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翔萬里
風翔萬里

住在海港山城,患有文化、歷史和藝術上癮的單身大齡女子,分享生活體驗與個人觀點

[講座心得]西門紅樓—消失的天橋,沒有魔術師:並不遙遠的1980年代與西門町

(编辑过)
本文為參與西門紅樓的<消失的天橋,沒有魔術師:並不遙遠的1980年代與西門町>講座內容整理。
李律主講的<消失的天橋,沒有魔術師:並不遙遠的1980年代與西門町>

前言

前陣子熱播公視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組耗費2000萬台幣建構出1980年代復刻的中華商場樣貌,喚起了許多四、五、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隨著電視劇、場景展覽宣傳,網路討論聲量越來越多,甚至在爆紅的Clubhouse語音社群也開了聊天室及FB直播講述中華商場的前世今生,集結了海內外許多台灣人共同爬梳整理舊日回憶。

在西門紅樓的場景VR展結束後不久,紅樓邀請了李律來講講中華商場與西門町周邊的地景、地標、娛樂場所的故事,帶領大家重回人聲鼎沸、生猛有勁的1980年代西門町,便是此次<消失的天橋,沒有魔術師:並不遙遠的1980年代與西門町>講座。

老台北城話說從頭

1895年台北艋舺與大稻埕之間還是一片荒蕪

西門町在清代時為一低窪沼澤,當時被稱作台北第一街的貴陽街(過去分為大溪口街、歡慈市街、直興街、草店尾街、祖師廟橫街等)是台北市最古老的街道,週邊只在現在漢口街、貴陽街、長沙街才有店家。由於清代淡水河時常氾濫,只要漲潮就會一路淹到西門城牆下,現今西門町最繁華熱鬧的成都路、武昌街及西寧南路區域皆為泥濘溼地,成為漲潮淹水時的緩衝區。

清代中葉以後,台北的兩大商圈聚落是艋舺和大稻埕(皆臨淡水河設有港埠),當時台灣還未建省、台北還未建城,艋舺和大稻埕之間的區域多為無人居住的荒地,現在的西門、北門週邊人煙稀落,區域內不是溼地沼澤、就是荒地墳塚。臨淡水河附近到進入日治初期,都還是荒煙漫草的低窪地,難以運用,而現北門捷運站外台博館鐵道部週邊,塔城街、市民大道附近是大片的墳地,清末來台任官述職的國學大師胡適之父胡傳(胡鐵花)在台期間,便是把病歿的僕人張茂歸葬於此。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屏東牡丹社事件引起日本出兵攻伐台灣,引起清廷官員對台的重視,光緒元年(1875年)清廷批准福建巡撫沈葆楨的「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臺北府宣告成立。台北建府不久後的光緒4年(1878年),試署知府林達泉應北台灣防務需求,實地探勘台北一帶後,初步決定於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未開墾荒地構築臺北城。光緒5年(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由首任知府陳星聚與其後上任的直屬長官福建巡撫岑毓英積極籌款建城。

台北城為正對七星山座向順時針轉了13度

一般中式城池多坐南朝北,但當時接手福建巡撫岑毓英築城工作的台灣道劉璈認為,台北城方位必須正對著七星山,才能讓城池有祖山可憑,因而更改原本對正北方的城牆規劃,朝七星山順時針轉了13度,這也是史上最後一座依照中國傳統風水堪輿理論而建造的傳統中式城池。

台北城因修改坐向導致築城進度落後,至台灣巡撫劉銘傳光緒十年閏五月廿四(1884年7月16日)抵台時都尚未完工。1884年10月清法戰爭爆發,在戰爭保台壓力下台北巨賈板橋林家被迫捐出資金協助儘快完成台北城工事,最終於1884年底完工。

台北城最大的出資金主為板橋林維源家族,當時艋舺為泉州人盤踞、大稻埕則是(泉州)同安人的地盤。1860年後,雖然已不再有大型漳泉械鬥事件,但本籍福建漳州的板橋林家,與艋舺的泉州人仍有歧異、格格不入。

板橋林家捐建的小南門(重熙門)

當時若林家人要從板橋出發到城裡的話,最近的路線必須穿過艋舺再從南門進城,但每次進出城都得看人臉色,自然不是北台首富板橋林家願意吞忍的事,於是林家乾脆直接在台北城西南角捐錢建一座專用進出台北城之用的重熙門(小南門),如此從板橋到城內便不再需要經過艋舺,可由小南門直接進出,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困擾,也規避發生冤家路窄事端的風險。

