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J 的成長實驗室
Dr.J 的成長實驗室

歡迎加入《成長進行式》電子報! https://hustling-thinker-3584.ck.page/46f51c16b2 一起踏上成長的行列! 前國際品牌的全球產品行銷企劃 一個熱愛閱讀、追求個人成長與改變的實驗家 成長來自於一個個實驗的過程 生活,是最理想的實驗室 協助一樣喜歡成長的你, 共同實驗出更精采的人生😊

《想成為一名職業寫手,拿到寫作金牌?你還需要…》

《寫作金牌系列》#5 / 如果《寫作金牌系列》前 4 篇的修練,你已經都完成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

在內容品質不變的前提下,寫得更快!

簡單一句:

在質量不變的前提下,提升產出效率,就是成為一名職業選(寫)手的必要條件🔥

🙋‍♂️ 怎麼樣才能夠寫更快?

暢哥提到了 3 個方法,針對每一個,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1️⃣ 大量作筆記
2️⃣ 結構化寫作的骨架
3️⃣ 善用科技的輔助

🔹「大量作筆記」是寫作的根本

如同《大人的11堂寫作課》裡談的:「沒有持續、大量、優質的輸入,你的思考和輸出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寫什麼都有心無力。」想要寫出好的內容,得先保證輸入的質與量。

但所謂「輸入」,並不限於書籍、podcast 或網路上的專欄文章,任何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創作的題材,像是底下我的兩篇貼文,就來自於前不久的一次兩天一夜旅途中,所獲得的靈感。

《站在高處,雖然可以看得更遠,但不一定能看到最美的風景,別讓我們的大格局成為最後的絆腳石》

《省時,可能是人們大多數情況下最重要的需求,品牌,正好完美地滿足了這一點》

這時你可能會說:「但那是出去玩啊!平常生活每天都差不多,哪有什麼特殊的發現 🤷‍♀️」

聽到這,容我再分享底下這篇貼文,靈感來自於前一陣子在一家餐館等晚餐時,看到老闆、老闆娘夫妻,與他們兩個女兒之間的互動。

《看到這一幕,我更相信我選擇的路》

✋ 但我必須老實說,這樣的「敏感度」並不是寫作的第一天就有。

「萬事萬物,皆可輸入,皆可輸出」固然在邏輯上是真的,更是一種強大的「輸入思維」,但需要連續輸出一段時間的發酵。

這段時間,對每個人來說不等,跟每個人過去的寫作能力也有關,有的人可能連續輸出一周就「打開」了他的感官,有的人可能要 1 個月甚至是半年,但就如同歐陽立中老師在他的成名文《為什麼要學習?飄移的起跑線》中說的:「跑了雖然不一定追得上,但是一定會比你現在更好!」開始記、開始寫,不一定保證追得上檯面上那些已經很會寫的那群人(人家已經努力了多久),但一定會比你現在更好!

另外,這裡所講的「筆記」,我的理解是,也不用中規中矩地拿筆寫在筆記本內,或者是分點、分段記得工整,無論是寫下幾個關鍵字,或是用口述的錄在手機內,都是一種紀錄,都是未來創作的養分。


🔹「結構化寫作的骨架」,簡單一句就是「建立自己寫作的 SOP」。

我認為,其中又可以分為 2 個部分

1️⃣ 「輸入 -> 處理 -> 輸出」的 SOP

2️⃣ 單篇文章「架構」的 SOP

「輸入 -> 處理 -> 輸出」包含的細節很多,甚至針對「如何輸入」、「如何輸出」都有好幾本書在探討,因此,我在此只分享我的個人經驗,供你參考。

基本上,截至目前,我的創作靈感來源,大多來自於每天自然的輸入。

所謂的「自然」,是指我極少為了產出文章,而輸入額外的資訊來找靈感。

因為我本身對個人成長、個人品牌、一人公司、理想生活、區塊鍊… 等主題很有興趣,所以平時無論是上下班通勤聽 podcast ,或者是晚餐的時候看文章、周末看 youtube 影片,通常也不出這幾個主題,當然,通勤時聽 podcast 即便當下有想法,也無法記錄下來(可能之後自動駕駛更安全、完善後可行?),但當下沒記下來的話會忘記啊怎麼辦?

底下是我目前有用過的兩種「笨」方法:

1️⃣ 暫停 podcast,停在有感覺的地方,等開到一個地方,能夠把想法記錄下來後,再繼續聽後面

2️⃣ 不斷在心裡重複那個想法,但繼續往下聽,整集聽完如果還沒開到目的地的話,就重複再聽一次,一直重複聽到有時間好好記錄下想法為止


🙋‍♂️ 那我如何處理每天靈光乍現的那些「想法」?

