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公共人類學寫作小組
政大公共人類學寫作小組

我們是一群以公共人類學精神和民族誌方法記錄身邊社區的政大師生,期待和大家多多交流喔!

我們來了!走進興隆安康:一場合作民族誌的實驗

Matters的寫作者們,大家好!我們是一群以公共人類學精神和民族誌方法記錄身邊社區的政大(貓大!)師生,過去一年中,我們在學校周邊的木柵地區,做了一場合作民族誌的實驗。

什麼是興隆安康?安康社區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緊鄰政治大學,是全台北市最早、規模最大的平宅社區,因歷史發展因素,使得此區住戶以低收入戶、單親、失業、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居多,亦有數量龐大的越南移民社群。

2015年,台北市政府考量到高房價與居住正義的議題,推動「興隆公共住宅計畫」,以原安康社區一部分基地拆除改建而成,分三期完工。為去除原有負面的社會烙印,興隆公宅招收一般青年與一般戶入住,而安康社區原有的住戶則有部分遷入。變動中的興隆安康充滿故事,這個社區距離政大不過幾公里,背後的故事和歷史卻少為普通市民、師生所知曉。我們透過記錄與寫作,努力與社區產生連結,和社區住戶成為夥伴。

我們的寫作計畫背後,是早已在社區耕耘,努力許久的政大「興隆安康·共好文山」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而我們寫作小組現有的成員,則主要是修讀民族系高雅寧老師「公共人類學」課程的同學們。同學們來自民族系、社工系、華語文教學系,各自都有不同的人生背景,進入社區時,記錄下的故事也各有千秋。

來看看雅寧老師的引言喔!



民族系博物館一姊黃馨慧,在華語進階班尋找合作夥伴,透過共同討論與創作的方式,完成了「移動者的旅行箱」特展(2019.10.02-2019.12.10)。

民族系的大姐大宮相芳到社區華語初級班,協助幾乎不會中文的泰國籍學員,翻譯越南老師的中文授課內容,並參與「從東南亞美食學越南語」的活動,觀察移民者與台灣人之間的互動,還邀請華語老師擔任編輯委員。

吳姿樺身為USR(大學社會責任)服務學習課的超級助理,她跟參與課輔方案的大學生組成合作團隊,描述經濟弱勢社區孩童的需要,並邀請學童的導師當編輯委員。

社工專業的博士生郭志南參與觀察「安康大挑戰」團隊(後改名「微光盒子」)的方案,陪伴與描述這群政大青年與社區大小少年的困境,以及政大青年如何突破困境,並形成一張社區安全網,網住社區社工不一定接得住的少年。

華語文教學專長的越南籍博士生黃素娥,不僅擔任社區移民華語的老師,也是一位七年級銜轉生的華語輔導員兼移民家庭「顧問」。她的合作夥伴正是這位來到台灣不到三年卻要學習文言文的學生,他們一起描述身為移民少年的學習困境,並陪伴少年一起尋求突破困境的方法。

記者出身的金其琪@島民 跟威哥夫婦合作,完成了威哥與其家庭在越南境內外的移動過程、與在安康社區的居住經驗,以及威哥與一群越南男性移民下午茶時間發生的大小事。威嫂透過其琪的文章才知道原來先生下午都這麼快活,夫婦決定要安排一次越南之旅,由威哥帶威嫂重遊故鄉。

越南留學生張英進跟一位90多歲的越南華僑因繪畫成為忘年交,他透過長輩的生命故事,重新檢視自己身爲華僑的生命經歷。老先生擔心生命故事透露太多對越南政府的批評禍及子孫,而不願公開訪談內容。這讓英進很洩氣,覺得自己的心血白費了。我說:「把故事留給他的子孫,將來讓子孫做決定是否公開,就算是決定不公開,子孫已經獲得寶貴的祖先故事,而你也透過訪談過程知道了越南政府從不讓人民知道的歷史。」

至於我,跟學生一樣,我也找到我的合作夥伴,是兩位越南女性長輩(1940年代出生),學期中我每週二晚上入住安康社區,與其中一位長輩成為室友,總是聽著她精彩的生命故事入睡。師生與社區夥伴的合作過程,我們發現安康社區是一個民族誌工作者的寶庫,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台灣的族群分類,以及撕掉原來因社會福利政策所製作出來的負面標籤。


我們來了,matters!Life story around us really matters !有興趣看看我們和這些社區夥伴的故事嗎?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我們會陸續把我們的民族誌初稿丟上來,請大家共同閱讀,討論,也歡迎提出問題,更期待你加入我們的寫作團隊,一起關心社區喔!

這是我們最初進入社區的那一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