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話很多
Jennifer話很多

書外的文學是生活 narratives-of-daily.ghost.io

「純文學」及其制度

讀《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

每到年末,男友都會炫耀自己讀了幾本書,去年我一時興起,問他讀了幾本文學作品。


「幾乎都是文學。」

「不要算偵探小說,那不是文學。」

「為什麼偵探小說不算文學?」

「有沒有讀純文學?」

「什麼是純文學?你還沒回答我,為什麼偵探小說不算文學?」


我矇了,我怎麼說這麼沒品的話,偵探小說當然是文學。讀《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時,我反覆咀嚼書中引用漢娜·鄂蘭的這句:構想烏托邦的人,是該烏托邦的獨裁者。每到書店都想「整頓」文學區的我,是不是獨裁者?我依然覺得文學區中許多書,應該歸類在「暢銷書」而非「文學書」,別假文學之名。

身為讀者,自然有自身的評價方式,礙於才疏學淺,我很難說清。譬如純文學是什麼?訴諸專家,我們翻閱文學獎得獎作品們,姑且稱之為純文學,不難發現其同質性,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以僵化的文字與結構唾棄類型文學?又,我們以僵化的反義,「流動」或「能動」來定義純文學,我們又如何判斷它們移動方向間的優劣呢?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這本書有趣在,它正視歷史的偶然,以考古的方式,挖掘日本「(純)文學」的起源,以回應這個問題:為何日本會出現像「私小說」這樣的現代小說。作者柄谷行人可說是理想的讀者,以清晰的論點,不晦澀的說出對作品的評價,更甚,他抽絲剝繭,不將美學標準視為理所當然。

柄谷首先點出西洋小說的特色,第三人稱客觀描述,在此技法下,作者(敘事者)消失了,讀者甚至得再三提醒自己,作者並非主角。這技法本身沒問題,問題出現在佛洛依德以降追求「自我」的風氣,這時作者該把「自我」的概念置於主角/角色,還是作者自身呢?西洋小說歷經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自然主義,時間太長以致不見矛盾,日本卻是在明治維新時,一次吸收,問題昭然若揭。

最近讀吳爾芙談現代小說,讀到類似的觀點。吳爾芙稱第三人稱客觀描寫為「物質主義」,說「他們把精湛的技巧⋯⋯讓這些事物看起來代表了真實永恆」,並問「小說一定是這樣子嗎?」說小說家要創造「自由的方法」去寫「那個」,而「那個」非常有可能是存在於「心理學黑暗處」。順帶一提,吳爾芙很愛佛洛依德,作品多的是對「自我」的追求。

面對西洋小說的矛盾,不同於吳爾芙將「自我」置於角色(意識流一派),日本文學走向私小說(如志賀直哉)或歷史小說(如森鷗外)的路。柄谷精確的引用理論、文學作品、民族誌、跨領域的例子(如繪畫、戲劇),不僅點出日本文學的進程,更想說服讀者,明治、大正時期的文學不只是戰後文學,或社運挫折後的抒發:文學不是政治的副作用,文學「本身」即是種制度及政治場域。

「第三人稱客觀描寫」在日本先見於二葉亭四迷逐字翻譯的屠格涅夫,並在國木田獨步的筆下發展,柄谷稱之為「風景的發現」:那樣的文字像風景畫一樣,近物大,遠物小,人好像能走進畫中,讀起來像自己的事,得以感受,困難的是,日本文學如同日本畫,本身沒有「近物大,遠物小」那樣的幾何透視法,畫家是站在不同定點臨摹,把感覺畫進一幅畫中。

困難在歷史的偶然中消解。先是發展出新的語言(言文一致),以承載「自我」意識,再來是基督教的傳入,確定一神信仰(主對世人=天皇對民),最後是明治二十年,現代國家的建立,有「軍隊=工廠=學校=醫院」的「教育」機構,讓人民的「想法」趨於一致,確定「主觀-客觀」的對立,遂能形成主觀看向客觀的幾何透視法。

幾何透視法確立後,日本文學開始處理西洋小說的矛盾:「自我」該置於何處?西方概念下的自我,是發展自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超越論),思考先於經驗,而日本對自我的概念不同,感覺、知覺先於思考(類似現象學),所以產生將「自我」放在作者的策略,有了私小說,換句話說,私小說中的「我」企圖呈現「個人清晰的面貌」,不同於幾何透視法中,由作者視角出發的均質空間, 私小說中的「我」是呈現對應於社會的異質空間。回顧日本文學後,柄谷進一步說,那時大家口中的「文學」,使用第三人稱客觀描寫及表達自我的文學,是風格要素,並非藝術要素,「文學」不該是文學的評斷標準,可惜礙於篇幅或評論集本身的目的,這本書未指明可行的評斷標準。

讀完《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後,我先是讀了安妮.艾諾的《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後讀了志賀直哉的《和解》,很是感動,同時也應證柄谷的觀察,艾諾的自我頗析,是以思考我看向經驗我,以艾諾的說法,是以自我為田野對象的民族誌,而志賀不同,以柄谷的說法,是以超我看向自我,一種超然的態度。超然,是柄谷對於寫生文(正岡子規)的觀察,他指出了一脈傳承,從俳諧、江戶文學到寫生文,從寫生文到私小說、心境小說,這不經讓我想到華語的主流論述,抒情傳統,從古典詩到白話文運動,到散文及詩化小說,「詩品既人品」,這或許是華語、日語文化共有,對於作者最極致的想像,而回看新批評方法(T.S. Elliot)興起的媒體時代,讀者能知其作品,不知其作者,作者與作品勢必得分開評價,如今網路世代不同,作者越來越清晰。


關於地下文學 | 贊助我們 | 2023年度自選

安叄 | Chin | Jennifer | 寧想白 | Shaw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