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 閒人
行人• 閒人

一個地理系畢業生的碎碎念

香港有個「小英國」? | 花園城市的規劃理想與現實

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在不少香港人心中,英國與香港的關係就此中斷。一年間,由送中條例的審議到國安法的推行,在蝴蝶效應之下,誰也沒想到BN(O)護照會有平權的一天,香港人與英國的心裡距離又好像拉近了一點點。

作為一個生於英治時期的九十後,英國所能給的感覺雖然熟悉,但也非常虛無縹緲。身處香港,根本無法從生活環境中,找到絲毫對在英定居的想像。說實在的,要不是從小就在香港生活,了解這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又或者偶爾見到已經被打造成觀光名勝的英式建築,可能真的無法想像這裡曾被英國統治,畢竟兩地的城市建築風貌太不同了。記得在連登上曾經有人感嘆:「為何澳門那麼像葡萄牙,而香港一點都不像英國」,大概就能總結筆者的感覺。

筆者知道,如果撇除各種單棟式的西式建築,要在香港找到一個極像英國的城市空間是幾乎不可能的,但香港還有那種走在路上,像在英國街小鎮散步的地方嗎?如果要筆者選擇一個地區比擬英式風情,筆者會選擇九龍塘。

步入九龍塘村,映入眼簾的是不再是香港城市中常見的高樓大廈,而是一幢幢矮小的獨立屋。除了住宅外,還有幼稚園、婚姻公司、汽車旅館等等,而公園的數量也是難得一見的多。即使土地用途林林總總,但不約而同的是,地塊內的空間都沒有完全被建築物完全佔據,圍牆內面向街道的一方仍然留有空間,用作小噴水池、花園或泊車用途。這種沒有用盡地塊面積的建築模式,在寸金呎土的香港鬧市中本來就十分少見,反而比較像外國小鎮。

雅息士道街景
歌和老街兒童遊樂場裡的小鞦韆,看起來很難想像這裡就是香港

至今,雖然該區經歷多次重建,建築物的外觀早已現代化,但整個區域的形態卻因法例作出低密度發展限制的關係而得以保留。而這樣的街區佈局設計,最初就是由源自英國的都市規劃思潮所主導。

1898年英國都市規劃師侯偉德爵士(Sir Ebenezer Howard)提出花園城市理論,主張近似現代永續發展的觀念,認為人類不應忍受城市的擠迫、污染及高地租的環境,但也理解居住於鄉郊也有低薪、缺乏基礎建設等實際問題。故此,他提倡城市與鄉郊不應是互相排斥的二元空間;在花園城市理論中,他期望可以把在都市和鄉村生活的優點互相結合,並體現在城鄉結合體當中,從而吸引居民遷入。由於此理論對於解決都市問題的創新想法,剛好切合當時人口上升,都市環境急速惡化的時代背景。在數十年間,此都市規劃理論傳遍整個西方世界,牽起一陣花園城市的建設熱潮,也因為這樣,花園城市來到了當時仍然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

侯偉德爵士認為,居住在城市和鄉村均有其優劣之處,若果把兩者之優點集合在城鄉結合體,就能有足夠的吸引力驅使人民遷入,與推拉理論的邏輯相似。

1922年,英國商人義德(Charles Montague Ede)所成立九龍塘及新界發展公司引入花園城市概念,在界限街、窩打老道、歌和老街及港鐵東鐵線(前九廣鐵路)所圍合而成的九龍塘一帶發展低密度英式住宅區。為改善住屋環境,九龍塘村的住宅前方均有設置花園,並於區域內設置多個面積不小的花園和遊樂場,為區內居民增加綠化和遊憩空間,當中包括了現名為九龍塘會的花園城市俱樂部住客會所設施。

雅息士道遊憩公園外牆上的紀念石碑

當年作為九龍邊陲地帶的九龍塘(狹義上來說甚至不屬於九龍),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一個充滿實驗性質的社區。誠然,它提供了一個遠離擠迫和污染的社區空間,為居民提供一個既現代化,又能與自然共生的生活環境,然而,九龍塘村就真的實現了侯偉德爵士的理想構思了嗎?

