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Chen
IrisChen

愛書人/曬書娘。【另類讀書筆記】不算書評,是分享我和愛書們約會的點點滴滴。 支持連結:https://liker.land/iriscanada/civic

【Matters舊人打卡】在文學中停戰

(编辑过)
加入Matters已近千日,非常任性的隨著自己情緒起伏,在自己想寫的時間段,寫自己想寫的文章,完全不服務讀者。原以為寫作這條名叫孤獨的路,必然是千山獨行;驀然回首,卻發現一路上收穫了滿滿的愛與關懷,還找到同行的友伴。
春山出版社莊瑞琳在Matters自由課第六課講座分享的投影片

今天接到Matters的個人「創作成就數據報告」,有些數字真的蠻出乎意料之外,但是大體上確認了我最近思考的方向是正確的,也讓我看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調整之處。更重要的是,除了熱愛文學一路同行的友伴,還發現幾位默默支持的忠實讀者,在此深深的感謝。

自由書寫的樂園

加入Matters的契機,是因為我是端傳媒的訂戶,那時手上的專案計畫之一又是區塊鏈技術相關,有基礎知識;而且我受夠了文章被轉載抄襲肢解,還被抄襲者霸凌的氣,想為發表的文章建立作者名權和時間指紋,保護智慧財產權;再加上喜歡 @張潔平 的風格和理念,就很自然的申請加入了。

剛開始的第一年,Matters還是邀請制,平台上幾乎都是有口碑有素養的新聞人和專業人士討論公共議題的文章。因為對許多議題沒有足夠的瞭解,我多半潛水讀文不發表意見,只是拼命吸收知識。後來膽子大了手癢,也開始發表一些自己瞭解、比較局部的相關議題文章。那時真的覺得Matters上的文章篇篇精彩。

後來平台開放,又和Likecoin合作,加上其它平台上的幾個大V帶人進來玩,Matters的生態有了很大的轉變。冷眼旁觀許多人來來去去,除了勤於發表、質量俱佳的作者之外,還有宣告封筆然後又重新出山的,或是恐怖情人愛得深沉卻總詆毀平台和團隊、卻死也不肯走的,都證明Matters的魅力非凡。

創作成就數據報告中,我最看重的是用戶VS 訪客總體有效閱讀數字,我的狀況是2:1(另一位我熟知、文章品質極佳的作者是1.5:1),可見Matters的SEO/SEM做得非常棒,Matters上有意思的文章也能被站外的人廣泛閱讀。

即使是在西方自由社會,紅色資本控制下的中文媒體,已經或明或暗、用錢或權力箝制中文書寫的自由。標榜「寫作是最小單位的自由」的Matters沒有廣告,沒有會費,作者可以盡情發揮,是中文書寫少數幾塊最後的淨土之一。我非常珍惜,更願意盡一份心力來守護它。


對話的藝術

公共議題的討論,是對話和妥協的藝術。

這一年在Matters讀討論公共議題的文章,有時真是一種折磨。

溫哥華有位華裔作家在他小說裡寫過這麼一個句子:

You can take a girl out of Chinatown, but you can not take Chinatown out of a girl.

自由令人恐懼。從牆裡爬出來,可以暢所欲言了,拿掉了限制,然後呢?當非黑即白、我們VS他們的思想體系價值觀受到挑戰,很不知所措吧?沒有政府機關學校提供標準答案,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想怎麼做,你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出錯了沒有人可以怪罪,這樣的自由,很可怕吧?!於是,你寧可退回牆內,或是緊緊的抓住自己或許不喜歡但熟知的一切,對意見不同的人,揮舞著筆刀,咄咄逼人,自說自話,堅持立場,拒絕溝通,更無法妥協⋯⋯

跟一個人溝通, 要準備和他的整個生命經驗對話」。

何不放下手中的刀、心中的恐懼,說自己的故事,作為對話的開始?


獨立思考的泥水匠

去年讀了很多臺灣歷史相關書籍,是我給自己定下的補課計畫。因為,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這一塊在學校教育課程中是完全缺失的。

今年,我的閱讀重心放在臺灣文學。有別於一本書從頭到尾一氣呵成讀完的習慣,春山出版社出版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佈小說選》四冊和《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五冊,卻讓我讀得非常傷感,一天只能讀一兩篇,讀完後還需要對照一些資料,然後靜靜思考沉澱。

童年記憶裡一些模糊不清的黑影和事件,親友之間的絮語,漸漸輪廓清晰起來。

上禮拜有幸聽到@春山出版 總編輯 莊瑞琳 談 《不間斷的自由練習:給下一輪民主的出版備忘錄》更是收穫滿滿,靈感爆棚。

小說是以人為單位的書寫。
文學/小說是對人性的提醒,讓我們擺脫知識的傲慢。
文學提醒我們放慢速度,從一個距離之外去瞭解議題。
人生活的細節和幽微之處以小說形式呈現。

透過對過去的反思和檢討,才能畫出自我生命經驗的圖像。

「從對過去的解釋裡才生成對未來的期待」。

讓我們用手中的筆,說自己的故事給對方聽,好嗎?

