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惊
冬惊

译者,写作者,产量很低的诗人

很多子女终其一生,都在逃离原生家庭的贫困、压抑、空虚、暴躁

今天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一句“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俗语,觉得真是生动极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淘气的小男孩,我家亲戚里有好几个,比如我小表弟和二表哥。

二姑当年打我表弟,好像把鞭子都打断过,表弟还把新买的鞭子扔到楼下,二姑于是又下去买了一个。

打孩子在美国是违法的,但是在中国非常普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谁都知道。打孩子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快的教育,贫乏、忙碌又暴躁的父母没有耐心教育孩子,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所以就诉诸于棍棒,用家长的权威让孩子屈服,至于给孩子留下了什么心理阴影,以他当时的理解能力,可能就没有想过。好在表弟很皮实,十几岁就跟着二姑去了美国,在美国人的鼓励教育下继续不好好读书,最后去当兵了。

我父母也曾打骂孩子(打孩子主要是在学龄前),且他们的暴躁不知来自何处。我姑姑急脾气,我爸爸也是,虽然我爷爷奶奶看上去都是温文尔雅的。我姥姥姥爷,像很多年轻时穷困过的人一样,都善良且易怒,所以我妈妈情绪化,我爸爸的生活相对好,但或许因为性格急躁,年轻时还是非常容易发火。

母亲经常说我像奶奶,脾气又臭又硬,尽管外面很多人觉得我“为人谦和”。

但是奶奶却对母亲评价很高,有一次母亲在家里接待前来拜年的下属,奶奶说,“看你妈说话,滴水不漏的,你也不学学。” 她还跟我妈说我,“这孩子,咋一点都不机灵呢。”

“不机灵”大概是很多亲戚对我的看法,因为我不仅爱发呆,还不喜欢迎合。我的老师通常会认为我聪明,倔强,我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我威风,宽容,或者霸道。而我一直长到9岁,才发现自己不笨,一直到11岁,有一天在姥姥家照了一下镜子,才发现自己并不丑。

因为我是被骂“丑、笨、不机灵、吃饭太慢”长大的,哪怕父母在外面经常以我为傲。

上了高中我就有了消化系统疾病,因为学习压力大,吃饭太快了。但小时候父母经常批评我吃饭慢,我在饭桌上也经常因为表达不清晰而被斥责。教育工作者经常对自己的子女缺乏耐心,因为耐心早就被学生磨光了。母亲回到家如果发现我在公放歌曲,就会让我关掉,说白天在学校已经被吵的头痛。直到今日,她也会劝我少说话,言多必失,“你奶奶就说,说话太多伤元气”。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经常把孩子当成下属,把自己当成领导,领导一句话,下属就要马上去做,否则就是忤逆,或者没良心,不爱父母。

我也是这样长大的。

我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并且一度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教育方法不会有错。但我偏偏是一个和奶奶一样倔强的人,我认为不对的事情,就要辩驳,也因此没有少被批评,小时候经常是我都哭的抽抽了,还要解释自己为什么哭。

孩子的哭泣,自然会招来更多的羞辱,因为孩子除了笑、撒娇和装乖以外,没有太多表达自己感情的权利,尤其是负面情绪。哭泣,就是对父母的冒犯,反思,就是对父母的指责,“我们对你这么好,你还有啥好说”。

每当我和别人倾诉的时候,最讨厌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过得够好了,你看看别人,谁不苦”。诚然,如今我的生活还不错,但别人也苦,不意味着我就不苦。可惜不爱读书、思考、观察生活、体谅他人的中国人普遍共情能力有限,或者他觉得自己也苦的很,你就不配叫苦。总之,就是不想说句话,宽慰你的苦。

因此每当谁给我吐槽,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懂”。很多孩子都没有体会过无条件的爱,因为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经常是建立在“光宗耀祖”的期望之上,孩子如果没出息,不成器,不结婚,或者不喜欢异性,要给自己换个性别,那恐怕就要自我放逐。

如果父母自己都不曾是一个受宠的孩子,又要怎么去理解你的失落?

活到三十多岁,我开始重新学习如何爱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们不再读书,而是开始着迷于抖音和公众号。每当看到他们给我发来种种令我厌恶的谬论,我都十分无语,要么无视(工作太忙或者在外),要么反驳,但即便如此,父母也还是会继续发的。

人很难改变别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尤其当父母已经在过去六十年的人生中证明了自己的英明神武。

贫困父母的孩子或许还能破而立之,让父母跟着自己走,但越是成功的父母,孩子越容易叛逆,甚至自毁、发疯,譬如铃木良美的母亲就是一个大学老师,但她一样走上了类似援助交际、做AV女优这类较为边缘化的道路(转行后,她的早年经历又被曝光)。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欲,女儿什么事情都可能去尝试做。

我曾写过两篇成长相关的文章都成了十万加,一篇是《用十年时间,从父母那里找回自己》,另一篇是《矜持二字,是中国女性最沉重的心理包袱》,武志红的公众号编辑曾跟我要过转载权限,但是最后好像没有发表。

直至今日,我仍旧没有完全摆脱父母的干涉, 譬如他们会说不要把自己的次卧租出去,不要买钢琴(后来还是买了),不要养猫(会抓坏真皮沙发,让家里有味道)。但父母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比如让我出国留学,创业(这也是斗争了多年的结果),以及支持我最终选择可以不结婚的生活(当仍希望我能有个孩子,给他们留后)。

但其他子女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至今还在被父母催婚、催生,干涉自己的职业选择。一位东北的学弟曾发过一条朋友圈,大意是:在我们这里,高兴就是罪过,亲戚就是不想看你高兴,如果你和他们一样不高兴,他们心里就平衡了。

我妈也说过,中国人“见不得人好”,我以前不完全理解这句话,后来就慢慢理解了。因为太多老百姓过得太苦,太贫穷,收入太低,压力太大,快乐不多,所以也不希望看到别人快活。

北上广那种精致的快乐,知乎上的“刚下飞机,谢邀”,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遥远而陌生的。十年前我在郑州按摩,一位中年女性说她从来就没有坐过飞机,也没有出过河南省,这可是省会的居民呢。我也经常和理发师聊天,他们说自己读完初中就出来打工了。

两年前在郑州做SPA,一个年轻的女技师说自己刚整完鼻子,花了一万块,我母亲嘴上称赞,回来和我说,这个鼻子还不如不做好看,我说是的,但是现在很多小姑娘喜欢把自己整的妈都不认识了,哪怕这种手术风险很大(因为非常多的医美机构不正规),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母亲如今也放弃了想让我做个准分子手术摘掉眼镜的想法, 或许不是因为我的男友绝大多数都是戴眼镜的,也不在于准分子手术风险系数仍旧存在,而在于她觉得我这个年纪,戴不戴眼镜对外貌的影响已经不大了。之前每次回家,她都会第一时间拉我去减肥,担心我在择偶市场的价值,也担心我的健康。知识女性已然如此,可况没有那么多知识的父母?

所以周围很多30上下的人被父母不停催婚催生,没有一刻安宁,有些甚至恨不得离家出走,但看好了房子又被父母劝回来了:一家人不住在一起,你让人怎么看呢?

中国人在代际之间的支持多,因此羁绊也多,这有点原始,但不能说是绝对的落后。得到支持的子女,能更容易地买房,在大城市立足,但被掌控人生的代价,恐怕也只有自己才知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