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老油子
小记者老油子

杂志记者·无奈观察·加速玩家·祖安狂人

论揍孩子

揍不揍孩子

妈的,还有这事,揍他XX的。网络上十分流行的搞笑段子不知是否透露出几分社会的戾气,又或者是对民间正义的呼喊?但暂且不谈社会层面的暴力指涉,关注到家庭层面的暴力使用,教育孩子一定是其中牵扯最多的内容了。

古来中国便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到近几十年,吴地人喜欢说“做规矩”,所谓“做”字,应是衍生于吴语中“做服帖你”的含义,很容易理解:是一种带有几分粗暴的规训式行为模式。

至此背景算是介绍完了,事情回到我自己。私以为自己非常幸运,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丘比特)于去年来到了我的生命之中。关于孩子的所有论述,在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把孩子理解为一种人生的恩赐,带给家长陪伴与愉悦。多说两句,正因为这种愉悦与陪伴是一种恩赐,所以千万不可以把自己对孩子的付出,当作未来获得儿女养老、给自己脸上增光等奇怪要求的条件,在读到上述论述时,其后半段便是:孩子在成年之后,这种恩赐天然结束,家长应欣然接受这种恩赐的结束,而非把继续恩赐当做理所当然,企图控制孩子成年后的任何事物。虽未刻意奉行,但这样的信念却实实在在地刻在自己的心里。

再来谈谈揍孩子这个话题。随着孩子的长大,一岁多的丘比特愈发调皮,这事本身我接受度是很高的,一来我对自己的基因有着基本清晰的认识;二来,她要是不够调皮我也许还会觉得有点无趣。

当然,调皮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便是带孩子的辛苦,由于丘比特具有异于常人的无限精力,所以带她的辛苦程度可谓超乎想象,好在夫人担待有加,也算强行挺了过来。更大的问题来自难控制,孩子尚未成长到可以沟通的时候,但顽皮的性格已昭然若揭,想要让她服从你是基本毫无希望。在家的时候可能还能应付,但是在公共场合遇到这种情况就相当麻烦,既有可能影响周边的陌生人,又势必引起他人异样的眼光。

正是出于上述种种,家人朋友纷纷表示需要管教孩子,而管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揍孩子。揍孩子的呼声已经响了将近半年了,自始至终还未能实行,最大的阻碍在于我,一再阻止了打孩子这一行为。当然,很多家人朋友目前把我对于丘比特皮肉之苦的防范理解为溺爱。在此将就这一行为展开解释。

首先,在我对于孩子的理解里,暴力压抑本身并无意义,相反可能在童年时代抹杀孩子本可以自然增长的某类天赋,让孩子变得怯懦且对世界充满不必要的防范。

其次,我相信交流的力量,在孩子还未成长到可以充分沟通的状态之下,吹毛求疵于让孩子完全乖巧,这似乎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可能的愿景。我们惯常以成年人的视角去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殊不知孩子的视角里,社会规训、实用主义等社会法则并无建立,讲得更虚妄一点,不少哲学家要做的不就是回归婴儿吗?既然这样,何不让他享受这不算漫长的人类本真时光?

最后,这是我最想述说的一个原因。我们这一代大多数都是经历过父母毒打的孩子,也就是被揍过来的孩子。对于这样的记忆,每个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解释,或宽容或记恨。于我而言,有关挨揍这件事,记忆最深的却是在学校班级内与同学的讨论,每每讨论起自己在家里被揍,同学之间往往会达成这样一个共识:等我们长大了,肯定不会揍自己的孩子了,不会犯父母曾经犯过的错误。

在思维的阴暗面,我常常暗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愚昧。也许摆脱愚昧的最好方法,即是不要遗忘曾经年少时自己许下的诺言,那些有关善恶,有关人性,有关尊严的诺言。不知第几次提起米兰·昆德拉的警句:人与XX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