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xy
一个质朴粉红关于六四的记忆
事实上每年这时候所有平台集体的失声也算是另类的默哀了,只是最终都变成道路以目的心照不宣。说起来抛去政治教化的因素,粉红未必没有出于对同类以及根植在文化记忆里的认同感,只要还在用中文写作,用中文思考,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对于所诞生土地的依恋。
事实上每年这时候所有平台集体的失声也算是另类的默哀了,只是最终都变成道路以目的心照不宣。说起来抛去政治教化的因素,粉红未必没有出于对同类以及根植在文化记忆里的认同感,只要还在用中文写作,用中文思考,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对于所诞生土地的依恋。
事实上每年这时候所有平台集体的失声也算是另类的默哀了,只是最终都变成道路以目的心照不宣。说起来抛去政治教化的因素,粉红未必没有出于对同类以及根植在文化记忆里的认同感,只要还在用中文写作,用中文思考,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对于所诞生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教育如何成为独裁者的统治工具?
亦是受教了,收藏以备日后查看。
在此仍想提出两个猜想,实在是我的研究力不足,不是真的想做这种近乎无赖的评论,望海涵。
猜想关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一是对于公的范畴的表达能力低下会否和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联(仅相关关系),二是泛化的政治教育是否是造成民族乃至民粹主义泛滥的元凶。
这里解释下我所谓的泛化,即反儿童(乃至相当年纪的学生)天性的政治课设置,事实上中国绝大部分政治课处于半停课状态,奇怪的表达和死板的口号令学生厌恶也令老师疲惫,政治课向来是比体育课更容易被“占课”的,然而政治课也是最“阴魂不散”的,极简化的口号和标签在学生漫长的求学生涯中被一遍遍强化,让人觉得政治——不过如此,无论最后的认知是认同官方叙述还是反对它(这不重要),事实上二元化的认知模式和系统的科学的政治学训练南辕北辙,学生因对政治的厌恶而恨屋及乌,拒绝任何可能的政治学学习与训练机会,而二元化的认知热衷于分类——只要把一切国家民族分成敌人和朋友,敌人打死朋友善待——这是能够闭环的,这种分类可以持续到分成他人和自己两部分。这种政治虚无主义(学生不在乎到底什么是公义,更厌恶政治)带来的认知偏差是否是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源头。
亦是受教了,收藏以备日后查看。
在此仍想提出两个猜想,实在是我的研究力不足,不是真的想做这种近乎无赖的评论,望海涵。
猜想关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一是对于公的范畴的表达能力低下会否和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联(仅相关关系),二是泛化的政治教育是否是造成民族乃至民粹主义泛滥的元凶。
这里解释下我所谓的泛化,即反儿童(乃至相当年纪的学生)天性的政治课设置,事实上中国绝大部分政治课处于半停课状态,奇怪的表达和死板的口号令学生厌恶也令老师疲惫,政治课向来是比体育课更容易被“占课”的,然而政治课也是最“阴魂不散”的,极简化的口号和标签在学生漫长的求学生涯中被一遍遍强化,让人觉得政治——不过如此,无论最后的认知是认同官方叙述还是反对它(这不重要),事实上二元化的认知模式和系统的科学的政治学训练南辕北辙,学生因对政治的厌恶而恨屋及乌,拒绝任何可能的政治学学习与训练机会,而二元化的认知热衷于分类——只要把一切国家民族分成敌人和朋友,敌人打死朋友善待——这是能够闭环的,这种分类可以持续到分成他人和自己两部分。这种政治虚无主义(学生不在乎到底什么是公义,更厌恶政治)带来的认知偏差是否是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源头。
亦是受教了,收藏以备日后查看。
在此仍想提出两个猜想,实在是我的研究力不足,不是真的想做这种近乎无赖的评论,望海涵。
猜想关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一是对于公的范畴的表达能力低下会否和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联(仅相关关系),二是泛化的政治教育是否是造成民族乃至民粹主义泛滥的元凶。
这里解释下我所谓的泛化,即反儿童(乃至相当年纪的学生)天性的政治课设置,事实上中国绝大部分政治课处于半停课状态,奇怪的表达和死板的口号令学生厌恶也令老师疲惫,政治课向来是比体育课更容易被“占课”的,然而政治课也是最“阴魂不散”的,极简化的口号和标签在学生漫长的求学生涯中被一遍遍强化,让人觉得政治——不过如此,无论最后的认知是认同官方叙述还是反对它(这不重要),事实上二元化的认知模式和系统的科学的政治学训练南辕北辙,学生因对政治的厌恶而恨屋及乌,拒绝任何可能的政治学学习与训练机会,而二元化的认知热衷于分类——只要把一切国家民族分成敌人和朋友,敌人打死朋友善待——这是能够闭环的,这种分类可以持续到分成他人和自己两部分。这种政治虚无主义(学生不在乎到底什么是公义,更厌恶政治)带来的认知偏差是否是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源头。