在溝通對話前,讓我們花一點時間,讀讀對方的故事。

在策劃加拿大臺灣文化節《臺灣書店》的討論過程中,團隊裡不愛讀書的小朋友要求我以圖像總結一本書的內容,讓她瞭解一本書的魅力何在,這對我這個沒有半點繪畫細胞的人真是大考驗。我的直覺反應是給她類似@閱讀筆耕 《一人公司》上班族也可以讀 裡的Mind Map。

但是,小說怎麼辦?特別是懸疑推理小說,如果按照情節畫成Mind Map,除非是那種先翻結局再決定要不要看那本書的讀者,大概都不會買帳吧?(你敢劇透暴雷?打死你!)

想想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以圖片表示,恐怕就只有老人、海、一條小船、外加一隻大鯊魚?書中精彩的文句描述、內在情感掙扎,要怎麼表達?這就考驗為書設計封面和插圖的行家了。書封之外,如何顯示?

這是閱讀筆耕的作法,以《沼澤女孩》為例。順便一提,《沼澤女孩》是我去年的大愛,讀完中文版,立刻去買了英文原版和有聲書。中文版譯筆不錯,但書中的詩原文更有生命力。透過自然流暢的文字描述和朗讀者美妙的美國南方口音,彷彿置身北卡羅萊納的沼澤地,和女主角奇雅一起撿貝殼拾羽毛。唯有沈浸在奇雅的世界,和她一同經歷自然的考驗,才會對她的行為有同理心,而不去評判她。

文字構造的世界魅力動人,就算是影視作品,也還是需要有很強的文學作品為本來改編。據莊總編描述,最近大熱的韓國影視作品,不少是由真實案件改編或引發作者創作靈感而成。臥斧的《Fix》,也是改編自臺灣的數個真實案例寫成的推理小說。以文學處理人性的課題,可以跨越語言種族文化的藩籬。

莊總編對出版之於社會的理解:

出版既是這個民族的鏡像,也是使每日公民投票得以真正行使的基礎。當然,也展現了這個共同體的美麗與悲哀。

她最後還以「從革命家到泥水匠」的譬喻來總結講座。

我非常認同。

不忘初心,在日復一日枯燥無味中,一磚一瓦的蓋起我們的理想。過程中失望是難免的,但是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功課。

我會繼續在Matters書寫故事。

希望也能讀到你的故事。

(刊頭圖片已經取得莊瑞琳總編輯授權使用。)


引自Matters自由課第五季圍爐廣播

關於「文學」的書籍(現在文學的衰弱,很可能意味著越來越多人在離開閱讀。我覺得文學是一個重要的停戰之所。可能我們對很多問題有不同的立場,但是我們都可以是文學的閱讀者。文學能夠幫助我們先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而去接近故事、情感。小說可以為我們帶來情感的共感。)

碎夢三部曲

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我們幹過的蠢事

台灣漫遊錄

新寶島


我正在讀@黃崇凱 的《新寶島》,很有趣,但必須調動不少書籍、影劇、藝術的內存才能讀得順暢(誰叫自己對古巴和拉美地區的知識庫存不夠,學過一點點西班牙文但還是苦手),時時停下來谷歌地圖資料⋯⋯

2024年5月20日,當臺灣第一任原住民總統就職後,發現臺灣與古巴兩座島嶼的住民發生了大交換:兩千三百萬臺灣人在鄰近美國的古巴島上醒來,眼前是陌生的加勒比海。一千一百萬古巴人則來到臺灣島,隔著海峽與中國相望。
臺灣問題不再是中國與臺灣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廖文奎《福爾摩沙發言》

這故事背景是不是很有趣呢?快上讀墨試讀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讀獨

IrisChen

因讀而獨。曬書娘分享私人讀書筆記,和在閱讀虛擬人生的過程中,漸漸成形的獨立思考。期待因書結緣,分享暢談,共同創造新的閱讀經驗和方式。

149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