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恬
李恬

a migrant worker

浪姐背弃了女权承诺?

乘风破浪的姐姐最开始得到这么多关注,一部分原因是“女性不应该被年龄限制”的口号。这个口号据说是女权主义的,所以这个节目据说是女权精神的。

节目的宣传显然也是往这个方向走的,无论是节目中女演员们表示自己不受年龄限制的宣言,还是节目组在社交媒体上发的通稿,以及引发了相关的关于娱乐圈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的讨论。

但是最后浪姐在引发女权讨论后,引起的批评显然比赞美多,特别是来自很多所谓资深女权主义者的批评。批评的焦点是,浪姐并没有兑现自己的女性自我赋权的承诺。首先,浪姐的节目内容是空洞的,节目内容除了折磨女演员们反复练习她们不太擅长的内容之外,其实并没有实质上的赋权,反而是让女性服务于节目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服务于男性主导的审美,所以节目在内容上是矮化女性的;其次,女明星们没有任何有深度的、自主性的发言,自主和自我的口号背后没有实质内容,甚至有人会控诉这些女明星不过是被manipulated的工具人;最后,女明星不可以老的审美也是有问题的,本质上是矮化女性的年龄歧视。

在超越节目内容的具体层面上,很多批评并没有超越大众文化批评的那一套:节目只是某种大众文化娱乐工业化产品,观众只是在消费套路化的文化垃圾,或者说某种形式的奶头乐;反过来观众也只不过是大众文化产业的工业化产品,被节目组卖给广告主。

这样的批评当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首先未免俗套,套路化的批评多少是不真诚的,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有限的;其次这个批评或许背弃了女权主义自己的承诺之一,那就是没有真正采纳浪姐的perspective。

对于在娱乐圈奋斗努力、甚至是试图挽救事业的女明星来说,这个节目的女权承诺是什么呢?

当然,没有浪姐会挑战资本主义娱乐产业的规则。她们挣扎在这套规则之中,但是去颠覆、去挑战显然不是她们的初心,也很大程度上也不是30个人应该承担的任务。

浪姐的初心,就是在这个产业化的、粉丝经济为核心的、多少带有男性凝视的娱乐行业中,证明针对女性的年龄歧视是可以被颠覆的。本来因为年龄、路线或者个人才艺能力的种种原因,已经不能再参与这个游戏的人,现在证明了她们歧视还可以参与粉丝经济,她们还是有商业价值的,她们还可以证明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浪姐不仅没有背弃她们的女权主义初心,恰恰反而证明了她们的成功。她们在节目里宣称要努力、要不忘初心时,她们的宣言一点也不空洞:她们的初心,恰恰就是在这样的节目里再次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而已。

当然,这样的初心到底是不是女权的、是否是畸形的女性叙事,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