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是怎樣煉成的
療癒是怎樣煉成的

IG:heaiseverything

【閱讀分享】《如何無所事事》錯過的必要The necessity of missing out

(编辑过)
「寂靜,不是沒有東西,而是什麼都在。」靜下來,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整頓身心的時間。

無所事事跟療癒大有關係,筆者致力於宏揚無所事事的精神,今天就來談談這本書《如何無所事事》。

注意力經濟是在1971年由Herbet A.Simon提出的:「大量的信息造成人們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資源中有效地分配注意力。」資本企業利用社群媒體爭奪我們的注意力,各種置入廣告、軟廣告、帶貨,不自覺深陷其中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社交媒體的版面設計就是為求讓我們多停留一秒、再一秒、下一秒⋯⋯

另一端則是講究生產力、高效率,要盡用每分每秒,各種時間管理術、蕃茄鐘、子彈筆記,這也是自己近年很投入的部分,但不少時候都會感到焦慮。當自己無法履行原定工作排程時,就會批判自己就是懶散、不夠努力,再災難式的延伸,自己還是一事無成,所有人都比我好。同樣陷入一種「沒有產值就是沒有價值」的極端。

無所事事,可以擺脫這兩者,與注意力經濟抗衡。作者提出三點:

1. 修復感知力

把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轉化為 NOMO (The necessity of missing out),狂吃辣的舌頭會麻痺,我們的大腦同樣。你有自信能離開手機多久而不感到焦躁?不妨適度「錯過」吧,讓感官從煽色腥與不幸中抽離,修復我們的感知力。

2. 用心傾聽

自然聲音學家戈登·漢普頓曾經說過:「寂靜,不是沒有東西,而是什麼都在。」

我們總是在聆聽,但不總是用心地傾聽。專注的傾聽是保持靜止的状態,靜靚的觀,靜靜的聽。雖然說聽力是大部分人與身俱來就有的能力,但因為持續不斷的受到注意力經濟的過度刺激,其實我們都必須重新學習這件事。

3. 擺脫原始設定

原始設定就是不加思索的reflex,通常出現在我們脆弱的時候,譬如說下班很累擠到沙丁魚罐頭般的車廂中、快要遲到覺得前面所有人都在存心擋你路的時候,我們就會進入原廠設定,「阻我者死!」此時再有一滴冷氣機水花落到我們頭上就隨時能原地爆炸的狀態。我已經親眼看過不少人在街上對駡碰撞的情況,若我們不加注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如此神經衰弱。承接上一點的觀察、聆聽,眼裏「看得進」別人,關注到生活微不足道的一點好事,就能重拾注意力。

無所事事,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安住身心,重塑注意力的敏感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