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雁
廖英雁

大風吹著誰,誰就倒楣。 每個人都想當鬼,都一樣的下賤。

都入嗣靖國神社了,連陣亡日期都含糊數十年--一位澎湖籍日本兵的身後考證

(编辑过)
戰爭中的小人物,經常受到遺忘。受限於台日之間無正式邦交,一般人沒有辦法隨意查閱厚生省所藏的戰歿台籍日本兵檔案,即使取得的資料,也未必完全正確,細節可能常常被省略,需要生者與後人艱苦的拼湊,才能還原事情的一小部分。這或許是戰爭結束多年之後,仍然留在倖存者跟後人心中的遺憾。

2021年9月,我在臉書上讀到一篇吳祝榮教授所寫的文章。吳祝榮教授是國內長期耕耘台籍日本兵歷史的重要人物,他引述來自澎湖望安的王明昭先生資訊,記錄了一則澎湖望安王南柔先生(1928~1945)在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裡遭逢空襲戰死的故事。

王南柔是王明昭的二叔,出身澎湖望安島,父親為王崎。他在太平洋戰爭末期,以海軍軍屬身分被徵調到望安當地鴛鴦窟震洋特攻隊的軍需隊。在王明昭先生提供的故台籍日軍戰歿名冊裡記錄「昭和貳十年四月十六日大東亞戰爭,為台灣方面於今戰死」,王南柔由於戰死時只有17歲,並無後嗣,王姓一家便將其兄弟的兒子過繼給王南柔,以便後世有人祭拜。

王明昭現為關懷台籍日本兵協會的理事。在他的母親還在世時,王明昭曾經予以訪談,知道美軍戰機曾在太平洋戰爭末期低飛掃射澎湖望安。因此吳祝榮教授與王明昭先生推論認為,1945年4月16日這一天,美軍戰機空襲望安,低飛掃射,王南柔在空襲中陣亡。

--戶籍謄本裡,混亂的生卒年--

故事本來到這裡就該打住,只是檔案裡的訊息太過混亂,推敲時不免吹皺了一池春水。從王明昭取得的戰後戶籍謄本裡,王南柔的生卒年非常矛盾。原始資料寫的是「昭和參年參月伍日生」,以及「昭和貳拾年四月拾六日大東亞戰爭,為台灣方面於今戰死」,這裡採用陽曆紀年。可是在教育程度一欄裡,又有不同的筆跡寫上了「生:1928年二月十四日;卒:1945年七月初一日」,混合了西元陽曆紀年,以及台灣本地的陰曆(農民曆)記月日。到底哪個才是真的?

研究相關史料的朋友告訴我,日治時期的官方文件,通常以陽曆紀年。我判斷教育程度一欄的內容,比較可能是後面追加。儘管這樣,我還是去翻了美軍出擊紀錄的檔案,做交叉對照。

--1945年4月16日美軍沒有空襲澎湖望安--

先講1945年農曆七月初一,對照的是1945年8月8日。目前為止,我並沒有找到美軍戰機攻擊澎湖望安一帶的紀錄。倒是在前一天,美國海軍VPB-104巡邏轟炸中隊的1架PB4Y-2巡邏轟炸機(指揮官為McAuliff上尉),曾經以機槍掃射澎湖東吉島近海的1艘機帆船,但並沒有把這艘船擊毀。當天這個中隊的另一架PB4Y-2,則曾在下午攻擊澎湖西嶼外垵近海的1艘日軍大發(登陸艇),路過西嶼合界村上空時,還衍生出了一段「合界觀音媽推走炸彈」的傳說。因此,1945年8月8日的可能性不大。

再看檔案上原始記載的1945年4月16日。在美軍檔案,以VPB-104、VPB-28(VP-108)、VPB-71三個美國海軍巡邏轟炸中隊最常攻擊澎湖一帶的島嶼跟船隻。我查閱了他們的出擊紀錄跟戰時日誌,結果摘述如下:

