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東南西北飛
鴻雁東南西北飛

不入流作家,用文字記人、記鬼、記食、記人生……

鐵道大小站之旅(1):四腳亭車站

我們將車停在吉安宮旁,沿著鐵軌慢慢走向四腳亭車站。雖然是假日,但意外的沒什麼遊客,不但車位好找,似乎也沒什麼人在這一站上下車。這也難怪,畢竟四腳亭一帶沒有什麼知名景點,缺乏讓觀光客駐足的理由。不過,這一點正合我意……

我的年度旅行企劃「鐵道大小站之旅」的第一站,抽中瑞芳的四腳亭車站--這個我每回遊基隆卻不曾駐足深入走訪的陌生小站--可以說是非常的幸運。當輪盤轉動時,我一直祈禱指針不要停在我早已爛熟的火車站。所以,當我發現抽到四腳亭時,內心的期待不言而喻。

1月22日,當天上午雨勢不小,我和老婆原本打算延後行程。但當我們一上車準備去買早餐時,遊興突然大爆發,不畏風雨,油門踩了就往四腳亭車站出發。受到疫情升溫影響,為了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我們將搭火車前往車站的交通方式,暫時改為開車前往。

四腳亭大致包含瑞芳上天里和吉慶里的部分區域,日治時期由於開採煤礦而繁榮,全盛期多達二十餘個煤田。因為煤礦是由輕便鐵道運輸,四腳亭車站成為轉運中樞,周邊也發展出熱鬧的聚落。在我們抵達車站前,就看見一幅刻劃當年採煤時的壁畫,它將礦工在礦坑裡的工作內容、動作姿態,描繪得栩栩如生。

車站附近的公園,還矗立一座刻著「吉慶社區 煤礦故里」的石碑,彷彿在提醒來訪的觀光客,一個世紀此地曾經因礦業成為北部閃亮的一顆星,風華一時。

我們將車停在吉安宮旁,沿著鐵軌慢慢走向四腳亭車站。雖然是假日,但意外的沒什麼遊客,不但車位好找,似乎也沒什麼人在這一站上下車。這也難怪,畢竟四腳亭一帶沒有知名景點,缺乏讓觀光客駐足的理由。不過,這一點正合我意,這項旅行企劃的目的正是避開觀光熱點,細細品味在地的人文與自然風情;因此,在這個假日前來四腳亭,有賴地利與人和的搭配,讓我們有餘裕深入賞玩。

至於天時嘛,卻依舊不美麗,雨勢始終不小,於是我們放棄雨中共撐一把傘的甜蜜步行模式,各撐一把傘。

走不到十分鐘,便來到本次行程的中心位置「四腳亭車站」。說實話,第一個抓住我目光的,不是車站本身,而是一旁的殯儀社。除了這一間之外,周圍還有三、四間殯儀社,感覺頓時置身於「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詭譎氛圍中。據當地人表示,早年還在開採礦坑的年代,時常傳出礦災;一旦發生意外,就是同時數十、幾百人喪命,因而殯葬業發達,和礦業形成共生經濟。此說尚待考察,但我認為殯葬業發達可能跟這裡老年人口居多也脫離不了關係。

目光拉回到四腳亭車站,這真是一個人煙稀少的荒涼小站。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指出,在2019年,它是台全兩百三十九個火車站當中,進站人次後五十名,每日平均進出站人次只有1,244人(台北車站是122,241人)。踏進車站大廳,完全不見售票口,旅客在進入月台前,自行刷悠遊卡即可。我們逛了一圈,也只見到一位站務員。

四腳亭車站的前站與後站一帶,便是四腳亭聚落的核心。附近的民宅幾乎都是二、三樓的低矮平房,有幾棟看得出來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公級樓房,說不定已接近古蹟等級了。

我們穿越車站地下道,抵達後站,前方的大埔路是四腳亭聚落的主要市集,沿路有許多販賣蔬果、肉類的攤販。這時接近中午,攤商正在收攤,可以想見稍早的採買的人潮應該稍微熱絡。現在,則顯得冷清,且來往的居民都是中、老年居多,可見礦業凋敝後,人口外流的問題十分嚴重。

四腳亭車站位於基隆河北岸,走過市集,眼前是銜接基隆河南岸的瑞慶橋;取名瑞慶,指的應該是連接瑞芳與吉慶之意。有趣的是,橋上風雨走廊的歷史氣息濃厚,橋頭到橋尾,展示一幀幀一甲子以來當地國小學童的畢業照,從黑白到彩色;隨著時間流逝,可以想見當中的孩童也從黑髮到白頭,最後入土。走完短短一百多公尺的橋,同時也歷盡了人世的滄桑。

我們在南岸閒逛了一會兒,又到7-11喝杯咖啡歇歇腳,之後便順著四腳亭河濱公園的步道往回走。即將結束四腳亭車站的半日遊之旅,我在南岸朝對岸四腳亭市集的方向拍了一張照片,心想接下來桃園以北還有三十七個車站等著我們去探訪,應該再也沒有機會重遊四腳亭了吧。

但當我此時此刻一邊寫文,一邊整理照片的同時,回想起這座小鎮的靜謐氣氛和歲月痕跡,實在值得再三摩挲體會,當下決定日後必定再次到訪!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