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智
楊貴智

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台灣律師,關注人權與法治議題,希望改變法律知識的傳播方式,進而營造台灣的法律文化。

二談理科太太諮商筆記課程炎上事件:既不是諮商更不是筆記,而我想知道網紅及平台的誠信出了什麼問題?


網紅「理科太太」不滿線上課程遭到網友及心理界質疑的,以「酸民惦惦啦」嗆聲回應,並主張自己的課程還沒上線,網友何以質疑「看起來不太像只是單純的經驗分享」,但是理科太太及Hahow自行發布的課程內容說明影片,已經充分凸顯來自心理師界擔憂及疑慮,而理科太太及Hahow,迄今仍未正面回應。


心理諮商為何是一門專業

引用本所前一篇報導中石瀝新諮商心理師之受訪內容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提醒,個案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經常伴隨自身經驗的湧現,進而出現諸如低落、絕望、憤恨、怨懟等情緒反應,而諮商心理師必須透過各種諮商的技術、對理論的理解與心理師的理論內化,接住「情緒被打開」個案。
在實務上不乏許多個案,因參加不具有心理學專業操作心理學課程,導致過往創傷被翻攪出來,例如回憶起幼時跟親友間不好的回憶,卻因為講師無法承接個案妥當處理情緒,甚至以錯誤方式處理,導致個案產生二度創傷,進而更加難以面對自己的人際關係
換句話說,理科太太在這堂課中,已經不僅僅只是講授「什麼是自我覺察」、「什麼是諮商」、「何時該去諮商」等知識,更是帶領學員嘗試操作「自我覺察」, 甚至宣稱「自我療癒」,但是當學員「情緒被打開」的情況,誰來負責接住學員?因此諮商心理界才會有這麼大反彈跟疑慮。

理科太太的課訴求「追求自我療癒」,明顯超越「單純諮商經驗分享」

理科太太的課程內容,雖然尚未正式上線,但依據理科太太自行發布的宣傳影片「我想知道我的人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已經可以看出其課程內容及講授脈絡,將依據「自己諮商經驗中自我覺察的經驗」,帶領購課學員「以理論模型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進而「建立自評系統來取得自我療癒」,明顯逸脫所謂單純經驗分享。

在影片中,理科太太明確表示,自己受益於「自評系統」,因此希望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諮商經驗」、「閱讀書籍的心得」及「個人實踐歷程」:

(00:29以下)我想跟你說曾經的我也是這樣,但現在的我面對別人的批評指教也能坦然豁達,願意繼續固執,因為我一套自己自評系統可以面對外在雜訊,因此我想跟你分享我的諮商筆記,告訴你我是怎麼從自我覺察到自我療癒,距離我第一次走進諮商是到現在已經超過兩年的時間,一晃眼已經累計超過了100 多個小時的諮商,這堂課經歷了這100 多小時中,心理師引導我的問題與方式不同心理理論以及我在諮商的過程的感觸,自我打架的對話過程,再加上這段時間中我個人閱讀的衍生書籍理論,用我自己的實踐歷程整理成一套認識自己自我覺察的步驟

然後在影片中,理科太太分享自己辨別情緒及覺察情緒的作法「為情緒著色」,並將此方法分享給學員:

(01:41)首先我想跟你說,瞭解身體訊號與辨別情緒是很重要的…
(01:55)我會跟你分享對我非常有幫助的做法,幫情緒著色,命名習慣用哪些自己形容自己的情緒,並從情緒覺察來看見自己的需求,想通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情緒

接著表示將帶領學員探索自己在不同關係中可能出現的互動模式,並讓購課學員探索自己在伴侶、小孩、家長、朋友等關係中出現的核心問題:

(02:23)我學習到人的自我其實是有三個狀態的,第一個是父母狀態會重複你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與價值觀,第二個是小孩狀態,你會重演過去的狀況,體驗過去的情緒,最後則是成人狀態,是我們能以理性且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你有發現在不同關係中自己重複的模式嗎?…
(03:33)我會跟你分享身為伴侶、小孩、家長、朋友的不同角色中,你可以試著使用戲劇三角來看見關係中的核心問題,幫助自己慢慢走出關係中的迷霧,一起創造出對事情的彈性,也破解你不想要的互動方式重新建立關係。

最後宣稱將帶領學員建立所謂自評系統,並宣稱自評系統有助於學員面對自我與他人質疑,避免受到情緒影響。

(03:53)最後剛剛所說的一切怎麼融會貫通,我會帶著你打造自己的自評系統。常常看過影片的觀眾都知道,這是我在訪談時常出現的名詞,在這堂課我會跟著你一起完成自評系統。有了這套自評系統每個情緒爆發的時刻,面對自我與他人質疑的時候,自評系統都會幫助你慢慢釐清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要追求什麼,對自己來講是最重要的,讓你漸漸成為一個不受他人影響的不倒翁,就算被說是離婚太太也可以坦然的以笑待過。

由此可見,理科太太最新回應稱經驗分享,與自己過往宣傳之課程內容,落差極大,顯有誤導消費者之虞。

只要不是諮商,就什麼都可以做嗎?