(一)VPB-104中隊在1945年4月14日到16日這三天,並無空襲澎湖沿海的紀錄。在此期間內,該中隊曾於其他地區攻擊船隻,甚至包括擊傷來自新竹飛行場的1架一式陸攻,但都不在澎湖。所攻擊的船隻也都是100噸以上的船隻。

(二)VPB-28 (VP-108)中隊在1945年4月14日到16日這三天,曾經派機在中國沿海(包括香港、汕頭、海潭)、台灣與澎湖之間的海域執行任務,但皆為夜間出擊。4月14日到15日的夜間,曾經在台南外海攻擊日軍驅逐艦。4月15日到16日的夜間,C.E.Soderholm上尉的機組曾經擊毀一艘7500噸的貨運船,並未攻擊澎湖南海的離島;而在4月16日到17日的夜間,H.E.Thayer上尉、G.A.Hansen上尉各自指揮1架巡邏轟炸機,在台澎之間海域偵巡,然而並無所獲。

(三)VPB-71中隊在1945年4月14日到16這三天,目前暫無發現攻擊澎湖的紀錄。

至於1945年4月16日的白天,我同樣沒有找到美軍空襲澎湖的紀錄。事實上1945年4月間,美軍對澎湖比較有規模的空襲,是在4月4日、8日兩天。其他有可能沾到邊的紀錄還有兩則,但我比對之後也排除了:

4月10日,1架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第38轟炸大隊第71轟炸中隊的B-25J曾經在沒裝炸彈之下,臨時代替另一架同型機到澎湖執行氣象觀測,但是當天台灣海峽雲幕很低,這架戰機完成任務之後,曾經沿著台灣西海岸(而不是澎湖)低飛掃射。這一起紀錄的問題是,澎湖為離島,且B-25J為多人雙發轟炸機,不可能機上所有組員都搞不清楚自己在澎湖離島或台灣沿岸。

另外一起是4月16日夜間,2架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第43轟炸大隊第63轟炸中隊的B-24,原定任務為在台灣海峽搜索船隻,因為沒有發現任何目標,而在返航前對澎湖馬公港投彈。這起紀錄的投彈地點是馬公港,而不在望安島,兩地相隔大約16浬,也不可能相差這麼遠。

從這裡可以合理推論:王南柔的戰歿檔案,非常可能在當初日本方面的紀錄裡就出現了筆誤。另一個可能,則是王南柔年僅17歲就戰歿,而其宗族後輩王明昭對於戰爭的了解,又來自於其尊堂生前的口述歷史,並不了解這位二叔在戰爭期間遭遇了什麼,所以低空掃射與1945年4月16日,這兩者是分開的,只是受到記憶錯置,被合在一起了。

--小人物受到大時代的擺佈,連生卒年都可能含糊--

王南柔的戰歿日期紀錄與空襲檔案不符,是親人的責任嗎?當然不是。因為在動盪年代裡,類似這樣的記憶訛誤,其實相當普遍的。每一筆紀錄的背後,可能都有許多要解開的謎團。這些舉證上的訛誤,並不該歸咎當事人或他們的親屬,而是大時代留下的後遺症。他們也是受害者。

是的。戰爭中的小人物,經常受到遺忘。受限於台日之間無正式邦交,一般人沒有辦法隨意查閱厚生省所藏的戰歿台籍日本兵檔案,即使取得的資料,也未必完全正確,細節可能常常被省略,需要生者與後人艱苦的拼湊,才能還原事情的一小部分。這或許是戰爭結束多年之後,仍然留在倖存者跟後人心中的遺憾。

如今我們在高喊「毋忘歷史」時,也該投注一定比例的人物力,來審慎比對各種檔案。他們過去遭到忽視,是時代的縮影。試圖還原他們的生平並不代表軍國主義的復辟,也並不代表就是「忽視日本侵略罪行」。

畢竟,唯有了解與研究,才能知道在一道牆兩邊的人們,分別遭遇了什麼經歷。要談功過、歷史、曲直、展望,也才能有良好紮實的基礎。

我們希望這個社會更分裂,還是更和諧呢?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人


特別感謝吳祝榮教授、王明昭先生

吳祝榮先生原始文章請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80724412082460&id=100004347613105&sfnsn=mo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