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畫家 特殊生助理員 三寶媽 家有讀寫障礙生
特殊生自學好?融合好?還是集中特教好?
這陣子和家長、老師們聊到這個話題。
我家的孩子很幸運的曾經自學、也在主流教育中融合,更多的是親師合作的在主流教育中彈性學習。
常有家長問孩子在體制內被貼標切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可以討論的議題,在台灣現階段的主流教育體制內,「標籤」是一個「memo」,幫助我們的孩子得到應得到的協助,這個memo並不代表孩子的全部人生,也就是為什麼鑑定這件事會一直有時效性。
這篇文章會比較著重在特殊生家庭自身的觀念重建,而不是探討體制(你知道的,有太多氣屎人的事)。
首先我們需要完全瞭解孩子需要被協助的地方,這時候合適且專業的鑑定團隊非常的重要,聽取意見後,我們可以按照孩子的學習速度,給予全人教育的學習方向。該復健的不要停止,但是孩子稍為大一點、即使過了早療黃金期,我認為也須持續復健,只是我們可以把相關的復健調整成適合的運動。比如視知覺訓練,可以桌球、籃球、拼解樂高等遊戲完成。
固定的運動對來子們有極大的幫助。長時間的維持可以建立一種自主學習的模式,特殊生在學習上最困難的課題,大多是如何增加耐挫力,如果一昧的跟著主流教育學程來走,孩子們只會不斷地受挫。
自主學習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著自己當時的能力所及調整自己與周遭的學習進度。陪伴特殊生多年,最惋惜的就是許多家長不希望孩子在集中特教學習,而做了讓孩子在融合教育裡學習的決定,我們應該要以孩子現階段適合的訓練與學習模式挑選他適合的學習環境。
以我家的孩子來說,小學四年級我們自學一年,讓孩子學習以自己的節奏前進,小學五年級再度進入主流體系,但是每週抽出一些無法融合的課程,做校外自主學習。到國中一年級延長到每週兩個半天行動教學,每週交報告回學校,其餘時間都在校進行資源班、集中特教班、與原班融合學習。
在國中融合體制中他很幸運地接觸到自己喜歡的興趣,因為長期自主學習的養成,他緩慢地持續的進步。
長期陪伴孩子的主治醫師、藝術治療師、教練、特教師、老師們成為他成長著壯最重要的守護者,這些資源不是我們單一選擇某種體制而能夠獲得的。
孩子學習在小型社會如何自保、溝通、甚至協助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同學。
再回頭看看那張貼在孩子身上的「memo」,有沒有發現它就像是童軍制服上的徽章一樣,在每個徽章都代表他們努力的榮耀!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