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時間-論電梯由來
昨天下午特地請了半天假陪老媽子去慈濟醫院回診,準備前往三樓看診的一家三口子,站在醫院電梯的入口處等了半天,電梯遲遲不來,只好決定鍛鍊我們的雙腿一路向上了。
然後想到我們公司的工廠廠區的電梯,本來是人跟貨物都可以承載的情況,但常常會發生電梯故障,門還關不起來的情況,雖然都會請電梯供應商前來修繕,但已嚇得大家都不太敢搭工廠廠區的電梯,都採取將產品推入電梯中,選取樓層後,讓它直接送達欲進行加工的樓層,員工就只能苦命一點爬到該樓層了,所以這篇想說就來科普一下電梯的由來吧!

電梯的老祖先-轆轤(ㄌㄨˋ ㄌㄨˊ)及演變至現代化電梯的過程
首先介紹一下現代電梯的涵義,根據維基百科對電梯的解釋,可以得到以下的簡單結論:
電梯(香港作升降機),香港、澳門俗稱「𨋢」;是一種垂直運送行人或貨物的運輸工具。據統計,2002年全球電梯總數超過600萬部,是現代使用最多的垂直運輸工具。 升降機具有一個轎廂,運行在至少兩列垂直的或傾斜角小於15°的剛性導軌之間。轎廂尺寸與結構形式便於乘客出入或裝卸貨物。習慣上不論其驅動方式如何,將電梯作為建築物內上下垂直交通運輸工具的總稱。
電梯的最初始的前身是一個叫做 轆轤(ㄌㄨˋ ㄌㄨˊ) 的裝置,不論是中國或是歐美各國,都有類似的裝置以提供人類來運送貨物,主要功能為減力及增加工作的效率。
根據此網頁中的文字及呂盈達/彭微微的 繪圖,可以簡易的了解到
轆轤為古代一種利用槓桿和滑車所製成的汲水或舉重器具,或是帶轉盤的工作器具,如製陶拉坯時的塑臺轆轤。
圖片如下:



但實際的現代化電梯,則要一路演進到西元1845年,當時的電梯類型為液壓電梯,所使用的液體為水。到了1853年,美國人「艾利莎·奧的斯」發明的自動安全裝置,則又大幅地提高了電梯的安全性。 而人類歷史上的首部載運人類的客運電梯,則出現在1857年3月23日,美國紐約的一棟大樓的五樓某商店,安裝了我前面提到的由艾利莎·奧的斯發明的自動安全裝置所搭配的客運電梯。 從這一個劃時代的發明之後,人類對於電梯的依賴性就與日俱增了,而早期的電梯都是採用蒸汽機的方式給予動力(故大樓皆必須同時安裝鍋爐房,感覺也是不太方便)。 而我們現今所熟悉的電力電梯,則要等到1880年的時候,由德國人西門子(也就是那個西門子公司的初始創辦人之一)發明的電梯,它是由電力所驅動的,所以從這一個發明誕生之際,也就代表著真正的 “電梯” 就此正式登場在世人的面前。
現代的電力化電梯,主要就是運用在 “客運” , “貨運” ,以及許多汽車駕駛乘客會運用到的 “汽車升降機” 等用途,詳細資訊我就不贅述太多了,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對電梯的解釋。
電梯使用的注意事項
最後還是得靠各位電梯乘客或使用貨運的人們,多付出一些必盡的責任,及多一些細心的觀察,以避免損傷到電梯的主體或周邊零件,接著就可能造成電梯的故障,進而影響到我們的人身性命安全,那可就不是鬧著玩的了。
根據壹讀的這篇文章(來源:太原日報)的說明,可以了解到一些電梯使用需要注意的事項。
為避免電梯的故障,我們平時在使用電梯的時候,就必須把安全放置第一位,不開玩笑。 禁止短時間內重複按壓電梯樓層,長時間按壓電梯樓層不放開,以人體擋住電梯入口阻擋電梯門關閉,這些不良使用方式均有可能造成電梯的運作程序靈敏度降低,進而造成電梯故障的可能。 而搬運大型貨物不慎,撞擊到電梯主體或是“因氣憤而故意敲擊電梯”等物理型態的電梯損傷,也有可能造成電梯的故障,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地方。其他需注意的事項可參考上方網頁了解更多。
而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了 “電梯故障” 怎麼辦,我自己也沒遇過,但理應盡量保持心情平穩的去應對,並採取任何可以解救自己的方式,才能替自己將傷害降至最低,希望我也能謹記這一點,也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若不幸遇到電梯故障,如果電梯內有對講機或警鈴的設置,就大力的給他使用下去吧,除了斷斷續續地透過向外大聲呼救,或是拍打電梯門來吸引外部的人的注意力,都是在危急關頭可以採取的方式。
而我們不時聽到的 “電梯急速下墜” ,聽起來相當可怕,如果遇到了怎麼辦,可以透過以下一些方式將傷害降低。
一發現電梯急速下墜,應該迅速的將所有樓層的號碼按下,同時將背部及頭部緊貼於電梯牆邊,可以有效的保護脊柱及最重要的腦部,有扶手就靠扶手來固定身體,當電梯因此在某樓層打開時,觀察周遭如果沒有異樣,就迅速離開電梯現場。
以上就是簡單介紹一些電梯的相關知識,我覺得在使用這些現代科技幫助之下所誕生的產品,一方面當然可以讚嘆科技的發達,但更應該隨時警惕自己,工共安全的重要性也是需要掌握拿捏的。
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電梯資訊的朋友,我將所有參考的資訊來源及網頁一併放置於下方,你們可以點擊網頁觀看,希望能夠多少給予你們一些收穫。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