亦是受教了,收藏以备日后查看。
在此仍想提出两个猜想,实在是我的研究力不足,不是真的想做这种近乎无赖的评论,望海涵。
猜想关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一是对于公的范畴的表达能力低下会否和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联(仅相关关系),二是泛化的政治教育是否是造成民族乃至民粹主义泛滥的元凶。
这里解释下我所谓的泛化,即反儿童(乃至相当年纪的学生)天性的政治课设置,事实上中国绝大部分政治课处于半停课状态,奇怪的表达和死板的口号令学生厌恶也令老师疲惫,政治课向来是比体育课更容易被“占课”的,然而政治课也是最“阴魂不散”的,极简化的口号和标签在学生漫长的求学生涯中被一遍遍强化,让人觉得政治——不过如此,无论最后的认知是认同官方叙述还是反对它(这不重要),事实上二元化的认知模式和系统的科学的政治学训练南辕北辙,学生因对政治的厌恶而恨屋及乌,拒绝任何可能的政治学学习与训练机会,而二元化的认知热衷于分类——只要把一切国家民族分成敌人和朋友,敌人打死朋友善待——这是能够闭环的,这种分类可以持续到分成他人和自己两部分。这种政治虚无主义(学生不在乎到底什么是公义,更厌恶政治)带来的认知偏差是否是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源头。
RESPONSE:关于自我审查
受教了。
我想提出另一种猜想,在公众能够完成自我审查的状态下,即能够准确清晰的画出一条线来,是否需要对非审查通过内容进行必要的认识与了解,即在一元化的分类下是否藏着二元化的认知。他或许无法从价值观上给出任何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但当他能一眼认出这是可以说的内容,并打上一个“通过”或者“好”标签,在现实与认知产生错位的时候(毕竟人不是完全的互联网生物),是否会对价值观或者已经成型的标签系统产生动摇。
受教了。
我想提出另一种猜想,在公众能够完成自我审查的状态下,即能够准确清晰的画出一条线来,是否需要对非审查通过内容进行必要的认识与了解,即在一元化的分类下是否藏着二元化的认知。他或许无法从价值观上给出任何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但当他能一眼认出这是可以说的内容,并打上一个“通过”或者“好”标签,在现实与认知产生错位的时候(毕竟人不是完全的互联网生物),是否会对价值观或者已经成型的标签系统产生动摇。
受教了。
我想提出另一种猜想,在公众能够完成自我审查的状态下,即能够准确清晰的画出一条线来,是否需要对非审查通过内容进行必要的认识与了解,即在一元化的分类下是否藏着二元化的认知。他或许无法从价值观上给出任何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但当他能一眼认出这是可以说的内容,并打上一个“通过”或者“好”标签,在现实与认知产生错位的时候(毕竟人不是完全的互联网生物),是否会对价值观或者已经成型的标签系统产生动摇。
受教了。
我想提出另一种猜想,在公众能够完成自我审查的状态下,即能够准确清晰的画出一条线来,是否需要对非审查通过内容进行必要的认识与了解,即在一元化的分类下是否藏着二元化的认知。他或许无法从价值观上给出任何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但当他能一眼认出这是可以说的内容,并打上一个“通过”或者“好”标签,在现实与认知产生错位的时候(毕竟人不是完全的互联网生物),是否会对价值观或者已经成型的标签系统产生动摇。
无法做爱的日子
作者才气颇壮,深感佩服。不知道从何时看到的关于性和政治的比较言论,即除了性本身,一切和性有关,而性和政治有关,这不能给我的生活以更多的指导,但确实成了我理解与感知世界的锚点之一。对于政治我还是一知半解,却从作者这里获得了一种对性的个性解读,十分感谢。
作者才气颇壮,深感佩服。不知道从何时看到的关于性和政治的比较言论,即除了性本身,一切和性有关,而性和政治有关,这不能给我的生活以更多的指导,但确实成了我理解与感知世界的锚点之一。对于政治我还是一知半解,却从作者这里获得了一种对性的个性解读,十分感谢。
作者才气颇壮,深感佩服。不知道从何时看到的关于性和政治的比较言论,即除了性本身,一切和性有关,而性和政治有关,这不能给我的生活以更多的指导,但确实成了我理解与感知世界的锚点之一。对于政治我还是一知半解,却从作者这里获得了一种对性的个性解读,十分感谢。
作者才气颇壮,深感佩服。不知道从何时看到的关于性和政治的比较言论,即除了性本身,一切和性有关,而性和政治有关,这不能给我的生活以更多的指导,但确实成了我理解与感知世界的锚点之一。对于政治我还是一知半解,却从作者这里获得了一种对性的个性解读,十分感谢。
事实上每年这时候所有平台集体的失声也算是另类的默哀了,只是最终都变成道路以目的心照不宣。说起来抛去政治教化的因素,粉红未必没有出于对同类以及根植在文化记忆里的认同感,只要还在用中文写作,用中文思考,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对于所诞生土地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