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东林党说起

过桥土豆
·
·
IPFS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

公众号:过桥土豆/guoqiaopotato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1111年,今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 ,原为宋明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顾宪成与高攀龙为首的学者重修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学问调和了阳明学与朱子学,主要是阳明学的守旧派,甚至是偏朱子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


东林书院则成为江南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在组织讲学的基础上,在此谈论国事的人则称自己为东林党人。


东林党,显著的特征就是,以讲学的名义聚集势力。


最后这个学院,不仅在朝廷里有大批的东林党高管,还在江南地主、商人阶层有广泛的支持,最后形成一种官商合流的势力。


在舆论上,以清流自居,掌握了话语权;在政治执行层面上,有官僚系统的支撑;在基层有经济领域,有商人地主的支持。


东林党起家时,并没有强大的政治权力支撑,壮大全靠民间力量;比起其他政治团体明确的权力诉求,东林党起家时就有极高的逼格,口号是“匡扶天下”。


万历统治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化,社会矛盾加深,宦官对新兴的资产阶级倒行逆施的横征暴敛。东林党人提出,减轻赋税徭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同时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弊的意见,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了宦官的反对。对于宦官专权和后宫干政,东林党人始终反对,甚至降职下狱也坚持立场。


东林党的政治主张是:削减皇权、反对宦官干政、废除工商税。万历时期社会安定,具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假如这些政策主张在当时实行的话,没准中国也能搞个资本主义萌芽。


但到了天启和崇祯两朝,外患已经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主要矛盾。此时明朝,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已经上升到明朝的统治安全层面。


这个时期,东林党的政策,不再适合当时明朝的国情。外患是明朝优先解决的矛盾。这时东林党人依然大搞党争,维护自己的利益,影响了国家的战局。


不过,大多数东林党人,在清军入关战争中,表现的很坚决。虽然有钱谦益投降的先例,但大多数东林江浙人士抵抗相当坚决,比如孙承宗、卢象升、史可法。相比之下,北方各省基本是望风投降满清。


所以,这个社团是个比较复杂的团体,既不是没有私心,也不是亡国祸首,更不是卖国贼。论卖国,明末正规将领和农民军将领倒戈的太多。


东林党,代表了一个利益群体,有产阶级。


有些人别有用心的抨击东林党,目标是影射今天资产阶级的卑劣。虽然可以发泄愤怒,但毫无意义。


这些掌握社会资本巨头们合流,这是对变局的新应对,是不甘于被操控,独立自主建立的新组织。


无论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风险已经引起部分人警惕了。




发布于:2021年5月17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