答案顯然是沒有的。首先,在侯偉德爵士的構想中,花園城市是由中心城市和六個衛星城市所組成,城市呈現圈層結構形態,從核心到外圍的土地用途分別是中央公園與社區設施、住宅與綠化地帶、工業區,而城市則被各式各樣的農地所包圍。規劃原意是期望在建立理想的居住環境之餘,亦有足夠的基礎設施提供教育、宗教、文娛康樂等生活職能,並同時開闢工商業用地以生產生活產品及提供就業機會,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若然把九龍塘村與理想模型比較,可以發現在九龍塘最初的規劃中,只有住宅、公園和會所。雖然設施能夠提供遊憩、互動和交際空間,但區內經濟部門的缺失,卻令居民難以在同區進行日常經濟活動,無法發展出具有自給自足能力的社區,此舉亦產生了花園城市理論中不願看到的額外交通及道路使用需求。

左圖:花園城市模型,社區用地(圓環周邊),綠化地(綠),住宅(紅),外圍工廠(橘),鐵路線(黃); 右圖:九龍塘村規劃,區域以九廣鐵路(黃)為西面界限,區域內除了綠化地(綠)外,其他建築物均為住宅

其次,花園城市的設計理念之一,是希望透過完善的規劃,為所有階層,尤其是生活和工作都在衛生環境惡劣的內城區中的勞動人口,提供一個在良好生活品質的空間中居住和賺取收入的永續生活方式。相反,九龍塘村的發展從規劃到實踐過程中,均定位為高尚住宅區,甚至以銷售樓花的方式售賣住宅項目,而順理成章地,最後遷入的絕大部分為當時處於社會上層的英國人和華商。從發展到落成,主流社會中的普羅大眾都無形地被收入門檻排除於計劃之外,與其說九龍塘村是花園城市是秉持永續概念的都市規劃實驗品,不如說它只是一個融入了綠化及現代化設施的發展項目。不過,如果從全球的尺度去看花園城市的實驗情況,會發現九龍塘並不是與理想模型有如此落差的唯一例子,事實上,全球不少受此思潮影響的規劃區,例如全球首兩個花園城市——英國Letchworth和Welwyn,最終也成為了中高收入人士的聚居區。

此外,九龍塘村的選址正正落於當時能夠直達尖沙咀繁華區的九廣鐵路旁邊,與花園城市模型中同樣是位於城市邊緣的鐵路網有相似之處,或者會令人聯想九龍塘村的交通動線設計是否也曾參考過侯偉德爵士的構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九廣鐵路九龍塘站於1982年方落成啟用,與九龍塘村的建設相差接近50年,一個沒有設站的鐵路設施根本得無所用。再者,如上文所述,九龍塘村的規劃中並沒有佈置工業區的考量,自然地,利用鐵路來運輸貨物的需求也不存在。至於有此佈局的原因,是設計者刻意借用鐵道來營造花園城市的意象,還是只是偶然,就無從稽考了。

到了今日,商業活動持續介入居住空間,都市問題又開始陸續浮現。在每天上下課時段,本來沒有預期需要容納龐大車流的社區道路,被大量前來接送子女放學的私家車、保姆車、校車等擠得水洩不通;而時鐘酒店的進入更使這區備受汙名化。雖然現時九龍塘村的居住環境尚算理想,但無奈地,其發展與最初花園城市的規劃目標已越走越遠。當年所遺留下來的那份英式風情,將來只能從該區一個個以英國地名命名的街道名稱中約莫感受得到。

多實街,以英格蘭西南部的多實郡(Dorset)命名。其中英文街名中的「Crescent」所指的是弧形街道,而此含義並沒有在中文譯名中反映出來。弧形街道也是花園城市設計中的一項常見形態。



後記

相片是在2016年,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拍攝的,當時課程正講述花園城市的規劃理念和各國案例,而萌生到此一遊的想法。因為這個考察是自己自發的,沒有了課程的督促和調節,懶惰的脾性自然敵不過學習的動力,相片就一直擱在電腦裡面的一二角,所搜集到的資料也沒有好好整理過來。直到4年後,已經投入職場的我忽發奇想,想要重拾那個未完的項目,促使了這篇文章的出現,算是對當年的一個總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