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
小菜

形而上学视角下全视之眼之不可能性

(edited)
在主体未通过实践参与到世界或历史进程中时,世界或历史之真实同样处于“既死又活”的暧昧状态。

并非人类是上帝的一个错误,而是上帝是人类的一个错误:上帝是人类在面对或回避面对自身的知识、自由意志(决断)和存在本身的无根性时所创发的一个形而上学的美丽构想。同类的构想还有海德格尔所谓“存在的澄明”和“诗意地栖居”。

将唯物反映论贯彻到底,我们说,人类(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的有限性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有限性。人类无法对世界真实作直接而整全的把握,人类的理性之光永不能照见洞彻现实世界的整全真实,人类主体在认识论上所面临的这种局限反映的是世界实在在本体论(存在论)上的局限,即世界实在从根本上即是内在缺失、暗昧不明和混沌不定的。世界并不自明,存在并不自我澄明,故而世界或存在也无为人类主体所彻底澄明之可能性。不可能为世界搭建一个完美的实在模型,它能将一切的局部图景收纳其中;不可能为世界建构一个万能的科学理论,它能将所有的主体诠释统摄进去;不可能为世界发掘打造一只全视之眼,它能将纷纭竞逐的诸视角兼容并包。量子力学为我们指出的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是一分晦暗,这分晦暗从根本上笼罩着现实世界,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是一个概率论的世界而非因果论的世界,试图为人类的存在和决断确立任何绝对根基的努力注定会遭遇失败,试图将主体决断的结果或人类社会的未来控制、收束和同化为任何既定形式的努力注定会遭遇失败。人们只能通过明确规则底线前提下市场主体的自由竞逐的方式,而非以国家安全或民族复兴的名义对其施以欲其生欲其死的干涉阻扰,来为与那处于不确定状态中的未来的偶然相遇尽量地开放空间和创造条件。

或许有人会将视角主义与关于世界本质的不可知论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视角主义并不等同于不可知论,因视角主义并不主张世界的本质(本原、本体、本真)或物自体不可知,而这种不可知论的前提预设却是物自体为现实世界所固有而人类无从获知,但是,在我看来,现实世界或宇宙本身就缺失这样承载或包含着一定的肯定性内容的形而上学属性的本体或物自体。康德的二律背反提示的是,世界本身就容许相互冲突的多重解释,因为形而上学视角下现实世界的本体或真实本就处于二律背反的悖论状态。世界真实的多重可能(不确定性)是认识或视角的多元性和不可(绝对)统一性的现实根源。也因此,不可能创立这样一种大一统理论,它将一切的理论或诠释统摄并纳其中,随着这一大一统理论的成功建构,人类对现实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一切认识工作即告彻底终结。而在一切可能的多重视角或诠释之间,它们可以在相对意义上竞争优劣高下,并在这种竞争较量中深化自身发展自身,但这些纷纭的视角绝不可能通约、归化和综合为一个大视角,这是由世界或宇宙实在在本体论上的无解性(必然的唯一解之缺失)或不确定性决定的。而为了使这种自由竞逐成为可能,政治的、市场的、科研的等方面或领域的自由是必要的,这些自由是诸视角间相互角逐彼此启发彼此深化的第一前提。

关于实践检验真理,主体实践能检验并证明的永远只能是关于对象世界的某些假说或诠释的相对性质的有限真理性或有限合理性。任何个体或集体均无法保证那些经既往实践检验有效的理论或认识在下一次实践时仍葆完全正确。而关于世界实在的整全真实或绝对真理永不能为人类所获知这一问题,其不仅反映了人类主体的有限理性,还反映了形而上学视角下现实世界的不完备性,即抽象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宇宙或世界自身在任何状态下均是内在缺失的、自相矛盾的和混沌不确的。而在现实的具体的动态的联系的辩证法视角下,世界实在的这一不完备特性揭示的是,人类主体对对象世界的实践改造和认知探索活动无有任何终点止境可言,这是一项须恒续参与恒续进行的工作,但不是通过中央集权机构统筹调度全社会的方式,而是市场主体自由竞争的方式。因形而上学视角下世界实在之不确定性不完备性决定了全视之眼不可能存在,在世界实体及一切存在物的有限属性与全视之眼的无限属性之间存在无可和解无可综合的绝对对立绝对冲突,而只能创造相应条件如明确规则底线等以使纷纭视角即市场主体间的自由竞逐优胜劣汰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让那混沌不确的未来自行涌现展开(按:辩证法视角下,无限真理即一切有限真理之加总,但这一无限真理不可能为任何有限的主体存在作直接整全的把握;换言之,任何有限相对存在者以绝对真理或历史之形式名义为其侵害公民人权自由的实质行为张本背书的做法均是悖于学理悖于人情悖于法律悖于历史潮流的,当然,此处的“历史潮流”一语乃就有限相对程度而言)。

在量子力学的实验中,使得量子坍缩得以发生的测量,其实质就是主体实践。但我们不能将任何测量结果称为绝对真理,每一次的测量结果(波函数坍缩为其中一个本征态或有限个具有相同本征值的本征态的线性叠加),都是条件性相对性有限性的,而非绝对而整全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观测结果并非微观粒子之整体真实。而在主体未进行测量之前,微观粒子处于混沌不确的叠加状态,形而上学所追求的世界之无限真实就类似于此,其同样是含糊不定和自相矛盾的。也因此,全视之眼和全知之书(脑)是不具备任何现实性可能性、是不可能实存于世界上的,因为自在、整全而明晰的世界真实并不存在。世界就在主体通过现实实践与其互动的过程持续性地开展和实现自身,一如主体在客观实践过程中持续性地实现自我。在主体未通过实践参与到世界或历史进程中时,世界或历史之自在真实同样处于“既死又活”的暧昧状态。而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能够把握到的,永远只能是相对性质的有限真理,或者称之为基于特定视角的诠释。当然,在不同的诠释之间可以争逐高低竞判优劣,但通过统络同化一切纷纭视角来得出一个伟大光荣绝对正确的所谓大视角或元视角的任何形而上学追求,均是不可能得遂的。

此外,量子测量可以与主体的决断相对照。在测量之前,微观粒子处于多重可能的叠加状态,测量时便坍缩为规范化的明确结果;主体在作出决断之前,未来处于多重可能的叠加状态,或此或彼,但在决断作出之时(体现为一定形式的实践),原本处于多重可能性空间或或然状态中的未来便坍缩涌现为单一的必然性即现实本身,非此即彼。或此或彼即不确定性或无根基性,是主体的根本处境,而非此即彼即决断之必然而无可回避性,是主体所必须承担的命运。

当主体面临决断之情境时,其面前的多重可能的悬浮的未来,如同脚边深渊而使主体感到一阵晕眩,未来之虚无(因无有任何既定形式可供把握)激起了主体的高强度焦虑,而平常的安稳感熟悉感扎根感却在此刻求觅不得。主体再也不能像平时那样作理智的深思熟虑以确保万全无虞,相反地,在这一刻,他必须抛却理智,足下蓄势,凭着身体中涌动着的极大激情,向着深渊纵身一跃,不顾一切——主体之决断在先,而原因或解释是而后回溯性地给出的,主体甚至会产生这样的见解,其一早就为此种决断作好了充足准备,其踏上此条人生道路是宿命注定,透过这般的心智操作或视角转换,主体便将此种无根决断合理化,将此种非常态瞬间常态化,将此种偶然事件必然化。人的大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忍受不确定性的能力,而总要为荒谬之事添枝加叶,以使其显得合理正当且必然。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