填土改地、新建街市,打造西門町

日治初期的西門町(西門外街)還是一片荒蕪,雖然已建台北城作為政治宗教中心,但臨河區域低地沼澤土地依舊荒廢、不宜人居。

日本政府為替在台日人尋覓適合居住空間,在艋舺與大稻埕間,銜接台北城內商業區與政治中心總督府等因素考量下,決定將當時淡水河邊至西門城牆處的沼澤填土改地。由於鄰近諸多府衙官廳,便仿照東京淺草市街,打造擁有大型市場、電影院、公園、寺廟、學校等的休閒商業區域,並規劃為日本人居住區域,奠下西門町發展基礎。

台北城西側城牆外的鐡道

1899年台灣總督府成立鐵道部推動台灣鐵道建設。北部在1898年建淡水線作為運送鐵道建材的運輸線,繼而遷移原清代劉銘傳鐡路從台北經新莊的路線,由北門附近大幅轉彎改道向板橋,經浮洲、樹林、往桃園方向南下的路線。(當時的火車動力技術尚無法爬上林口台地,經常造成誤點或停駛)

台灣總督府1900年公布台北城內市區計畫,將寶成門(西門)周遭地區規劃為橢圓型公園(現西門圓環)及八角堂(西門紅樓)。1914年起,台灣總督府展開為期三年的填土改地工程,現今西門國小校園西側圍牆內,還留有一塊「埋立地紀念碑」以日文記錄說明填土工程始末、整體工程費用以及施工耗費時間。

新起町市場(西門紅樓)

填土後新土地形成壯觀的新生街廓,搭配城內各種商業場所及公共建設一一落成,自台北座(1897年)、榮座(1902年,現新萬國商場)、新世界館(1920年,現誠品116、真善美戲院);另外還有現代化市場的八角堂(1908年新起町市場,現西門紅樓)以及專供日本子弟就讀的「台北市第五尋常小學校」(1915年,現西門國小),使得西門町的樣貌逐漸成型。

位在區域重點規劃的橢圓公園旁的新起町市場(西門紅樓),成為西門的指標性式樣建築,結合八角形的八卦特殊造型和十字型的市場,讓西門紅樓有著別具一格的獨特性。

1920年總督府在全台各地推動都市計畫,城市行政區也依照日式名稱與建制加以修改,史稱「町名改正」。此時艋舺北側市街更名為西門町、新起町等名稱,而西門町地名便一直百年沿用至今。

中華商場的起源

早期還是棚屋年代的中華商場原址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從中國大陸大江南北帶來了200萬的軍人與避戰難民,其中許多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更是生活潦倒,這些人來到台灣無所依歸、沒有棲身之處,政府為有效安置,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沿著中華路鐵路東側,利用三線路緊鄰鐵路側車道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的簡易棚屋,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營生、維持生計。但隨著寄居人口越來越多,在居民沒有節制持續擴建、逐漸增長成大型違章建築群,衍生出環境惡劣、衛生與治安疑慮。

1961年中華商場落成啟用典禮

1959年蔣介石來此視察,見環境擁擠髒亂,指示「應予徹底整頓」。1960年蔣介石責令台灣省政府、警備總部、台北市政府籌組「中華商場整建委員會」整頓市容,原地改建新式商場。1960年7月起進行違建拆除與商場興建工作,當時由於經費不足,建築費用提出居民以一次負擔的方式預付20年租金(平均每一單位約為台幣2萬8千元左右)方式進行募資籌措,居民沒有土地產權、僅有地上使用權。1961年4月僅8個月工期,中華商場即完工落成,當時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複合商場。

中華商場的光輝燦爛

中華商場和巨大霓虹燈

1961年4月22日落成啟用的中華商場,曾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複合商場,也曾是台灣最時尚的流行地標。中華商場原在北市中華路一段,北起忠孝西路,南至愛國西路,由8座三層大樓組成,各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容納1600多個店家,是當年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

1965年商場頂樓架起巨大的霓虹燈廣告看板,把中華路點綴成不夜城。樓頂的巨大霓虹燈廣告是中華商場的標幟,當時搭火車進台北遠遠就可看到醒目鮮明的霓虹招牌,是許多外地民眾對台北的第一印象。

