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廷閱讀
謙廷閱讀

先從一個月兩篇為目標,閱讀、內化、分享。

閱讀 | 《深度思維》(上)- 善用思維工具,打造更有效率的思維模式

長度+廣度+高度=深度
作者: 葉修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19/02/14

作者: 葉修
出版社:日出出版
出版日期:2019/02/14

在資訊爆炸時代,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是過度龐雜的訊息,email, Line, Facebook, IG, Youtube, Podcast...等等多樣化的媒體平台和資訊來源,相對的,這也帶來眾多的後遺症。由於長期習慣於快速過濾訊息,因此大多數人都有思考淺薄症,只看標題、只看關鍵字、無法停留在單一頁面或是單一文章太久,以結果來看,就是專注力持續變差。有在看Medium的人應該都有發現每個標題下方都會標上文章閱讀時間,除非是真的很感興趣的標題,否則閱讀時間稍長的文章都會被跳過。有沒有發現我們幾乎都是靠文章熱度和資訊的獲取容易度來決定我們要看什麼?

在《網路讓我們變笨》這本書中也提到,數位科技在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正一點一滴的改變我們大腦的思考模式。網路時代下,人們講究效率,需要頻繁的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因此思考也大多只停留在事件表面。最好的證明是,我們可以輕易的獲得各種資訊,但決策能力卻沒有相對的提升,不管是學習、工作、人生規劃、投資理財都一樣。

所以,在看到《深度思維》這本書時,作者-葉修自認只是個普通人,在社會上遭遇過太多的門檻和資源分配不公,以親身實踐整理出一套邏輯思維體系,強調即使是個平凡的普通人"也能腳踏實地的實踐並讓自己變得更厲害",便決定花點時間好好來拜讀一下。


在學習怎樣才算有深度的思維模式之前,作者先將造成思考淺薄的原因歸類成四大項:

  1. 邏輯鏈條短淺,無法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
  2. 自我中心,缺乏切換視角的靈活性
  3. 無法處理龐大、雜亂的訊息量
  4. 只關注眼前,無法以宏觀視角分析事物所處的生態特性和長期趨勢

邏輯鏈條短淺,無法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多數人的生活必須面臨的狀況是必須即刻處理眼前的事件,這會導致一種思維習慣:安於看到一層的前因和後果,作者提出可以用5-Why和5-So來培養自己的邏輯鏈長度,5-Why的發源和應用並不是新的概念,相關的資料都可在網路上搜尋得到,在此不再贅述。相較於5-Why可以追溯根因,5-So則強調探索結果,探索一個事件後續會帶來什麼長遠的影響。

從去年疫情爆發開始,以半導體業界的狀況舉例出一個5-So的邏輯鏈條,

事件:疫情爆發後,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各國開始嚴管出入境,空運也跟著受到限制。

SO?那又有什麼影響呢?
原本的空運需求會轉往船運。

SO?那又有什麼影響呢?
貨物進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原物料的備料時程會連帶拉長。

SO?那又有什麼影響呢?
船運需求提高,貨櫃需求也會提高。

SO?那又有什麼影響呢?
貨櫃需求提高,鋼鐵原料需求也會跟著提高。

再來,針對原物料的備料時程會連帶拉長。

SO?那又有什麼影響呢?
既然預期備料時程增加,其他同業必定會超前部署提前下單,造成供應商產能滿載,供不應求。

SO?那又有什麼影響呢?
造成供應商產能滿載,連帶供應商上游原料供應也開始供不應求,原物料價格連帶上漲。

有在注意股票的朋友就會發現,這個邏輯鏈其實也就是反應了過去一年來股市一部分的狀態,半導體供應鏈、航運類股、鋼價、銅價都按照順序輪番上漲。當然,疫情延伸出的邏輯鏈條,這只是冰山一角,僅作為一個例子。

邏輯鍊條中會發生邏輯損耗,越往後其力度和準確度會越低,
概率會隨著每一個節點是否發生而跟著改變,
力度的持續耗損不會改變。

這是推論需要注意的原則,因為所謂的推論是有分絕對推論和概率推論。絕對推論就是譬如A>B, B>C,那必定A>C這樣絕對不會出錯的推論,而概率推論就是屬於有可能會發生但卻不一定,像上面所舉的例子,在疫情爆發的一開始,若市場經驗豐富,思慮長遠的人也許會產生這樣的推論,但應該很少有人能肯定整個邏輯鏈發生機率是百分之百。而一段邏輯鏈中,越往後的推論節點,事件對其的影響力度越低。

自我中心,缺乏切換視角的靈活性

為何你的努力,別人不買帳?
其實這段強調的就是換位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慣性,通常是受到家庭背景、教育、專業領域、價值觀...等等的因素所影響,一如《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在拿著槌子的人眼中,這世界就像根釘子」,我們只會以自己知道的方式去認知這個世界以及處理我們面對的問題,所以查理‧蒙格強調跨領域的學習,才能建立多種思維模型去客觀看待問題。

而在這本書中,除了提出六頂思考帽這個輔助思考重大決策的工具外,還有一個方法是像我這種愛鑽牛角尖的人很需要的:建立抽離感。也就是練習時不時的"靈魂出竅"一下,譬如當和別人爭論正在氣頭上、或是對一件事正在鑽牛角時,試著抽離並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所處的情境,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想法。但,如何在"陷入"的時候想到要"抽離",就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

無法處理龐大、雜亂的訊息量

人的大腦有著強大的處理運算能力,卻有著奇差無比的短期記憶和工作記憶,這樣的設計其實是為了讓大腦可以處理重要的問題,而減少不必要的雜訊干擾,但不幸的是,現代人的生活要求型態是需要大腦有較強的短期記憶,不需要太強大的運算能力(挺悲哀的...)。於是乎,每天都要處理龐雜的訊息量和工作量,事情越多,腦袋越混亂,拖延症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大概是多數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再加上,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打算專心做一件事情時,例如:想坐下來好好看一本書,才看個三行,卻突然想到,家裡牛奶沒了,該去買了,但是你決定先拋在腦後,等看完這章再說,但過沒多久又突然想到老婆出門前叮囑你記得曬衣服,而你徹底忘了...。

你遇上的,其實是"蔡尼格效應"---

我們的大腦對於未完成的事情有更深刻的印象,會自動提醒我們這件事情未完成。

這其實也是上帝創造人類時的一個德政阿,大腦內建自動提醒功能提醒我們還有事情未完成,但這同時也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解決的方法就是借助視覺化思維,釐清並列出所有事情的嚴重性和優先順序,把工作記憶先清空,再運用強大的處理運算能力快速解決每一個任務。

作者提出的方法是艾森豪矩陣安索夫矩陣,但艾森豪矩陣我個人以前實際使用後遇到的情況是,在工作上有很多任務其實在分類的時候,重要不緊急和緊急不重要常常很難區分,所以沒多久就放棄這個方法了,之後採用的方法跟作者提出的方法類似,將緊急程度改成容易度,重要且容易完成的事情先做,之後再集中火力完成重要且不容易的任務,至於不重要的事情就放著等被追殺再說(擺爛),痾不是啦,有些事情就真的不重要到放著放著就自動消失了。
另外,還有工作儀表板,是作者用來管理寫作時的碎片靈感和工作效率的,這部分較複雜建議直接看書中作者的說明和舉例。

以上,是這本書中提到關於思維工具的應用,為了減輕閱讀負擔,這本書中關於思維格局的內容留到下篇再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