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C
全球最大「價值觀」設計展:當「正確性」成為時尚
在21世紀的「價值觀」設計展中,不論是東方的「正能量」還是西方的「政治正確」,都似乎將人們引向一種單一的聲音。當遊戲和文化產品必須符合某種「標準」時,真正的文化多樣性被忽略。全球在追求「正確性」的同時,是否還記得文化多樣性的初衷?

永生的追求:當科技與虛幻的希望結合
Bryan Johnson,一名科技企業家,正在投資大量金錢開發名為 Blueprint 的生命延長系統,試圖達到永生。然而,真正的智慧或許不在於追求永恆的生命,而是在於學會珍惜有限的時間。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時代,Johnson的選擇確實引人注目,但也引發了深入的思考:人們真的想永遠活著嗎?

文明撞牆,新秩序的荒謬劇
文明衝突,概念圖亞當斯密告訴我們,「看不見的手」將引導自由市場走向均衡。但是,當這只手碰到亨廷頓的文明碰撞時,情況似乎有所不同。當我們讀到「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RBIO)正在瓦解,一個問題自然浮現:那麼,到底是哪些規則正在被打破?亨廷頓先生曾預言,文明之間的衝突將主宰未來的全球政治。

Google Bard:當技術巨頭玩起「隱私」遊戲
Google的對話型AI Bard意外地將使用者的「私密」對話索引到搜尋結果中,令全球使用者震驚。雖然Google強調只有「選擇分享」的對話會被索引,但這一「小疏忽」顯然打破了人們對Google隱私保護的信任。在AI競爭激烈的時代,這次事件讓Bard面對OpenAI的ChatGPT等競爭對手更加不利。希望Google的新AI「Gemini」不會再犯同樣的錯。

Telegram 與騰訊:當自由的鳥飛向黄金的籠子
Telegram,一度被視為隱私和自由的堡壘,正與騰訊進行技術和商業合作。騰訊,經常被認為是與中國政府有著密切關聯的企業,與Telegram的合作可能讓長久以來尋求隱私和自由的用戶感到失望。這種驚人的合作夥伴關係帶來了許多疑問,其中最大的疑問是:在技術和商業的賽道上,原則和價值觀是否還能持續存在?

北溪管道的「無聲」炸彈:拜登政府的神秘沉默
當北溪管道爆炸震驚全球時,Seymour Hersh揭示了背後可能的真相。雖然有些人懷疑烏克蘭、歐洲或俄羅斯可能涉及此事件,Hersh的分析似乎指向了拜登政府。然而,真正的答案仍是一個謎,而這次事件只是國際政治大戲中的一部分。外星人的可能性雖然被提及,但更多是作為一種諷刺和戲謔。

TikTok:當書籍成為下一場「熱門挑戰」
在21世紀的TikTok時代,書籍已從深度閱讀的媒介轉變為社交媒體的熱門燃點。用戶「buryme.withmybooks」的網紅風格閱讀挑戰可能讓人質疑其真實閱讀經驗,而Jane Austen的作品在BookTok上獲獎,卻帶有強烈的時代反差。出版商試圖追趕這股潮流,但真正的文學價值與其在社交媒體上的熱度無關。

美國的「新文化」:盜竊成名,犯罪成風
美國的社交媒體現象中,犯罪和盜竊行為不僅被公然展示,甚至還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和擁護。與此相反,亞洲的羞恥文化使得人們對犯罪行為保持警惕和避免。美國在這一方面明顯偏離了正軌,把犯罪視為一種「創意表達」。希望美國能夠從亞洲的羞恥觀念中學到尊重和義務感。

Binance:從加密界的巨頭到巨塔傾斜?
Binance,一度被視為加密貨幣世界的不敗之地,如今卻瀕臨崩潰。在眾多國家被封禁、高層大量離職和裁員的新聞之後,這家交易所的未來變得岌岌可危。美國的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對其進行嚴格審查,而其創始人Zhao似乎選擇了逃避。Binance的現狀為整個加密界敲響了警鐘,提醒其他交易所避免重蹈覆轍

司法部:自由之地的新監視者?
美國,曾被視為自由的象徵,現在似乎正轉變成一個讓公民感到害怕的國家。尤其是當FBI特工突然上門,許多人感到自己正在被自己的政府監視。1月6日的事件揭示了政府的不平等對待,有些人因抗議而受到嚴重的追查,而其他重大調查卻被置於一旁。選舉的自由和公正性也受到質疑。美國是否還保持著其自由之地的名譽,或已漸失其光芒?