相較於許多檯面上有名的創作者,我的作法相當的「樸實」,也沒有什麼進入門檻,就是在 Notion 裡開一個《每日覆盤/反思》的記事。

這個習慣是從 Evernote 帶過來的,基本上兩、三年前剛開始記的時候,好幾天甚至好幾周可能才會寫一篇,每一篇也是沒幾行就結束,但後來不知從何時開始,我開始會將每天看到的文章、聽到的 podcast 其中特別有感的地方記在裡面,以及貼上原始的連結,以防之後我想要回顧原始內容,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

🙋‍♀️ 那我如何「處理」及「輸出」我記下來的這些資訊呢?

跟輸入一樣,我的做法依然樸實。

基本上,我不一定會去「處理」我記下來的「每一則」內容;相反的,當我今天需要寫文章輸出時,由於每天都會聽到點什麼、看到點什麼,所以《每日覆盤/反思》的記事裡,總是會有一些零星的筆記,這時,我就會從中挑選一兩則我特別有感的,可能是再回顧一遍原始內容,得到更完整的資訊,或者是直接用筆記的內容,加上自身的想法延伸,而完成一篇文章。

以上是我每天「輸入 -> 處理 -> 輸出」的 SOP,針對第 2 點單篇文章的架構,由於種類繁多,加上我個人也還在學習的階段,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大人的 11 堂寫作課》或者是其他的寫作書籍,甚至是網路搜尋「寫作框架」,我相信都可以找到許多可以參考的範例,如果查完,你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開始的話,也可以私訊我一起交流喔!


再來談到第 3 點:「善用科技的輔助」。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要 善用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來提高生產力。

我個人最常使用的就是手機的「語音輸入」功能,也是到去年,我才發現,現在連逗點符號都可以用「說」的輸入。

由於白天的工作已經打一整天的字了,有時候如果是在不方便打字時(像是走路聽 Podcast),或者是想讓手休息時,或者是有想法但手趕不上腦的速度時,就會用語音輸入的方法來「寫作」,試到現在,我發現確實省下了不少時間。


🔹 除了以上 3 點外,想要在質量不變的前提下,提升寫作效率,最必要的一點就是:「養成寫作的習慣」。

🙋 為什麼要養成寫作的習慣?

《大人的 11 堂寫作課》裡面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寫作是一門手藝,用進廢退,經常練手就熟,練得少手就生」,想要變「熟」、提高產出,別的先不說,得練 💪

作者粥左羅也提到,「大部分的人都把寫作當成一個非常正式的行為,好像沒個一天半天時間,不打開電腦寫兩、三千字就不算寫作」,想想幾個月前的我好像也是如此,但幸好,現在寫作已經漸漸成為我的習慣。

🙋‍♀️ 那麼,要如何讓寫作成為我們的習慣呢?

《大人的 11 堂寫作課》針對此提供了 6 個建議,底下與你分享。

1️⃣ 確定目標
2️⃣ 隨時寫作
3️⃣ 隨意寫作
4️⃣ 保持新鮮
5️⃣ 尋找動力
6️⃣ 加入組織

第 5 點跟第 1 點我覺得可以同時進行,找到為何你想要開始寫作的「原動力」,可以是未來想寫書、想靠寫作賺錢、想靠寫作打造個人品牌…等等,持續地問自己「為什麼想要…」,直到你覺得已經挖到內心最深處為止。

找到這個「原動力」後,訂下自己的「寫作目標 🎯」,可以先從每天寫多少字開始,可以大概評估一下自己的寫作能力,或者是先不受限地寫個幾天看看,再訂下一個量化目標,像是:每天寫 300 字、每天寫 500 字等,可以從很小的數字開始,如果那能夠讓你比較安心的話,能夠開始比什麼都重要。

再來,「隨時」寫作、「隨意」寫作與保持新鮮,意思是,寫作不用受地點、主題的限制,這又扣回到我自身的「輸入 -> 處理 -> 輸出」SOP, 每天吸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輸出自己特別有感的地方與他人分享,至少對我來說,這個循環每天下來是讓我愉快、有成就感的!

最後一點:加入組織,聽起來好像很專業、有種距離感,但白話來說,就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寫作是一個技能,更是一個學習、成長的方式,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環境、氛圍很重要,我也一直在找尋適合加入的社群,想跟著一樣熱愛寫作的同好一起往前,讓彼此的寫作之路,不再孤單。


謝謝你看到這邊,希望以上這篇分享,可以帶給你一點點啟發^^

我是 Dr. J ,你的 #成長實驗室

如果想看到更多我的分享,

歡迎追蹤我的 IG: Dr. J 的成長實驗室

或 Medium: Dr. J 的成長實驗室|閱讀 x 行銷 x 永續

有任何問題或想法,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讓我知道!

我們下篇文章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