承如前述,於諮商的過程中,個案過往之經驗及回憶將大量翻攪、湧現,如果心理師未能妥善處理,經常造成二次傷害。

以理科太太自行說明的課程內容為例,其中涉及「利用模型檢視自己的關係」,過程中學員將回到「伴侶、小孩、家長、朋友」等自身人際關係情境內,可能出現「過往之經驗及回憶將大量翻攪、湧現」之情況,如造成二次傷害,誰來負責?

此外,在沒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協助下,理科太太及Hahow如何能確保學員使用課程後能「慢慢走出關係中的迷霧」;事實上,如果沒有專業引導協助,許多個案經常容易陷入過往的困境及泥淖之中,更加無法自拔。

此外,正如許多諮商心理師所提醒,理科太太的課程建立在「諮商筆記」上,但「諮商」是高度個人化的服務,所謂「幫情緒著色」、「自評表」,可能是理科太太的諮商心理師認為適合理科太太自我覺察方式,進而協助理科太太學習的自我覺察。

但適合理科太太的方式,並不代表任何人都適合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自我覺察。貿然以此作為課程,稱以此方式可以取得自我療癒,如學員感到無效,進而產生挫敗感,恐怕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尤其所謂課程協助學員建立的自評表,目的在於協助學員面對自我與他人質疑,避免受到情緒影響,然而自評表並非由專業的諮商心理師配合學員個人實際情況製作,如果造成偏差或誤解,讓學員錯失病識感,只會把學員從正確的醫療管道及專業資源推的更遠。

理科太太迄今堅稱課程是「單純經驗分享」,目的在讓「沒有諮商經驗的人可以認識諮商」,然而從上述內容來看,如此豐富之實作及互動,甚至宣稱能讓學員建立自評表,並藉此獲得「自我療癒」具體成果,顯然課程目標絕非僅止於「鼓勵大家去諮商」,反而讓人有「學完這堂課我可能就能取得自評表」,不排除不少學員因此選擇相信自評表而不前往諮商。

由此可見,理科太太及Hahow以所謂「內容為經驗分享」等語偷換概念,對於自己商業行為所生風險視而不見,以「課程非諮商」等語卸責,令人遺憾。

知識人人均有權取得,專業則仰賴分工才能運作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課程募資之所反映的,正是國人對於專業的理解及敬重,仍有不足。許多人認為:心理師可以寫書分享知識,理科太太為何不可以開課分享經驗跟理論。

差別在於,透過學習知識,可以讓我們獲得成長及反思的機會,但當我們面臨真實存在的困境,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成長的機會,而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閱讀心理師撰寫的書籍,例如頗負盛名的「情緒勒索」等,我們會學習到跟情緒勒索有關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讓我們成長,變成更好的人,但不代表我們擁有專業能力,當自己走入低谷的時候,有能力為自己解決問題。

就如同學習醫學知識跟為自己診療、開刀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學習法律知識跟為自己釐清法律爭議、進行訴訟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因此專業分工,才是這個社會能夠運作的原因。我們的社會,不可能建立在把所有知識都分享所有人,讓所有人都變成專家,自己為自己解決所有問題。

專家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自己所學,是因為每個專業領域的建立,都有基礎有賴社會大眾取得共同核心素養,例如法律產業的運作,必須以社會大眾都有基礎的法律素養為前提,否則如果這個社會上的民眾遇到紛爭都認為找黑道比較快,那法院跟律師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而專家也相信,透過分享這些核心素養,確實能讓民眾在自己的生活中過的更好,例如比起完全不懂法律的民眾,懂的基本法律概念的民眾,不僅不容易犯錯,遇到紛爭,也比較了解如何正確解決,不管是跟律師溝通、上法院等,都能夠更有效率。

理科太太分享心理學知識,固然值得鼓勵,但其設計之課程涉及帶領學員進行「實作」,甚至宣稱能讓學員「取得自我療癒」,就好像律師開課教導學員自己「打官司」並宣稱「能取得勝訴判決」般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Hahow 好學校則以知識技能為宗旨,然這次合作的講師明顯沒有任何心理諮商專業,並宣稱以「接受100餘小時諮商之經驗」及「閱讀書籍之心得及個人經驗」即能開課,明顯悖離其平台推廣教育之初衷,且平台對於前開內容所生爭議毫無把關,對於相關爭議及質疑拒絕正面回應,令人遺憾。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