蘋果在AI大賭局中可能「晚節不保」
21世紀,蘋果曾以其創新產品領導科技界,但在AI競賽中卻遲遲未能展現領先地位。當其他科技巨頭如微軟、谷歌和亞馬遜都已在AI領域取得突破時,蘋果似乎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雖然蘋果一直強調產品的隱私和安全,但在這AI時代,僅靠過去的榮譽已不足以維持其領導地位。希望蘋果能早日在AI領域找到定位,再現往日創新光芒。

塔利班的新「好友」與拜登的「故事」
塔利班尋求科技監控合作夥伴,選擇了與中共關係密切的華為。中共看似在背後默默支持這場合作,以擴展其影響力。與此同時,拜登政府的阿富汗撤軍策略受到批評,舉措匆忙且缺乏計劃,令人回想起越戰時的西貢撤退。現在的局勢是:塔利班獲得新工具、中共策略上佔優,而美國則留下遺憾和外界的質疑。

當我們的偏見比真相還真實
在這個社交媒體為王的時代,主流媒體和大部分人民似乎只看到了黑與白,忽視了中間的灰。他們對馬斯克和特朗普的盲目反感,更多地基於表面的醜聞和八卦,而非真正的貢獻和成就。馬斯克的電動車和太空技術,以及特朗普的政策都帶來了不少正面的影響,但這些被蓄意忽略。兩人的成功算法顯示他們的實用思維。但在這個只看表面、不深究本質的時代,他們的貢獻常常被忽略。

中美政策:從「養豬場」到「小院高牆」的笑話
過去的美國政府被批評為「養肥」了中共,間接支持其對內鎮壓,並對全球輸出腐敗。拜登政府的「小院高牆」戰略被視為自相矛盾,想要同時與中共做生意和對抗,但在關鍵領域如晶片製程上卻無法有效制衡中國。文章建議徹底脫鉤,以確保美國不再受中共影響,並呼籲進行供應鏈審查、投資關鍵技術研發,並與盟友合作建立獨立供應鏈。

美國教育的新「成就」:政治正確高於一切
美國的教育系統在強調政治正確上過於著重,以致於忽略了真正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業上的表現欠佳,但卻能夠熟悉各種政治正確的用語。儘管投入大量的教育預算,結果卻是學生的學業能力不足。此情況顯示,教育的真正目的被淡化,而過於重視表面的政治正確。

當言論自由變成了「奢侈品」
在疫情中,言論自由似乎已成為奢侈品。專家的專業意見被邊緣化,而只有與主流意見相符的聲音被允許。回憶起Samizdat的故事,我們看到了在壓迫下的知識份子如何找到交流思想的方法。但在當今社會,我們似乎選擇了自我審查,只說「合適」的話,只做「正確」的事,這讓我們在思想上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政治正確:當希特勒甲蟲成為最新目標
當今社會的政治正確已經到達一個令人震驚的境界,連昆蟲的名字也成為爭議的焦點。希特勒甲蟲(Anophthalmus hitleri)現在因其名稱而受到關注,部分人士認為更改名稱可以防止它被非法收集。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關心這些生物,還是只是想在政治正確的遊戲中得分?希望我們能夠真正地關心需要保護的生物,而不是單單糾結於名稱。

拜登時代:從「希望」的代名詞到「失望」的代名詞
拜登的領導下,近一半的美國人認為他們的經濟狀況惡化,且在移民政策上只有23%的人認為他做得好。驚人的是,48%的人表示對特朗普的工作感到滿意,暗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特朗普的領導。民主黨內部裂痕明顯,62%的民主黨人希望2024年選擇非拜登的候選人。拜登的領導似乎已從「希望」轉向「失望」。

「強國」的「自救」策略?
中共近日決定停止出口兩種關鍵的半導體材料,引發國際間的關注和討論。此舉被詮釋為中共在技術戰中的策略調整,同時也反映出黨的安全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拉鋸。然而,此次限制出口可能傷及中國自身經濟,且可能促使國際供應鏈轉移。技術發展應以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為主,而非單純的博弈。

AI與囚犯:當我們將科技創新的代價推給最無助的人
隨著AI技術的崛起,背後的數據標籤工作在囚犯中找到了"專業"和"高效"的工人。他們每小時的工資極低,讓AI的發展成本降低。然而,這背後涉及的不只是金錢,還有道德和人權的問題。囚犯是否真的有選擇?他們是否真的自願進行這樣的工作?這是否只是企業繞過公平工資和人權的方法?我們在享受技術創新的便利時,也需要思考這些創新背後的真正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