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
寂然

寂然,在澳門生活的文字工作者,結集出版的作品包括小說集《有發生過》、《月黑風高》、《撫摸》、《救命》,散文集《青春殘酷物語》、《閱讀,無以名狀》等。

微妙演變

此事值得一記,皆因涉及工作倫理與言論自由,更提醒大家當今網上文化與十幾年前的和平友好已經相差十萬八千里,玻璃心無處不在,舉報告密似乎也是常態。


香港一位電台節目主持人,早前被揭發以私人帳戶批評某女歌手的演唱會,主持人本已公開道歉,但後來再有人披露他以往原來批評過其他歌星,有網民說他以公開的帳戶說讚,卻以私人帳戶狠批,是個雙面人。結果他所屬的電台讓他停職三個月,懲罰著實不輕。

此事值得一記,皆因涉及工作倫理與言論自由,更提醒大家當今網上文化與十幾年前的和平友好已經相差十萬八千里,玻璃心無處不在,舉報告密似乎也是常態。各位喜歡在網上就大小不平事盡訴心中情的朋友,實在不得不察。

事件發生之後,有人為主持人抱不平,也有人認為他在社交平台真情流露相當不智。此外,有人認為大家應該認真檢視他的批評是否有道理,他是純粹主觀地認為某些歌星的表演很差勁,抑或提出了實際的理據說明對方的不足之處在哪裡呢? 而這歸根究底也許源於社交平台發表意見的通病,大多數人都是發洩式的寫幾句,沒有前文後理,受眾也就容易把毒舌的話對號入座當成是攻擊自己,繼而小事化大,誓要向當事人討回公道。

我沒有充分的音樂知識了解當中細節與誰是誰非,倒是想到社會風氣的演變有時真的很微妙。在自由開放的年代,莫說是不涉人身攻擊的匿名批評不會有什麼後果,其實很多媒體都會公開地以嬉笑怒罵的方式月旦人物、諷刺時弊,大家也能寬容地面對,不會把幾句批評的說話放大到批鬥的高度。但現在的社會風氣顯然已經轉變了,人們對自己支持的人事物都有一種完美無暇的想像,對於任何批評意見都要表現出零容忍的態度,好像有一隻無形之手在推波助瀾,把多元意見變成單調的一片唱好。

我認為這單無關痛癢的新聞,至少隱藏幾點教訓:

1)     不要相信用了私人帳戶就可以暢所欲言;

2)     下了班就找些消遣活動陶冶性情,不要老是與工作有關的人與事糾纏不清;

3)     要明白網上人多口雜,未必是理性交流的空間,網民的理解力亦非常參差,而且不可信任;

至於做人是否一定要表裡如一,評價他人的表現時如何直接表達而不傷和氣,屬於更高層次的修養,是有可能做到的,但一定不是在社交平台寫幾句話那麼簡單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