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ibody
Someibody

不愿居暖房,迎风晒月光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他们都不太在乎了

大概是已经对这个疯狂世界的惨状麻木了,麻木到发生多离谱的事情都仿佛在意料之中,无甚新意。关于缪可馨的议论,在听了《不合时宜》最新一期节目以后,终于牵动了我的神经。我一边被刷新绝望,一边忍不住分享给身边的家长们,然后陷入更深的绝望。

节目入口


/

作为一个成长于发达地区三线城市,家里亲戚都是普通工作生活的人,我的人生最大的可能性其实是重复他们的生活,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幸运和努力中,我跳出了家庭和城市给我绘制的有限的天地。因为见过更加精彩的世界,总是忍不住想要把一些新的理念和信息分享给表弟表妹以及他们的父母,但是在无数次被家长们无视甚至抵触之后,我就放弃了。

我身边有正在当老师的朋友,也有正在当家长的亲人,当老师的朋友抱怨现在的家长对教育孩子不上心,什么都想丢给老师;当家长的亲戚抱怨老师无孔不入地绑架“家长”布置一堆毫无意义的作业。双方对这一切怨声载道,却又心甘情愿地被奴役着。原本以为对这样的困境已经看透的我,在听到那期节目的尾声时,瞬间头皮发麻,像一个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跋涉以为走到终点的人猛然发现眼前是看不到尽头的无底深渊。

孟常说,家长们知道规则,并不认为这是问题,只有让孩子尽快屈从于这套规则,才能顺利平安地长大。而我们口中的正能量话语,那些依旧在被认为是好的品质——爱、善良、好奇、正直、独立思考……并没有被认真对待,我们实践的是所有词语的反面,这是生活的现实,也是教育的现实,想到小孩子生长在这样的世界,就令人觉得心痛和绝望。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些我一直认为的,做人该有的品质,在现有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打磨下可能是被抛弃的。曾经我以为,只要努力给小朋友们展现可能性就够了,如今我发现连人之为人立身的根本可能都荡然无存,那丰富的可能性还有什么用呢?即便存在着还相信着真善美的天真的孩子,也极有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面对认知失调,最终死在某一个期望被抹杀的瞬间。

我无法回避我想到的这些问题,又忍不住把节目和一些段落分享给几个家长,收到的只有诸如“除非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否则没人愿意做出头鸟”之类的回复,感觉自己又一次被轻易地推下悬崖。

孟常的微博截图


/

播客的结尾在探讨那些从成长的围追堵截中侥幸逃出的个例,主持人提到了“燃灯者”这个词。回想自己成长的经历,小学时候在班级里同学们互相借阅的杨红樱和郑渊洁,且不说抄袭与否的问题,至少让我们知道老师和家长不是只有我们常见的那种。到了中学,历史老师每节课都能开出四五本书量的书单,至今我还记得的有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少年凯歌》、《一百个人的十年》、《大江大海1949》、《故事照亮未来》等等,语文老师们为了帮我们速成议论文思维框架,每周印制的阅读材料里有梁文道、陈丹青、柴静、刘瑜、熊培云(那时候还没有metoo)……给懵懂的青少年们留下关于自由、社会、政体、世界……这些宏大概念最粗浅的认知。

如今再翻开这些书,我可能需要像看一本新书一样从头重新阅读,但其实它们已经悄悄地在成长过程中帮我敲破了紧紧围绕着我的稳固的体制,留下裂缝,让我有勇气把它推倒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可以做到。我完全抛开了这个狭隘的规则框架可能给我的种种束缚,并且积极地去探索一切未知,我对生命充满丰富的想象。

那些星星点点的光在我脑海的角落里,终于有一天汇集到一起给我照亮了脚下的路,我看见前方有不同的出口包围着我,而不只是一条窄窄的单行道,甚至带我找到了因为灵魂共振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那些曾经看过的片段不断累积,让我开始追求智识的进步并以此为乐,在不断地疑惑、怀疑和解答中锻炼自己并且感到满足,而不再只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用金钱交换物质,用物质实现快感。

即便我清楚地知道我要面对越来越糟糕的世界,但依旧对自己的未来有期待,因为我眼前有前人开辟好的汪洋大海和高山深谷等待我一一发现,这一部分不论世界变得多糟糕我都可以继续投入其中不断探索。

我是这个教育制度下失败的样本,却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

节假日一回家,我的老父亲又一次想教育我,面对现在发生的种种,要懂得做一个旁观者,不要带入情绪,看清楚你自己无能为力等老生常谈的话。终极奥义就是,日子能像现在这样差不多过下去就行了。这样的生存逻辑无不体现在跟我有过讨论的年轻家长中,甚至成为了处世原则。“还能怎么样呢?只能这样了。”只要还能继续上课,还能将就着维持现状,面对有些是非可以忍气吞声,面对有些价值可以轻易放弃,所以才会有一个又一个排着队的点赞机器。

这样的生存逻辑确实很容易让人忘记你原本是个“人”,你应该做个“人”,你应该有做“人”该有的基本品质。如果没有遇到那群老师,我也不知道最终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确实喜欢现在的我,没有复刻家人的想法,坚持某些已经为部分人所不屑的价值,敢于守护这些价值。想起陈冠中老师在周日的讲座里说到的“执善固执”,我很感谢我生命里的“燃灯者”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教育,无非就是让人“成人”,而不是变成机器,也不是变成低等动物。长大后,人有无数的机会在公司里,在社会里变成面无表情的行尸走肉,但至少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值得为你自己探索和创造一些精彩的瞬间。

那些希望孩子走在最普遍轨道上的人总爱说,“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顺遂”,所以有些东西真的没那么重要。且不说这条最普遍的轨道是否会让人一生平安无事,是否可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当然都会盼望平安顺遂,但平安顺遂的人生不代表千篇一律,不代表体验生命的方式只有一种——读书长大,结婚生子,完成任务以后再死去。也许在你有限的生命经验里,平安顺遂的人生只有这一种,但不代表这个世界真的只存在这唯一的一种。平安顺遂的人生应该是只要不妨碍到别人,不触犯法律,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生命图景,并且不必为此付出任何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代价。而走在前面的人可以做的,无非就是为后来的人创造一个更好的方便探索的环境,而不是扼杀掉那些投向未知的好奇目光。

如果人人的生命历程相似得宛如复制黏贴一般,我实在不明白所谓的生命传承究竟有何价值?这么多人活着消耗地球的资源,挤占别的动物生存的空间,创造无数杀戮和死亡……何必呢?

依旧有许多人机械地生下了孩子,然后倾其所有,把自认为最好的都给了孩子,但似乎他们都不在意“教育”究竟为了什么,也不想思考。

李欣频的文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