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天涯曲此時】速寫一篇Jeff Lynne

說起Jeff Lynne,如果大家馬上聯想到 Electric Light Orchestra (ELO),已經說明,兩者的密不可分。不過,這一篇是集中在ELO以外的音樂。
他參與的專輯無數,但以個人名義的,只有兩張。在2012年出版的《Long Wave》是一張翻唱別人作品的結集,因此,在1990年的《Armchair Theatre》是唯一一張原創的個人專輯了。

的確,Lynne是ELO的創隊成員,而且是音樂大腦,在七、八十年代的豐功偉業,都是他的功勞,樂迷一般都耳熟能詳了。但在ELO之外,他的成績一樣令人另眼相看,他曾參與過的專輯,多不勝數,而且他做監製工作之時,不只是在控制室指揮,有時還會和歌手樂手們共同創作。最近看到一篇叫《五首你不知道是Jeff Lynne有份創作的歌》,雖然我不敢自稱對他很熟悉,但也視為一個挑戰,結果五首之中只知道三首,僅是中規中矩啦。

最有趣的是他自認為深受披頭四音樂影響的音樂人,後來,更分別跟四名披頭四成員合作過,包括John Lennon!雖然連儂在1980底被槍殺,但在九十年代中,唱片公司整理披頭四的一堆舊錄音時,決定推出一個跨媒體的項目,包括電視特輯,書本和光碟。CD前後出版了三輯(都是雙碟的),名為《Anthology1,2,3》,其中包括一曲《Free As A Bird》是一首從未出版的新作,而當時只有一個連儂個人demo,他們決定加工,當時Lynne和佐治夏理遜做了一張專輯,合作愉快,於是請Lynne來做聯合監製,他甚至玩一點結他及和唱,幾乎算是第五個成員。同一情況,另一首連儂舊作《Real Love》也是如此這般在這套合輯中出現。

他和夏里遜差不多是一見如故,馬上生出默契,在夏里遜復出之作《Cloud Nine》(1989)產生作用,好評如潮,那首《When We Was Fab》簡直令人熱淚盈框。現在回看,那竟是夏里遜在世時的最後專輯,他再下一張專輯《Brainwashed》(2002)是他病逝後一年才推出的,自然Lynne在背後出了不少貢獻。他後來更主力攪了一場Concert For George的紀念演唱會,請得多位合作過的巨星出席,不久之前,以電影形式,在香港的戲院公映了數場。

至於他跟保羅麥卡尼的合作,主要是那張《Flaming Pie》(1997),他參與大約一半歌曲的監製和幕後音樂工作。而鼓手靈高,則合作了《Time Takes Time》(1992),但在麥卡尼一首單曲《Young Boy》背面,有一首叫《Looking For You》的歌,卻是有靈高和Lynne的同時貢獻,只是沒有開聲。

另一位跟他一見如故的,就是Tom Petty。他們合作了好幾張專輯,也合力寫歌,而且更會一起去跟其他人交流,就如這一首《You Got It》(1989),便令Roy Orbison重新受到注意。後來這三人,加上夏里遜,再找來Bob Dylan,合組一支超級隊伍The Traveling Wilburys,相信很多人仍有印象。

另外,較少人知道的(起碼自己不知道),有和沙灘男孩的Brian Wilson合作了這首《Let It Shine》(1988),依然有很重的沙灘男孩味道。

這一首,個人更是毫無印像。那是Del Shannon生前最後的一張專輯,當時他已漸被淡忘,據說,在專輯推出之前,他選擇自我了斷,結束生命。這一首《Walk Away》(1991)是他和Lynne加上Tom Petty合作的,成了絕響。

千禧年打後,他重啟ELO,主要是做巡演,其他監製工作亦繼續,較近期的合作可能是和Bryan Adams的一張專輯《Get Up!》,他監製整張專輯之外,還和Adams合寫了一曲《Do What Ya Gotta Do》,並曾作單曲發行。

之後,他重掌ELO,甚至推出過兩張全新作品。他多次獲提名進入作曲人的名人堂,但都沒有被選中,終於今年(2023)成事。觀乎其一生成績單,(這一篇已沒提在ELO和The Traveling Wilburys兩個組合的成就),絕對是實至名歸的。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