的归纳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来自我个人的经验,因为去年2月,我和我们的机构也遭遇了几股不同的力量协作的诽谤和网络攻击(小竹案)。但是,谣言没能分化女权社群,反而我发现一些在努力支持我的账号,是之前在我发表一篇批评性别平等讨论中的阶级歧视的文章时,猛烈攻击我并且给我取绰号并与我决裂的“田园女权”博主。

糟糕的是,伊利丹·怒风以及酷玩的谣言,正好发生在女权之声被封号一周之后,尽管没有证据,但我怀疑这些谣言的生产,也许就是出于破坏现场、对女权之声毁尸灭迹的初衷。

目前起诉酷玩,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既是法理维权,也是倡导。

至于长期的话语斗争如何进行,说句老实话,在很多友军账号阵亡的三月,我暂时没有更明确的想法。作为一个目前尚未炸号、也侥幸目前没有被围攻的机构的成员,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针对个人或者机构的声誉进行辩诬,而是努力维系女权议题的正当性,保证其在社交媒体以及有限的其他公共空间的存在。因为女权的社群不退潮,女权组织就会有坚定的支持者。

我个人认为,酷玩这个做法,对于女权组织来说,本来影响并不大。因为它的文风和漏洞百出的逻辑,决定了它能够说服和影响的人,本来就是女权组织无望争取的人。来福对知乎“反女权”的归纳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来自我个人的经验,因为去年2月,我和我们的机构也遭遇了几股不同的力量协作的诽谤和网络攻击(小竹案)。但是,谣言没能分化女权社群,反而我发现一些在努力支持我的账号,是之前在我发表一篇批评性别平等讨论中的阶级歧视的文章时,猛烈攻击我并且给我取绰号并与我决裂的“田园女权”博主。

糟糕的是,伊利丹·怒风以及酷玩的谣言,正好发生在女权之声被封号一周之后,尽管没有证据,但我怀疑这些谣言的生产,也许就是出于破坏现场、对女权之声毁尸灭迹的初衷。

目前起诉酷玩,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既是法理维权,也是倡导。

至于长期的话语斗争如何进行,说句老实话,在很多友军账号阵亡的三月,我暂时没有更明确的想法。作为一个目前尚未炸号、也侥幸目前没有被围攻的机构的成员,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针对个人或者机构的声誉进行辩诬,而是努力维系女权议题的正当性,保证其在社交媒体以及有限的其他公共空间的存在。因为女权的社群不退潮,女权组织就会有坚定的支持者。

我个人认为,酷玩这个做法,对于女权组织来说,本来影响并不大。因为它的文风和漏洞百出的逻辑,决定了它能够说服和影响的人,本来就是女权组织无望争取的人。来福对知乎“反女权”的归纳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来自我个人的经验,因为去年2月,我和我们的机构也遭遇了几股不同的力量协作的诽谤和网络攻击(小竹案)。但是,谣言没能分化女权社群,反而我发现一些在努力支持我的账号,是之前在我发表一篇批评性别平等讨论中的阶级歧视的文章时,猛烈攻击我并且给我取绰号并与我决裂的“田园女权”博主。

糟糕的是,伊利丹·怒风以及酷玩的谣言,正好发生在女权之声被封号一周之后,尽管没有证据,但我怀疑这些谣言的生产,也许就是出于破坏现场、对女权之声毁尸灭迹的初衷。

目前起诉酷玩,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既是法理维权,也是倡导。

至于长期的话语斗争如何进行,说句老实话,在很多友军账号阵亡的三月,我暂时没有更明确的想法。作为一个目前尚未炸号、也侥幸目前没有被围攻的机构的成员,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针对个人或者机构的声誉进行辩诬,而是努力维系女权议题的正当性,保证其在社交媒体以及有限的其他公共空间的存在。因为女权的社群不退潮,女权组织就会有坚定的支持者。

我个人认为,酷玩这个做法,对于女权组织来说,本来影响并不大。因为它的文风和漏洞百出的逻辑,决定了它能够说服和影响的人,本来就是女权组织无望争取的人。来福对知乎“反女权”的归纳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来自我个人的经验,因为去年2月,我和我们的机构也遭遇了几股不同的力量协作的诽谤和网络攻击(小竹案)。但是,谣言没能分化女权社群,反而我发现一些在努力支持我的账号,是之前在我发表一篇批评性别平等讨论中的阶级歧视的文章时,猛烈攻击我并且给我取绰号并与我决裂的“田园女权”博主。

糟糕的是,伊利丹·怒风以及酷玩的谣言,正好发生在女权之声被封号一周之后,尽管没有证据,但我怀疑这些谣言的生产,也许就是出于破坏现场、对女权之声毁尸灭迹的初衷。

目前起诉酷玩,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既是法理维权,也是倡导。

至于长期的话语斗争如何进行,说句老实话,在很多友军账号阵亡的三月,我暂时没有更明确的想法。作为一个目前尚未炸号、也侥幸目前没有被围攻的机构的成员,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针对个人或者机构的声誉进行辩诬,而是努力维系女权议题的正当性,保证其在社交媒体以及有限的其他公共空间的存在。因为女权的社群不退潮,女权组织就会有坚定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