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青年茶话会
好青年茶话会

拒绝盲目,保持表达,我们都是好青年。

第十六期回顾:不合时宜的爱国者们,爱着不同的国

在主流或是激进的爱国者看来,他们是不合时宜的,甚至容易被贴上“恨国”的标签。 如果说爱国是一种“偏爱”,那么他们更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历史、地理。 又或者,他们对自己爱的国有着全然不同的想象,每个人爱着国,可能都是不同的。

neverlookaway——“此时爱国又充当了暴力正当化的逻辑”

­爱国是当下的时代精神,Zeitgeist,谈论它是危险的、敏感的、不明智的、引起争议的;因为它是不容置喙的,是此刻的真理,爱国成为判断人与事的标准,甚至越来越成为唯一标准。正因如此,谈论与反思这一标准它才显得有价值。

先谈作为朴素情感的爱国或者爱家乡,爱某个共同体或爱某个族群。它们都是自我主义的扩大化,以自我到类我的推衍,似乎没什么道德问题。但是,爱自己、爱与自己相似的人及其群体始终是一种初级的、幼态的情感,爱、崇拜与服从不应该是人终其一生唯一习得的情感模式,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与思考层次,总应该对自身有所反思与思考吧,为什么整整一生都要沉浸在一种幼态的关系模式里?并且,所谓”共同体内与我类似的群体“,其实是个假命题,在读大学前大多数人几乎没有结识过本省以外的朋友,却依靠中小学的民族仇恨教育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共同体意识,他们对外省的、其他方言区的人了解很多吗?

其次,目前的爱国主义其实是一种普遍主义的认识论,它建立的普遍的标准,人们在做出判断时会诉诸这一标准,而不是直视眼前活生生的人。比如苏州和服事件的警察和支持警察行为的网民,他们看不到喜好穿和服、拍照与玩cosplay的同胞,不在乎对方的生活兴趣,而是直接把特殊物(一位活生生的人)归类到爱国框架里。爱国主导的判断又是一种极度简化的二值判断,要么爱、要么恨,中间没有异议、不在乎、私人生活的区间,在网上见到太多这种高度简化的二值逻辑。更令人恐惧的是,这不仅是“这是红色、这是桌子”这样的认知性判断,爱国认识论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既主导了一部分国人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也主要了其中激进者对外界的行为,而他们的二值逻辑极易导向暴力,杀人、伤人等行为在日常交往理性里没有人会赞同,但是此时爱国又充当了暴力正当化的逻辑。

最后,作为一个对德国20世纪纳粹与大屠杀研究有兴趣的人,最为担心的是极度疯狂与排斥他者的爱国导向极致的暴力,将与自己不同观念、不同族群的人全部贬低为非人,再用暴力全部消灭,全宇宙仅剩一个膨胀的自我是值得珍视的,他人的呼吸全然没有价值。这样的思维模式既可怕恐怖,又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年的网络确实见到如此疯狂与膨胀的心灵(尤其微博、B站、知乎)。我常常想如此疯狂的心灵究竟在满足什么样的灵魂,究竟什么人会沉醉于这样的幻想?前面说的那种幼态关系沉浸者可能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被等级关系支配,但是这样具有侵略性的幻想恐怕满足的是一部分崇拜阳刚之气的男性,但性别气质显然无法全面解释。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吧,大家崇拜强者,相信弱肉强食是宇宙真理,因此才会幻想自己强大到吞噬所有他者。放弃这种幻想图景吧,它既不阳刚、也不强大,倒是颇像癌症晚期的症兆。

弗兰肯撕地毯

 我对于爱国的定义某种程度上是抽象的,我爱的是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意象、其中包括了数千年的文明和广袤大地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某种程度上我指的爱国又是具体的,可以具体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当然其中也夹杂着对社会败类的恨。我的爱国独独不是爱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他们无法代表中国,无法代表一个国家,当然也无法代表我。我有什么立场去爱他们或者说爱他呢?

此时此刻大多数有思考的国民情感都很复杂,拥有更多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人或许情感更复杂,一片混沌里我又能爱谁呢?身在这片土地上,为了自己不得不去关心一片土地的命运,或许离开以后我才可以真正欣赏这个国度吧。

­­machoer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国人,我自认算爱国。我相信我属于这片故土,虽然这里连绵的青山没有尽头,向往海浪的风声永远吹不到这里,但每一个街区,每一条街道,一排排的常绿阔叶树都能给我带来熟悉的悸动,当然这只限于我小时候和伙伴常逛的那些地方。

美国有部电影,叫爱国者,但这部电影讲述的却是殖民者背叛祖国,获得独立的故事。在我看来,爱国正是由爱父母,到爱邻里,再到乡亲,由小及大。

有个说法是我国党政不分家,不爱党即不爱国,我是不认可的,我对一些政策,规则虽然颇有不满,但我爱市井小民的生活,淮海街在我看来是小概率事件,冈本六君子的文章也只是宏大叙事,离我太远了,几个月前我在上海被迫居留了几天,就我狭小的视界来看,我生活的非封控区还是十分舒适的,或许是因为和朋友一起住吧。这几年疫情之间对我的确造成了困恼,但即便如此我也割舍不了这里生活着的这么多可爱的人。

小王——“爱国是有立场的,每个人的立场都不尽相同”

­爱国如何定义?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恐怕要先有这样的疑问:爱什么性质的国?爱谁的国?

