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卓衡 Justin Yim
嚴卓衡 Justin Yim

「街道變革 Street Reset」(bit.ly/StreetresetHK) 發起人,英國倫敦運輸規劃師。

以人為本的街道規劃

你厭倦了車來車往的街道嗎?嚮往可以在街上享受我們的公共空間嗎?
著名的街道改造計劃:紐約時代廣場(New York City DOT)

自從上世紀經濟起飛,「路路暢通」成為運輸和路政部門的要務。除了擴展道路網、興建行車橋樑和隧道,當局亦持續增建行人天橋和行人隧道,在街邊豎立欄杆。於是,不少街道路闊又車速快,被塑造得像高速公路。雖然車速和車流的確得到提升,但這樣的規劃也忽略了行人的方便和舒適度,以及街道維繫公共生活和社區脈絡的重要角色。

以車為本的街道規劃,並非香港獨有的現象。然而,近年歐美社會,已經逐漸反思城市的宜居性和健康問題。不少研究指出側重汽車的街道規劃,對步行環境、道路安全,以至社區營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要由「車本」過渡到「人本」規劃,有何辦法?

人本街道規劃 終需減少汽車主導性

2007 年,英國運輸部在沿用多年的《橋路設計手冊》(Design Manual for Roads and Bridges) 以外,設立另一本《街道手冊》(Manual for Streets)《手冊》首先指出街道與一般道路有所不同,就是擁有雙重功能。街道除了是城市運作的命脈、擁有作為道路的「運輸功能」(movement function),本身亦具有「場所功能」(place function)。跟純粹的道路相比,街道會因兩旁建築物的臨街用途,吸引路人停留活動,成為社區公共空間的一部分,串連著街坊的日常生活。因此,有別於一般道路,街道的設計應該顧及兩者的需要,盡量鼓勵和容許人們自在地享受街道環境。

英國運輸部《街道手冊》指出街道擁有「運輸功能」及「場所功能」。

有別於一向的道路設計標準,《街道手冊》不再把街道的車速、車流視為大前提,而是確認街道對於人的重要性。因此,《手冊》提倡在可行的路段低速行駛、使用交通緩行裝置,並且盡可能讓行人在地面直接過路。這本手冊的訂立,反映當時決策者經已了解,要創造更多以人為本的街道,其實不得不逐步減少汽車的主導性,積極扭轉過往規劃所造成的失衡。

訂立街道類型幫助決策

為了有系統地推動人本街道改善措施,倫敦運輸局在 2012 年邀請學界和業內人士,組成道路專責小組 (Road Task Force),集思廣益以定出實行方案。小組在 2013 年的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其中一項,就是以「街道類型」矩陣(見下圖)評估街道在「運輸功能」與「場所功能」兩者的重要性。目前超過九成的倫敦街道,都以兩種功能的比重,被歸類到「九個街道類型」之下。

倫敦牛津街是主要交通幹道,同時是購物和觀光景點(bdonline.co.uk)

透過這個框架,我們能夠確保「運輸功能」和「場所功能」都被平等地考慮在內,從而擬定真正適合該街道的空間分配和設計,切實地平衡各街道使用者的需要。以倫敦著名的牛津街 (Oxford Street) 為例,它是一條主要交通幹道,但作為購物和觀光景點,同時擁有很高的場所功能。同樣情況也見於香港的彌敦道、廣東道,或者購物區外的灣仔莊士敦道、九龍城的衙前圍道、旺角的上海街等。這個框架能夠為每條街道,訂立切合其需要的改善目標,為日後的決策提供依據。

運輸和場所功能的示例(倫敦運輸局、街道變革翻譯)

參照倫敦做法 推行人本街道改善計劃

回到香港,根據運輸署沿用多年的 《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現時在市區的道路分為「主幹道」、「主要幹路」、「區域幹路」和「地區幹路」。這個分級模式,只按路段的運輸功能和容車量作分級。既沒有把街道與一般道路作出區別,亦沒有考慮路段的「場所功能」。不過,運輸署現正進行的「香港好易行」顧問研究,文件中已有確立街道擁有「運輸」與「場所」的雙重功能,而擬議的街道設計亦有加入低速街道元素。運輸署去年曾表示,署方會根據顧問研究成果,於本年內陸續更新行人環境的規劃準則及設計標準。然而,研究目前的進展緩慢,原本試行低速區域的範圍亦被顯著縮減。

街道規劃與步行環境、以至社區宜居性存有莫大關係。若要做到以人為本,就終須減少汽車在街道上的主導性。筆者建議署方參照倫敦當局做法,以「運輸功能」和「場所功能」為香港所有街道訂立分類,並且集思廣益、積極研究試點街道的改造方案,為日後全面推行人本街道改善計劃作準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