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38《史記》卷二十七〈天官書〉01:要看多久的星空才能看透天體運行的規律?

要看多久的星空才能看透天體運行的規律?

──────────原文──────────

【上略】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圣人統理之。

幽厲以往,尚矣。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時應,其文圖籍禨祥不法。是以孔子論六經,紀異而說不書。至天道命,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

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眛;趙,尹皋;魏,石申。

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

──────────翻譯──────────

【上略:司馬遷介紹了天上各星辰。】


太史公說:自從有人類以來,世間君主哪個不觀察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直到五帝和三代時期,才把這件事繼承下來並繼續發揚光大(紹而明之),以中原國家為內,以夷狄為外,把中國劃分為十二州,向上則觀測天上星象的運行法則,向下則取法地面上的事物(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天上有日月,地上則有陰陽;天上有五星,地上則有五行;天上有列宿,地上則有州郡。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是地上的陰陽二氣精華凝聚而成(三光者,陰陽之精),這些陰陽精氣的根源在地上,所以由聖人統一調理它們(氣本在地,而圣人統理之)。

周幽王、厲王以前,時日太遙遠了。對於所觀察到的天象變化,各「國」所擷取來預測吉凶的方式均不相同(皆國殊窟穴);各「家」各占卜不同的怪異事物(家占物怪),以取得符合當時要應驗的事情(以合時應),他們的文字圖書書籍所解說的凶吉禍福都不可取為法則(其文圖籍禨祥不法)。因此,孔子論述六經,雖記錄災異,但有關災異的理論不予記載(紀異而說不書)。至於天道天命之類,更不輕易傳授(至天道命,不傳)。傳授給合適的人,不用解說(傳其人,不待告);解說的對象如不合適,即使說了也不明白(告非其人,雖言不著)。

過往傳授天數的人:高辛氏以前,有「重」和「黎」;唐、虞時期,有「羲氏」、「和氏」;夏朝時,為「昆吾」;殷商時,有「巫咸」;周朝時,有「史佚」、「萇弘」;在宋國有「子韋」;鄭國有「裨灶」;齊國有「甘公」;楚國有「唐眛」;趙國有「尹皋」;魏國有「石申」。

天體運行,三十年有一小變,百年有一中變,五百年有一大變;每三次大變為一紀,三紀之中所有變化都經歷一遍了,這是天體運行的大致規律。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必然重視「三十年」與「五百年」這兩個數(為國者必貴三五),就是基於以上原因。考察上下各一千年,然後天人之間的關係才能進一步完備。

─────────解說與心得─────────

結束了「禮、樂、律、曆」這四卷後,來到了「書」系列的第五卷〈天官書〉。然而,開篇就讓我頗為震撼,映入眼簾的是司馬遷對每一個星星的詳細介紹。有別於前四卷的開篇,司馬遷大多會開始講述相對應的歷史,最後才進入到專有名詞的部分。這一卷卻是從專業的星系開始介紹,直到全篇的最後三分之一左右,才進入到司馬遷的歷史介紹。這樣的內容安排讓不少後世學者認為,或許有可能是抄錄者過程出了差錯,才會造成這一卷的內容似乎有點顛倒的感覺。不過,我認為也有可能是司馬遷想換個方法鋪陳而已,畢竟以司馬遷寫作風格的活潑來看,這也不無可能。

回到這幾段的內容來看,在一千多年前那個天文學還不發達的時代裡,古人很難理解天上的星星其實就是一顆顆會發光的恆星,就像太陽一樣。換句話說,被稱為「三光」的日月星,以今日的天文學來看,其實「日」就是另一種「星」,而「月」只是繞著地球的衛星而已。對沒有這些知識的古人來說,他們很難想出為何夜晚會出現這些星星與月亮。因此,也只能透過他們的邏輯來解釋這個現象。

古人的邏輯來自於「觀察」,他們努力地找出天上與地上連結,例如天上有五個行星,就好比地上有木火土金水這五行一樣。這樣的觀察雖然一點都不科學,但在那個沒有更進步工具的時代,僅能用肉眼觀察的情況下,已經算是提出一套很符合「邏輯」的解釋了。

這套古人努力想出來的解釋星系運行的秘密,除了文章中出現的少數人之外,大多數的人們並不知道,甚至也不能傳給外人,以免洩漏了天機。即使司馬遷的這段內容,也只有提到「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關於為何是「五百年」一大變?可以參看本系列的第101篇「〈周本紀〉41:為什麼總是五百年會有新氣象?」,裡面有提到「地軸進動」,根據這個理論,古人觀測到的星象會與五百年前的位置不一樣,而誤以為是一個新的紀元。

除了五百年一大變之外,司馬遷還提到「一紀」,也就是一千五百年,以及「三紀」,也就是四千五百年。從司馬遷的這段話來看,古人的數學能力應該不錯,可以推算出大約經過四千五百年,天上的星辰位置又會回到最初的模樣,因此只要觀測四千五百年來的星象,就可以對天體運行的理論有充分的瞭解。

不過,就算從黃帝的時代開始算,到司馬遷所處的時代也才隔了兩千五百年左右而已。這也就是說,司馬遷也無法觀測到「三紀」的星象。不過,司馬遷仍選擇退而求其次,至少能「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換言之,司馬遷認為可以找出一套規律,不用去看透四千五百年的星象,就掌握天體運行的規律。這套方式就是司馬遷最常被引用的話語之一:「究天人之際」。

最後,司馬遷在文中提到「為國者必貴三五」,這裡的三五應該是指「三十歲一小變」「五百載大變」,為何偏偏都是奇數的三與五,也可以參看本系列第25篇提到的「陰數」與「陽數」的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

總之,這卷〈天官書〉開篇就先介紹了天上的重要星辰後,司馬遷接著提到了有時間規律的天體運行理論。那麼,接下來如何將這些天象與地上的人事搭配,以達成「究天人之際」的目標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內容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