从来没有什么抽象意义上的爱国,这在人类进步到不需要国家之前,一直是有具体意义的。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爱国,但爱的国各不相同。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爱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全天下的土地都属于以他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连土地上的人也是属于他们的。那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农民们,他们爱国吗?近代之前可以说基本没有“爱国”这个概念,他们只知道自己忠于皇帝,但想法是会随着时代推进的。但封建王朝都无法逃脱由土地兼并引起的“历史周期律”,中国封建史不只是王朝史,更是亿万农民的血泪史。遇上干旱或洪水,加上土地被征收,在各种巧取豪夺下,农民们更加没有理由服从于什么皇帝了,于是农民起义就产生了。农民们难道不爱自己生活的土地吗?当然爱,不爱的是土地属于皇帝,所以从皇帝手中要夺回来。

时间来到20世纪,1840年以来的屈辱让中国人形成了爱国的概念。这一下什么人都在高喊“爱国”了。工人和农民、小生产者、知识分子、进步青年、民族企业家、地主、乡绅、各路军阀、甚至退了位的皇帝,无一不在高喊“爱国”的。难道他们的“爱国”可以混为一谈吗?他们爱的难道是同一个中国?难道真的存在一个抽象意义上的,人人都爱的中国?答案是否定的。爱国是有立场的,每个人的立场都不尽相同,所以爱的国,爱谁的国都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里,持有各个立场的人的“爱国”的表现是能够一致的。例如抗战时期,大部分人都团结一致抵御日本侵略者了,但是抗战结束后,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有些人更加团结了,而有些人终究是要渐行渐远的。

那么我爱的是谁的国?爱的是什么样的国呢?我无比向往着曾经那个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充满活力和朝气的、一切都欣欣向荣的、不怕犯错的社会主义中国。说到这里,各位是不是认为我是“小粉红”呢?哈哈!谈“红”色变,这是你们的弱点。

曾经有篇文章叫《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但是从1978年以来,农业集体化破产了,农村又回到了“单干”的苦日子,农村大量劳动力被迫外流,在城市中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再加上计划生育成为国策,“超生游击队”给农村留下多少深重的灾难。

城市中的工人们,因为那无耻的“国企改制”(实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逆过程——私有化),虽获得到过更多的物质刺激,但持续时间不长,最终却丢掉的是“铁饭碗”,工人们被深深地背叛了。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随着高考的恢复,彻底破产了,高考选拔绝不是什么“公平”的制度,最先得益的只能是权势阶层和知识分子,广大的工农在教育上被背叛了。

医疗界最伟大的创举——赤脚医生制度,也随着农村的凋敝化为泡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害怕生病,更不用说农村人了。大城市的三甲、二甲医院普遍超负荷运转,而且医院普遍实行自负盈亏,治病救人成为一门生意,这就是各位无比相信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恶果!还有无数的血泪和辛酸,不胜枚举。

各位对于“改革开放”应该大多表示认同的,所以你们会觉得是市场缺乏监管,并需要政治上更进一步的“改革”,但殊不知“改革开放”就是一场对于广大工农群众的一场浩劫。有人会质疑我,认为我想回到“闭关锁国”的中国。首先你要认真看看6、70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有没有开放的条件;其次,70年代时我们引进了一大批来自美国、日本、西德、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但要注意,绝没有管理模式。

说了这么多,我认为各位爱的国和我所爱的绝不是一回事,各位想要做的是把30多年前的大学生们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从这点来说,我和你们就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了。当然,也绝不是毫无共同语言,否则我也不会在这里分享看法了。

