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時尚繁華下的殺戮故事——《迷離夜蘇活》
中文名稱:《迷離夜蘇活》
英文名稱:《LAST NIGHT IN SOHO》
上映時間:2021年
國家名稱:英國
類型:驚悚
導演:艾德格萊特(Edgar Wright)
編劇:艾德格萊特(Edgar Wright)、克莉絲蒂·威爾森-克倫斯(Krysty Wilson-Cairns)
演員:安雅泰勒喬伊(Anya Taylor-Joy) / 馬特史密斯(Matt Smith) / 湯瑪遜麥肯錫(Thomasin McKenzie) / 泰倫斯史坦普(Terence Stamp) / 麗塔塔欣翰(Rita Tushingham) 黛安娜瑞格(Diana Rigg)
前言
英國電影《迷離夜蘇活》是一部懸疑驚悚片,片中鋪陳女主角的心理狀態如何與現實相互衝擊,在此,導演利用女主角「人格幻影」的表現手法慢慢從心理衝擊中引領一場真實過往「追夢不成反落陷阱」的序曲,讓觀眾沉浸於現今時態與過往情節的迷離敘事之中,並且悄悄揭開敘事背景帷幕下暗藏的血腥殺戮故事。
值得關注的是《迷離夜蘇活》的導演透過「雙重人物」(艾莉、珊蒂)的表現方式用以描繪「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令人印象深刻。並且此種表現手法將電影的懸疑意識嶄露出豐厚層次,帶給觀眾意識轉換與思考的想像空間,深具反思意味。然而,《迷離夜蘇活》嵌入時序變化,將六○年代風格特色融入女孩意識之中,形成特殊背景的風情也是電影聚焦的特色之一。
人格幻影:現實與過往的交纏
《迷離夜蘇活》最受人注目的就在「雙重人物」展現心理狀態——人格幻影——的表現手法。導演活用「時間差」的敘事特色,將人物的心理狀態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形貌的意識表現,緩緩鋪陳情節背景(六○年代)暗藏的驚悚故事。
《迷離夜蘇活》基本上分為今昔對比的時間軸,分別交代現實人物(艾莉)與過往人物(珊蒂)的經歷與交纏。話說,倫敦五光十色的迷惑,讓許多追逐夢想之人在此嘗盡人生百態,最終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這是電影裡意欲彰顯的隱喻,藉由艾莉行走的路徑,不僅疊合母親與珊蒂的經歷,也描繪六○年代社會氛圍與文化歷史的陰暗與傷悲。
值得注意的是艾莉的人格幻影(喜愛六○年代)「恰好」契合租屋處曾經(六○年代)發生過殺戮故事的時空,故而,才有後來解開人格幻影(珊妮)不堪經歷的條件與線索。最終,觀眾得以從殺戮故事中反思推敲艾莉母親自殺的種種可能,形成「從尋找母親的意象」到「自我意識的清醒」,最終「完成母親的願望」(成為服裝設計師)。
鏡子意象:探尋母親與自我的路徑
再探《迷離夜蘇活》的畫面營造,發現導演運用相當多「鏡元素」的現象表達某種對照與尋覓的意義。鏡子,無非就是為了對照自我而出現,然而,這個「自我」卻有著多重詮釋的可能。
在電影情節的鋪設裡,鏡子的符號意象不斷反射心理層面的現象,可能是思念母親之情,可能是自我慾望的折射,可能是反思意識的觀察,透過不斷出現的對鏡畫面,讓真實顯得不在現實之中,使得現實、真實與想像相互糾纏在今昔意識之間,讓整體氛圍的色彩與氣息盡情演出,加深電影空間的豐厚。
因為鏡元素,所以得以疊合母親、艾莉、珊妮的形象,對於觀眾形成視角相互比對的效果,故而產生歷史路線重複路徑的可能,再藉由謀殺案的揭開(過往)與解決(現今),將結局導向圓滿。因此,「對比」的元素就是透過鏡子意象完美結合與融入在情節之中,一方面符合城市繁華炫麗的迷惑之感,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華麗之內暗藏的慾望陷阱。
結語
對於探索心理意識相關方面的電影筆者都很感興趣,《迷離夜蘇活》在這個部分有突出的表現,讓懸疑驚悚片的恐怖元素變得沒有那麼制式化,反到增添豐厚的層次感,讓人物、場景、情節等線索描繪層層疊加,最後掀開歷史謎團的真相,不僅完成商業片的設定,也有延伸探究時代背景對於女性歧視或不當利用的檢討與觀察。
此外,關於「愛情」方面的敘事也是建構《迷離夜蘇活》的視野聚焦之處,筆者沒有在此多加闡述評析,因為,這部分的創意,導演並沒有琢磨太多的變化,即使「愛情使人盲目」正是貫穿過往情節的主要關鍵,但是在現今時態敘事中雖有對比但是缺乏強烈的對映感,使得今昔愛情的比重無法獲得平衡,鋒頭都在過往情節中盡情展演。這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最後,就是關於「母親」的論述過於模糊,變得像是「串場」的「始末」。若是將租屋房東老婦人柯林斯(珊妮)營造為母親形象,或許會帶來更多的震撼效果與驚奇變化,也能更加完整交代整齣戲劇的「始末」(開始與結束)有其意義與價值。
2022.02.15|初稿-讀語居書房-晨光序曲
2022.02.15|首發-方格子
2022.02.15|分享-Matter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