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安
李易安

記者/譯者

台灣人均GDP超越三萬美元,為什麼薪資漲幅跟不上?

(编辑过)
雖然製造業的附加價值提升不少,但近年吸收就業人口的,主要還是附加價值率成長緩慢的服務業。

記得我在唸國中的時候,很喜歡去書店看 Asiaweek──還沒停刊之前,Asiaweek 最末頁都會有亞洲國家人均 GDP 的排行榜。

印象很深刻,當年台灣的人均GDP是 12,000 美元左右;小時候就憂國憂民的我(XD)每天都在想,台灣什麼時候能到兩萬、三萬美元呢?

當時的我一定沒想到,三萬美元這個門檻,台灣在二十年之後終於達成了,而我還為這件事寫了一篇報導:《數說台灣經濟:人均GDP超三萬美元,為什麼薪資漲幅跟不上?

在這篇報導裡,我們想告訴大家,「人口兩千萬以上、且人均GDP達30,000美元以上」的經濟體,世界上目前只有11個──而台灣,就是第11個擠進這個「俱樂部」的經濟體。

而在這個「兩千萬人/三萬美元」的俱樂部裡,台灣今年才剛進榜,就直接超越了西班牙,一舉排進第十名;如果以人均GDP、人口量體綜合來看,台灣確實稱得上是「發達經濟體」,也不再是很多台灣人慣常自認的「經濟小國」。

之所以選擇「兩千萬人/三萬美元」作為門檻,是為了把經濟量體這個因素納進來談,排除掉一些非常富裕、但人口很少、在國際間沒什麼影響力的小國。

至於要不要用兩千萬,這個確實是可以商榷的,我也不知道抓哪個門檻比較好;但假設你把人口門檻換成一千萬,其實結果也是差不多的:「人口多於一千萬、人均高於30000美元的國家」,這個世界上只有14個,而台灣排名第13。

此外,我們也試圖為讀者釐清,關於台灣經濟的幾個常見的迷思。比方說:台灣的 GDP,是不是炒房炒出來的呢?台灣的 GDP 統計,是不是也計入了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活動,因而有「灌水」的嫌疑?此外,台灣近期的經濟增長,真的是以「變得更依賴中國」為代價嗎?

非常感謝目前在台大經濟經濟系與計量理論與應用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的紹鈺,這次花了很多時間參與這篇報導、幫助釐清了很多經濟學概念,並執寫了台灣產業附加價值率的部分,試圖分析台灣整體的薪資中位數,究竟為什麼會跟不上 GDP 的成長速度。

雖然最後沒有寫進報導裡,但有個常見的迷思,還是想在這裡做些釐清:有些人對台灣人均GDP達三萬美元嗤之以鼻,認為那只是台幣升值、膨風出來的數字遊戲而已。

然而事實上,台幣升值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首先,如果台幣升值是市場機制造成的結果,可能也意味著「外國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購買台灣的商品」,代表台灣商品的價值其實提升了。

再說,看了這篇報導之後你就會知道,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近年來其實提升了不少,因此很有可能,我們其實早就不再需要「用低匯率去提升出口廠商的價格競爭力」、也不再需要「犧牲全台灣人的購買力,去補貼出口廠商」了──尤其是後面這點非常重要。

因為台幣升值,便意味著台灣人整體的國際購買力也能提升──用白話說,就是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外國商品,而目前看似「低薪」的台灣服務業員工,在國際市場中的價值,也才能夠獲得更公允的估算,甚至還能縮小台灣製造業、和低薪服務業之間的「貧富差距」,並提高台灣就業市場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有位讀者也敏銳地留言裡指出,這篇報導其實可以和《貿易戰就是階級戰》這本書放在一起看。我在某個程度上是同意他的,因為台灣低薪、仰賴出口的狀態,確實也是過度生產、消費不足的經典案例。

不過寫完這篇之後,我最大的感想其實是另一件事。

年輕時我曾在歐洲生活過一段時間,有天突然意識到,怎麼這些西歐國家都不太關注 GDP、也很少看到當地新聞在討論呢?

於是才發現,就像真正富裕的人不會每天焦慮地看著自己的銀行存款數字,真正「發達」的經濟體,也不會一天到晚盯著 GDP 不放。

由此,雖然台灣人均 GDP 超越三萬美元這件事,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方式,但我希望這個數字,可以提醒我們一件事:台灣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GDP總值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如何讓經濟成果都能雨露均霑,如何改善台灣過度仰賴電子業出口的狀態,或許才是我們此刻最該關注的事情。

最後想說的是,台幣匯率最近確實非常堅挺。如果你是台灣人的話,有個好康想跟你分享:

港幣兌台幣的匯率,近期已經接近 3.5 的新低,換個角度看,這就是訂閱端傳媒的好時機啊!跟五年前相比,港幣兌台幣貶了將近15%,等於你現在訂端傳媒就是打85折!而且如果從這裡進去訂閱,還可以另外再打85折唷~歡迎大家用小錢訂閱,支持認真做新聞的端傳媒!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