包羅萬象的商家和營業項目

1990年代東區百貨業興起前,中華商場就是流行標竿,販售全台灣最新鮮、最潮的玩意,忠孝棟買電器、電子零件、電玩、音響、玉器藝品;仁愛信義棟訂製西服、買唱片、吃鍋貼烤鴨、喝茶或算命;和平棟可買軍用品、專用戲服、戲靴、訂製獎章等,甚至還有診所、咖啡廳、牛排館、命相館、神壇宮廟等匯聚一堂,可以滿足人們各種消費需求。

在騎樓玩耍活動的中華商場孩子

中華商場原僅1樓為店面,2、3樓為住家,後來1968年興建連棟天橋帶動人潮後,使2樓也成為店家商號。天橋連結南北各棟商場,橫跨中華路、直通2樓,形成不受交通及天候干擾的空中步道。商場家戶內都沒有單獨的衛浴、廚房,必須使用公廁,也沒有地下污水處理管線。住戶僅能設置簡易流理台,睡在挑高的閣樓空間,小孩多在公共的騎樓廊道活動。

繁華落盡那一夜

31年的繁華歲月在11天夷為平地

1981年中華商場租約期滿後,台北市府財政局收回管理,成立「台北市政府財政局中華商場管理小組」,於4月1日起與承租戶辦理續約,明定每兩年換約一次。1985年,商戶、市府與規劃研究單位多次折衝,修繕問題因為產權糾紛多次延宕未果。

1985年5月1日,中華商場頂樓的十餘座霓虹燈廣告終止租約、熄燈退場。這十座霓虹燈廣告在當時一年租金達222萬元,但霓虹燈重量可能使建物不堪負荷,最後以建築安全為由,台北市府在1985年4月底租約期滿後不再續約。當霓虹燈不再閃亮,顯示中華商場光輝的過去即將結束。

此時台北車站到萬華間鐵路地下工程在即,中華商場存廢爭議又浮上檯面。1986年4月市府公布委託學術單位規劃,確立中華商場拆除方案,並規劃中華路地下街以作為安置。1987年年初,中華商場住戶決定4月後不與市政府續約,並延聘律師爭取產權。但由於商場建築老舊,一般認為應該配合鐵路地下化重新規劃,興建商業大樓、地下商場或拓寬為道路、綠地、行人徒步區為佳。

中華商場商戶的抗爭布條

1990年,中華商場商戶與財政局的產權之爭由市府取得勝訴,加上捷運藍線(板橋南港線)地下段發包,黃大洲市長確立拆除中華商場,並預期在1991年7至8月要執行拆除計畫。市政府提出將1、2樓商戶安置地下街權利或士林與文山區專案國宅安置,並提出每戶50萬的拆遷救濟金。然而中華商場住戶或訴求先安置後拆遷,或繼續對產權提出上訴。由於商場租戶以年紀較大長者居多,有些租戶經濟能力較薄弱,以及情感因素使然,因而引發普遍反彈,拆除前夕頻傳激烈抗爭。

中華商場在1992年10月19日晚間度過斷水斷電前的「最後一夜」,多數商家在一片拍賣聲中緊抓最後機會出清存貨,1992年10月20日上午10時執行中華商場斷電斷水斷瓦斯工作,並於喊話後準時動工拆除。從1992年10月20日到31日,為期11天的拆除工程終結了中華商場31年的燦爛時光。

紀實攝影:1988中華商場的24小時

1988中華商場的24小時紀實攝影成員合影

中華商場倒數的最後24小時(1988/4/30~5/1),紀實攝影家蕭嘉慶老師策劃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刊物[文化一周攝影報],並與圖片編輯課的同學一起對即將走入歷史的中華商場連續進行24小時的記錄。

攝影計畫執行特別對中華商場的8棟大樓分區,分配主要責任範圍給每一位紀錄成員,讓記錄的視野更為全面,從一般熱鬧的店面商家延伸到2、3樓的非商用住宅,記錄下中華商場的庶民生活。當日參與的成員共拍攝不下3000多張的黑白照片,文大希望將影像積極進行數位化,重現當年中華商場的樣態。

消失的中華商場去哪裡?

