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ai
janai

還在找尋心中最佳旅遊文學解的女子,喜歡寫字,題材廣泛。興趣也過於廣泛導致顧此失彼,總沒有足夠時間寫與讀。 目前發瘋決定唸個博士,在古城感覺自己總是太常觀光、太少唸書。instagram進行緩步牛津紀錄中:https://www.instagram.com/janaitpe/

嚮往的他方生活實現之後?記牛津半年

一轉眼,駐紮牛津已然半年,夏日的興奮新鮮全出,今日撐篙,明日與同學攀上學校劇院頂端小塔俯望這焦糖色的城市。不過冬日總要來的,四點就天黑的日子,吃完晚餐便感夜深,想起自己小時讀昆德拉,不言說不自知間,心裡似乎被藏下了種子,持續傳送「生活在他方」的念頭。想起將希望寄放在遠方的精彩未知,意圖不在意現下生活的繁雜重任。

這個年代,他方不遠,近至如後花園般朋友年年造訪的日本,遙至天寒地凍但旅行團週週出發的冰島,辦公室的小紅桌上,頻繁出現同事出差帶回來的伴手小點,來自的地方唸起來,一個個都異國情調,一個個都自帶畫面,畫面裡有著聳高白色大理石圓柱、有玻璃帷幕一路向天、也有廣懋黃金麥田。

也不知道哪來的信念,一直都覺得會在異鄉生活的,但真正機會來臨,是拿到碩士的獎學金後,啟程歐洲。落腳的第一處是歐洲北陸的波蘭,我鮮少耳聞,只想像著冰天雪地的一個國家。一直到抵達了,鸚鵡學舌地說音節繁多又捲舌又鼻音的波蘭語,只為搞懂請、不好意思、謝謝,捏起鼻子皺起臉地灌下櫻桃伏特加shot,辨認起不同麵包,那樣開始一件一件事地學習。然後逐漸,走在石板廣場上、多色的五層樓高水泥建築間的生活,終究成為了日常。

接著的人生簡直是小時願望的應許,移居奧地利,住在皇家狩獵場隔壁的清幽社區、有斜斜屋頂的閣樓、木頭地板,晚上邊做飯,抬頭就能看到月亮,白日窩在沙發上,翻譯、寫論文。

畢業後因工作關係,月月奔波不同國家城市之間,直到有天,突然思考起旅行對自己的意義。從前被問起嗜好時,我總說自己喜歡旅遊,但我喜歡旅行、是想要逃離?是渴求新奇?是體驗不同?或是追著當地的文化、食物、人情而去?若類似場景藏於生活處處,我依然需要那樣空間的移動,才能得到放鬆與紓解嗎?

我還沒有個答案,但旅行、異鄉,這些名詞從此,有了更細微的詮釋。

我開始發現,自己對新事物、新知識的嚮往,更勝旅行踩點。比起一個人輾轉漂泊、四海為家,我更喜歡周圍有陪伴的人、信任的人、能夠隨性一句話就加入下午咖啡館行程的人,一齊在日常中踏實生活。我仍喜歡旅行,但比起蒐集景點,我更喜歡進旅館放下行李後,習慣性地漫步到熟悉的路邊攤,來杯充滿冰塊的煉乳奶茶。

波折幾回,來到英國,語言障礙相對小上許多,幸運地快速建立起一套生活後,我想起小時寫在學校筆記本上那些童稚的「生活在他方」。一轉眼過了三十歲,生活真在他方了,才知曉其實何方都是他方,差別只在於,擁有怎樣的日常,怎樣的生活。在他方的生活,沒那麼難適應,小毛病卻容易藏在最不經意之處,在你無所設防時、心存脆弱時,出來刺你一下,但更多時候,什麼不同、什麼新奇,也就都風淡雲清地過了。我們最終都還是回到生活之中,無論何方,都有雜務與責任,然後,我們又會渴望下一個遠方,全心相信著,要是有那樣的海灘與棕櫚樹,大概就能全然放鬆的好好休息了吧?

但我貪心,想要都享受,明媚的旅行目的地外,也想好好記得體會生活中細微的當下。牛津是我喜愛許久的城市,有著磚棕色的穩重學院建築,無數哥德式尖塔,和圓圓胖胖的圖書館,真的身處其間,仍時時覺得有種不真實的夢想感,每天踩踏這些石板路半年後,還是在一個光特別柔和,城市被罩上一層粉色濾鏡的時分,覺得這生活像幅畫,令人嚮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