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an
zooman

Likecoin验证人,关注科技、自然、阅读、电影及家庭教育

我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生活 | 最那些温情脉脉的书信集

让继续阅读那些温情脉脉的书信集。

我的案头放了一本苗炜的《给大壮的信》,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信体随笔。

苗炜人称苗师傅,我最早知道苗炜缘于《三联生活周刊》,苗炜是三联的扛把子之一,杂志的主笔和副主编,小品写得极为精妙,他主持的“生活圆桌”专栏,温吞吞的表面之下潜藏复杂的深情,带着克制的轻松,有种冷峻的幽默,是我喜欢风格。

《给大壮的信》是苗炜的新作,我在得到听书先听了苗炜自己的解读,觉得有趣,便在多抓鱼买了一本二手书。薄薄的一本小书,是中年得子的苗师傅,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加上妈妈的序言,一共三十九封信,我几乎一口气就读完了。

这本书信集与其说是写给孩子,不如说是初为人父的中年知识分子,以孩子为倾述对象,对自己人生和阅读体验的一次反思。用苗炜自己的话说,“我在文学中获得的经验,都想通过这些信传递给我的儿子,《给大壮的信》是一本文学方面的育儿书。”

成为父亲,成为母亲,是我们成年后非常重要的一个身份转变。育儿不光是把孩子拉扯大,也是成年人学会做父亲、做母亲的过程。在英语中,育儿是parenting,是父母parent加上ing,不就是当爹当妈的意思吗?

而对父母来说,最好的学习,其实就是通过和孩子的互动完成的。书信这种对象感非常明确的文体,是我们反思如何成为父母的一个很好思考框架,因为有了孩子这个具体的对象,让这种反思显地具体而亲切。这也是我的体验。也是我发起家书征集的一个初衷。

很多父母,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有给孩子写信的冲动。苗炜的第一封信,就是在月子中心写的。

这些信里,苗炜时不时回溯自己的成长,把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过的事,一一讲给儿子听。苗炜谈到他的少年往事,谈他解出应用题时的欣喜;谈他在地坛公园里听到的寂静;谈他暗恋女生从窗外走过;谈那些青春的种种遗憾。

一位中年父亲,想要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讲给孩子听,于是对着初生的婴儿,絮絮叨叨讲述自己的往事。大壮妈的序言,让这个中年知识分子的自恋故事变得温馨,“你爸爸给你写这些信,回述自己的成长,是想,或许将来有一天,你遇到某些麻烦的时候,可以透过他的体验,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有一本育儿书叫《园丁与木匠》,是伯克利大学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写的。书中说,我们总像一个木匠对待木头那样对待孩子,总想把他打造成一把椅子或者一个桌子,其实,父母应该当园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像料理一个花园,孩子如同花园中的花草,要任由他自在地成长,孩子的混乱和贪玩是正常状态,正是在混乱和玩耍之中,他迸发出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所谓“园丁与木匠”的理论。

苗炜非常欣赏这个理论,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我是学着当爹,你妈也是学着当妈。我们要做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的儿女,同时学着做西式的讲究平等的父母。我们会给你一个舒适的家,力求体面一点儿,讨你欢心,也让自己开心,家里有花,挂上我们喜欢的画,有餐具,水晶和瓷器,有小三轮车,滑板,有琴。”

苗炜把自己的人生体悟,提炼为一种智识的、审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他说,“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生活”。而这本书信集,就是苗炜许诺给孩子的一种美好世界。

在最后一封信的结尾,苗炜写到,“起初全是生命的喜悦,后来流露出了一些伤感,一些悲观。我遇到过一些委屈,也遇到过许多快乐,我没经过什么大事,不过看了几本文学书,我把书本上的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讲给你,像打开积攒多年的宝贝盒子:儿子,过来,不怕你笑话,给你看看。”




在电子通讯时代,我们依然可以拥有家书。

亲爱的马特市市民们,让我们给孩子,给爱人,给父母,给兄妹写一封家书,把我们对家人的真诚感情记录下来,传递下去,让家书成为我们和家之间最紧密的纽带。

我们相信,当你的家人读到你的家书的时候,一定份外惊喜、如获至宝;我们也相信,这份美好与温暖,会成为我们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家书征集火热进行中,欢迎来稿。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