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樂思
陶樂思

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創客」文化在香港

(编辑过)

前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業在香港經歷了輝煌的時期。但在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工廠北移到中國大陸,香港工業式微,很多手藝高超的工人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而香港的產業和工種也越來越單一。當我初接觸創客領域時,是心懷一份復興香港製造業的希望。不過在走訪本地的創客組織和團隊之後,發現我的想法過於天真。工業北移是已經發生且難以逆轉的現實。單靠民間自發的小型組織與團隊,根本無法改變這個大環境。但在復興香港製造業的框框以外,卻有更多可能性有待發掘。下文將分享走訪這些創客組織得到的一點啟發。

------------------------

創客是推動改變的其中一股力量

首先,新一代的香港創客,其實並不追求「香港製造」簡單重臨,而是想透過手藝與當下社會連結,解決當下的問題。我走訪過一個叫軸物行者的組織。他們租用了位於土瓜灣的一層工業大廈,一邊接一些製作手推車、單車和其他機器的工作維持組織的運行,另方面也運用社區中最容易找到的廢棄物,例如汽車輪胎來製造其他物品,例如輪胎盆景,從而達致社區的整體減費(註:土瓜灣車房林立,廢氣輪胎是隨處可見之物)。這個組織的其中一個創辦人,還發生過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呢!話說他是一名單車發燒友,十分喜歡製作各式各樣的單車。他曾經製作過一架電動單車,但一落地在馬路上行駛,便被警察拘捕了。話說香港的道路法例主要為汽車而設,並沒有考慮如電動單車這樣的交通工具,所以警察一看見法例沒有涵蓋的行走物在馬路上行駛便會拘捕當事人。發生了這件事之後,這位單車發燒友的舊同學便找上他,最後兩人一起創立了軸物行者,而這位單車迷因利乘便繼續盡情發揮他的技能。而上述事件,正是他運用自己製作單車的技能,揭示香港道路條例的不完善。

------------------

創客也可能是社區的粘合劑

除了運用手工藝達致環保目標,揭示現行法例不足以外,香港創客也運用自己的手工藝連結社區。例如上文介紹的軸物行者作為土瓜灣社區的一部分,也有需要連結當區的街坊。他們所製作的輪胎盆景既用來佈置社區中的公共空間,也會送給有興趣的街坊。他們也製作過一架環保健身單車。透過踩動單車發電,用來煮咖啡。當他們在社區展示這架單車時,街坊們的「回頭率」(回頭看單車的機率」相當高。這樣一來,與街坊們的話盒子便容易打開了。近年的香港由於大量新屋苑落成,門禁式社區日益成為主流。街坊鄰里之間鮮有交流。運用工藝技巧製作出新奇有趣的誠品引起話題,是不錯的破冰工具。

--------------------


創客介入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活學活用

近年香港的教育開始重視學童的科學、工程與數學知識,即STEM的培育。而創客的實作,也成為學生學習STEM知識的助力。軸物行者與中小學合作,到學校教導學生工藝製作。學生們透過製作工藝,從實作中明瞭科學、工程的規律和原理。我於四年前到過黃大仙一所小學,採訪他們在一年來推行自發項目的學習成果。其中一組學生就是想學做一名創客,而他們正是找上了軸物行者,教導他們用廢氣的大抽屜做了一只獨木舟。在我採訪當天,正是獨木舟的下水禮呢!

-------------------

結語

香港的工業已經隨著工廠北移而式微。創客文化在香港紮根成長,不可能把時光扭回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廠林立,勞工密集的時代。從另一角度來看,重回工廠林立,勞工密集的年代也已經不合時宜了。反之,透過活用創客的技能與當下社會連結,解決現實的問題,或透過社會設計的專業技能,製作出這個時代的人所需要的產品,才是創客文化能茁壯成長的要素。而我相信,能與當下社會連結的創客文化,也是社會改革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軸物行者製作的特色單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讀寫咖啡角

陶樂思

喝著咖啡悠閒閱讀。分享知識、觀點與心情。盼與讀者一起成長

0256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