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連民族學
流連民族學

榴槤榴槤,像是在做田野,從最初味道臭臭,不敢食用,到最終的留戀回味。 這是一群學習人類學、民族學學生的青澀書寫練習,我們書寫日常觀察、田野紀錄。既是一場青澀的嘗試,也是對我們來說最珍貴、青春的民族誌書寫。

求主垂憐——亞美尼亞大屠殺

(编辑过)
距今一百多年前的地中海東岸一帶為鄂圖曼帝國的領土範圍,作為一個伊斯蘭帝國,其對於境內多為基督徒的亞美尼亞人給予不平等的待遇,且由於忌憚亞美尼亞人親俄,其於十九世紀末便開始一連串的鎮壓亞美尼亞人,一次世界大戰後更是對亞美尼亞人實施驅逐與種族滅絕,約一百五十萬萬的亞美尼亞人於此過程中死亡……

作者:民族學系學士班三年級 張容瑄

封面圖片:遲來的公義 亞美尼亞

楔子

四月二十四日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紀念日,為紀念1915年四月二十四日數百名亞美尼亞的知識份子遭到鄂圖曼土耳其驅逐並處決的事件,以及以此為開端所進行的亞美尼亞種族屠殺行為。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或稱亞美尼亞大屠殺)一般指鄂圖曼帝國於西元1915年至1917年間對亞美尼亞人實行驅逐、虐待、殺害等一系列迫害行動,然而其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早於十九世紀末就已有端倪。


衝突起源

亞美尼亞人普遍信仰基督教,與鄂圖曼土耳其政府的伊斯蘭信仰不同,因此其在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下被歸類為次等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受限。為了避免亞美尼亞人反叛,1876年繼任的蘇丹Abdul Hamid決定先下手為強,於1894年至1896年侵略亞美尼亞人居住的城市與村莊,約三十萬亞美尼亞人遭到殺害。1908年新的土耳其政府上位,欲消除帝國內的基督徒與非土耳其人,因此亞美尼亞人認為俄國比土耳其更能給予他們保護,於是在一戰期間協助俄軍對抗鄂圖曼土耳其,而促使鄂圖曼土耳其政府決心驅逐亞美尼亞人。


種族滅絕

1915年四月二十四日,鄂圖曼政府處決數百名亞美尼亞知識分子,並將亞美尼亞人驅逐出境,過程中不給他們水和食物,且逼迫他們在大太陽下行走不許休息,使許多亞美尼亞人渴死、餓死、病死或累死在行進途中,而被驅逐的亞美尼亞人的財產則由土耳其人接收。

《哈米德大屠殺描畫》,現存於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博物館(Հայոց ցեղասպանության զոհերի հուշահամալիր)。


國際態度

2021年四月二十四日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鄂圖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的行為為種族滅絕,法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等二十多個國家亦正式認定此行為為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屠殺。對於此項聲明,土耳其政府承認曾經殺害眾多亞美尼亞人,但極力否認其對亞美尼亞人的殺戮為種族滅絕,因為當時他們並沒有企圖系統性的消滅亞美尼亞人,且「屠殺」一詞為1943年描述納粹對猶太人進行大規模的蓄意謀殺行為而創立的,在此之前根本無「屠殺」的概念。此外,其宣稱亞美尼亞人會對當時的鄂圖曼土耳其的安危造成威脅,因此剷除他們是必要的,且當時亞美尼亞人的死亡人數並未超過一百萬,數據被刻意誇大了。

〈美國眾議院將亞美尼亞大屠殺列入種族滅絕 土耳其不滿〉,張子傑,2019年10月30日。


兩國人民觀點

對於如此沉重又充滿爭議的歷史,如今兩國的人民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

來自亞美尼亞三十四歲的M小姐表示雖然兩國目前政治上的關係仍不算友好,但僅只於政治方面,現在的亞美尼亞人並不會因此仇視土耳其,上一代的人或許仍對土耳其有疙瘩,但不會灌輸年輕人「應該討厭土耳其」的想法,而對於此屠殺事件,M小姐認為學校教育雖然一直強調土耳其人如何殘忍的對待亞美尼亞人、一切都是土耳其的錯,但她覺得學校教的不一定絕對是正確的,至少不必一直強調土耳其的錯,因為這樣的事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重要的是如何避免以後再重蹈覆轍,而設立紀念日雖然是一種紀念歷史的方式,但她認為這對於促進和平較無有效的幫助,而且有時遺忘也是一種釋懷的方式,設立紀念日可能導致某些偏見被強化。

三十二歲的亞美尼亞J先生認為此事件對亞美尼亞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悲劇,談論此事只會帶給當事人傷痛,若無法給予實際上的幫助,就不要隨意討論此事。對於土耳其J先生並未抱有負面的態度,因為現在的土耳其人並非當時屠殺亞美尼亞人的人。

三十五的土耳其小姐A表示目前兩國關係正逐漸改善(上個月已開放土耳其直飛亞美尼亞的航班了),而她自己的個人經驗認為亞美尼亞人很友善,即使知道她是土耳其人仍親切的對待她,反之很多土耳其人仍然對亞美尼亞感到反感,因此她認為是土耳其人不想解決這個問題(They want to continue the problem.)。對於此歷史事件A小姐認為政府一定會挑選對自己有利的片段,因此不一定屬實,任何事都不能聽信片面之詞就下判斷,應該親自確認,而她經由自己的經驗與判斷後認為這段歷史或許土耳其要負較多責任,並對亞美尼亞感到抱歉,但她亦無能為力。


結語

紀念日的用意在於記得歷史的傷痕,或許如同M小姐所說會導致某些印象被刻意強調,因此我們所要做的絕非執著於過去的是非對錯或是推卸責任,而是想辦法彌補並達成和平的關係,被傷害者可能無法忘記或放下曾經的傷痛,因此事後的補償及反省歷史事件的意義比記得歷史事件本身更為重要,我們應將目光放在經營美好和平的未來,避免往後再發生同樣的憾事。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博物館(Հայոց ցեղասպանության զոհերի հուշահամալիր)


參考資料

History,Armenian Genocide(2021年4月26日)。檢自:https://reurl.cc/OAbdWD (2022年4月18日)。

BBC NEWS,Q&A: Armenian genocide dispute(2021年4月24日)。檢自: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16352745(2022年4月18日)。

Armenian National Institute,Armenian Genocide (1915-1923)(無日期)。檢自:https://www.armenian-genocide.org/genocide.html(2022年4月18日)。

Yale University,Armenian Genocide(無日期)。檢自:https://reurl.cc/9GzMgx(2022年4月18日)。

THE WHITE HOUSE,Statement by President Joe Biden on Armenian Remembrance Day(2021年4月24日)。檢自:https://reurl.cc/j1dxXy(2022年4月18日)。

Britannica,Genocide(無日期)。檢自:https://reurl.cc/ErKO8a(2022年4月18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