如今官僚们对于人们的系统性暴力,已经近乎法西斯专政。就拿和服女孩事件来说吧。我们是都知道在任何一天穿和服,都不能代表一个人不爱国;我们也都知道,如今大部分人都被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俘获了,那么穿着和服高喊爱国,只能是适得其反。内容的表达一定要有合理的形式,不合理的形式不仅对于内容的表达有阻碍作用,甚至还会让内容走向反面。和服女孩或许想要表达的是:去除了军国主义毒素的日本文化,中国人应该要包容和欢迎。如果她想要在一个绝大多数人被民族主义俘获的社会中宣传这样的想法,那她首先就应该调查研究:当今民族主义盛行的根源是什么。总结完后再尝试各种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法,而不是直接身穿和服去刺痛大多数人脆弱的神经,除了表达自己的“爱国”狂热,什么都做不到。我猜想这次话题有朋友会搬出“愚昧”、“劣根性”来攻击现在的中国老百姓,篇幅已经过长,想要讨论的朋友请加推特@qql9767leight48。

小编提到司马南,我认为真正值得警惕是这类“红色”公知。他们扛着红旗反红旗,其意识形态和当局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他能近乎完美的充当着当局的喉舌。限于篇幅,请感兴趣的朋友请加下推特,谢谢各位。

(好青年茶话会:大家一定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哈,这里尊重小王意愿)

Sophia

­爱国,先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再爱生活的一切,以及自己的母语。但在一些事实面前觉得自己只是在这片母语的土地上流亡。

有时甚至怀疑这份爱会不会消失,尽管如此我依然深切地爱着我的祖国,依然爱着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民百姓,依然爱着努力展现不同人格魅力的不同生命。

­­­­­­蝴蝶君

­我上高中那会,至今快20年了。学校的团委书记,教化学,课上喜欢发牢骚,比如说日本科技发达,中国只能出口给也门这种国家低端产品。我在下面说,日本算个屁。他听到了,什么反应都没有,就回到了专业课上。还有一个物理老师,陈述自己的怀才不遇,高考发挥失常,读了师范学院,毕业后为了母亲,没有留在省会。我在校报副刊上发表了近整版的文章,谴责学校老师的不“爱国”,里面大段让我自己都快要落泪的煽情描写,“在世界地图前驻足,外蒙古、库页岛、海参崴……大片国土的流失,那些都是母亲丢失的孩子”。前年,我听学校一个老师说,物理老师的女儿女婿都去了德国读医学博士。到了大学,我在一些QQ群和大家分享一些不合时宜的书,就是说看不合时宜的书,和“爱国”也不冲突。

也许是进了社会,我才慢慢地看透了这个社会,越来越不“爱国”了,每年创文检查的那段时间,所有的摊点不得营业,尽管他们交了摊位费。摊位是政府在小区门口搭的铁皮,并非露天经营。在饭桌上我经常发牢骚,下岗退休的父母会说,你说话越来越不正常,要是wg都被枪毙了。从六七年前,我开始崇拜王局,虽然他不是学者。中国记者几乎都是激情家,大部分文科出生,整体素质不高。王局却是例外,专业素质碾压他的那些同行。“爱国是生意,赴美是生活”,笼罩在司马南头上的“爱国”经,依然是广大网友解不开的结。王局没有实锤的证据,解读让人无法全然信服。从出走东洋,流亡者的身份让人同情,他依然是个“爱国”者,却不是老大哥想要的“爱国”者。我想,我也是。每个人的“爱国”历程也许都会经历嬗变,我不知道以后或者晚年会不会改变。

­­­­巴啦啦——“历史终将会给出答案”

­如何定义爱国,其中对祖国的定义就有够复杂。爱国本质是一种情感,一种集体认同,其中往往包含很多自由主义的观念,“是道德的动力,而非道德的真空”。但其背后的政治意义,过于极端便成了民族主义,同时,刘擎老师在《爱国主义成为何以一种美德》里说:爱国毕竟是一种“偏爱”,这种对国家的归属和认同感是培养出来的而并非天生。如果无差别地对待本国与别国,便又成了世界主义者。所以,对于各种形态的爱国的表现形式,应差异化地评价。

爱国应是对自己的身份和国家的认同,对国家更美好发展的期望,或发展为愿意为祖国而奉献。但现在很多的爱国者,往往通过贬低别人,或号召牺牲别国以利自己,甚至不惜通过战争的手段。又或者是一种盲目的追崇听从的情绪。我想,这并不是真实的,理性的爱国,也超出了底线。何种健康的爱,都是包含理性和批判的。

 但历史终将会给出答案,我们不会对官方和有着极端情绪的人做出妥协。


文末有话说:
无论我们以何种立场,爱着怎样的一个国,我们大概都并非盲目地爱着,这一点已颇为难得。
生于乱世,有种责任,愿我们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到达我们的理想国吧。
这期回顾就到这里啦,谢谢每一位好青年的声音~


这里是好青年茶话会,我们会每周定期向大家发起一场讨论,并最终呈现给大家。如果你希望加入这场讨论,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订阅我们的邮件:

https://www.eSurveysPro.com/Survey.aspx?id=d1adce36-5715-4007-adf5-abec5da35c8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