點心世界的內部裝潢

中華商場拆除後,原本在中華商場內作生意的商家,去哪裡了呢?有一些商家是搬遷到附近或較遠的地方繼續營業,但由於商戶安置計畫因遭抵抗未盡完善,導致許多租戶倉皇搬離、不知所措,造成更多的商家從此消失。

1992年10月20日,拆除中華商場後。1993年3月中華商場拆遷戶權益促進會成立,以求落實拆遷戶權益。1994年底陳水扁市長就任後中華路地下街安置案生變。

1996年市府協調另覓鄭州路地下街、台北車站地下街與忠孝西路地下街,不願遷入的拆遷戶可以領取代金。台北地下街與站前地下街自啟用後由商戶自組合作社管理,目前兩條地下街主要管理者均為原中華商場商戶。

中華商場的各類店家

這些佚散搬遷的商戶後來都去哪了呢?以下是你還能尋到原來中華商場店家的地方,有興趣不妨去逛逛,說不定還能聽到老故事喔!

  • 販售音響器材的商家移到中華路東側和武昌街附近(目前仍是音響街)
  • 販售電腦週邊產品的商家大部分移到光華商場(2006年光華橋下的舊光華商場,也化作時代的眼淚,至2008年新光華商場落成,目前週邊仍是3C電腦街),也有一部份轉移到西寧電子商場。
  • 古玩字畫郵幣舊書多遷往古亭、牯嶺街、南昌路附近
  • 各類生活用品雜貨等大多移至台北地下街與站前地下街、少部份遷至東區地下街
  • 小吃店初期移至尚未整建的原理教公所遺址(現西本願寺遺址),2005理教公所拆除後,又多在中華路週邊尋覓新址。現在台北能還找到原中華商場週邊經營小吃餐廳尚有:溫州大餛飩張記韮菜水煎包開開看江浙小館吃吃看小館中華餡餅粥趙記山東饅頭真北平烤鴨上大人酒釀湯圓(永和)、小南門點心世界(分店遍布台北各百貨商場內;此外尚有點心世界前任師傅在萬芳另開的小點心世界

永恒的中華商場印象

80年代的中華商場盛景早已遠去,但我們在文學、影視作品還能追尋眾人的集體記憶,這些留在文本和影像裡的中華商場印象,將永不消逝!

《康丁遊台北》在中華商場取景
  • 1969年,電影《康丁遊台北》曾在西門町取景,鏡頭背後景觀即為中華商場
  • 1977年開始連載、1983年出版,作家白先勇小說作品《孽子》,也詳細記錄中華商場上演的男同志們一幕幕青春故事<黑暗王國的青春鳥>
《英雄本色》裡的西門町平交道街景
  • 1986年,吳宇森執導的香港電影《英雄本色》曾出現台北市西門圓環與中華路平交道片段
  • 1986年,侯孝賢執導台灣新浪潮電影《戀戀風塵》中,男女主角阿雲與阿遠前往中華商場購買皮鞋,結果停放在商場西側騎樓寄車處的摩托車竟然不見,此一情境取景拍攝了實際於寄車處以幫人顧車收費為生的現實人物老李的真實生活樣貌
《戀戀風塵》取景保存中華商場寄車處幫人顧車維生的老李樣貌
  • 1996年10月,已故屏風表演班創辦人兼劇場導演李國修發表舞台劇《京戲啟示錄》,是以在中華商場開設戲靴店的父親為主角,是李家半自傳式的經典作品
  • 2011年台灣小說家吳明益出版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勾勒出父親在中華商場開鞋店的童年生活風貌,許多人才發現當年天橋上有奇幻的魔術表演
  • 2015年旺福樂團「我小時候都去中華商場」一曲,訴說中生代的童年回憶和商場繁華盛景
旺福樂團—「我小時候都去中華商場」

同場加映:台北西城青春—中華商場開幕60周年特展

台北西城青春—中華商場開幕60周年特展

2021.4.22-5.30於西門紅樓八角樓中央展區,推出「台北西城青春—中華商場開幕60週年」特展,展出中華商場各階段的珍貴物品、老商家的訪談影片,並獲台北市立文獻館慨然出借重達200公斤、長153公分的『台北市新建中華商場竣工記』石碑文物展出;位於西門町圓環旁已113年的市定古蹟西門紅樓,見證了中華商場的落成與拆除,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這段台北美好時代。(註:現因防疫升級暫停開放,請視主辦單位公告情況前往)

中華商場竣工紀念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