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的嬉隱肆
小白的嬉隱肆

一直是這樣我的血脈裡沒有正經

自由自在的靈魂:向 Amelia Earhart 致敬

(编辑过)
比很多男性都更前衛更無畏的摩登

上一篇文中已聊了不少 Amelia Earhart,而她 1932 年 5 月 20 日成功獨自飛越大西洋後所出版的書《飛行的樂趣》(The Fun Of It),九十年後終於有台灣出版社翻譯上市。

本書原著有個副標題:「自己與女性飛行紀錄小札」,顧名思義除了自身成長經歷外,她還做了不少功課,撰寫許多百年前(以 1932 年當時為準)熱氣球時代以及二十世紀一、二〇年代眾女性飛行先驅和同儕的故事,可見她在忙碌飛行事業之餘,仍心心念念女性發展等女權議題。這些文章其實都是過去一年內寫就的,然而身為她丈夫暨經紀人的 George Putnam 先生行銷手腕高明,把握住隨此次壯舉而起的熱潮在一週內端書上市,果然造成話題。

我們先來看看這次飛行的路線。如下圖,她從紐芬蘭的格雷斯港(Harbour Grace)起飛,原本目的地是經由南安普頓(Southampton)轉往巴黎。歷經 13 小時航程後,因為天候與機件等因素,使她偏離航道而降落於北愛爾蘭的倫敦德里(Londonderry),之後又繼續飛往倫敦。

抵達倫敦後她受到熱烈歡迎,隨即寫下本次飛行經歷,那是啟程後的第五日。這段紀實文字隨即被火速納為《飛行的樂趣》最後一章,幾乎有著即時報導的新鮮度,而且還是當事人親筆,可謂極具看頭。不過老實講,她的文筆比較像流水帳,樸實平淡,長篇累牘,但也許是她外務繁冗而留給專心寫作的心力不夠多吧。

Putnam 也明白這點,於是他企劃了一項非常吸引人的噱頭,就是隨書附贈一小段 Earhart 在倫敦透過無線電廣播的實況錄音,這根本是有聲書先驅!不過想當然耳,我手上這本九十年後的中文版肯定是沒有這種贈品的啦。由此可見,他們夫妻二人真的很會一搭一唱、共營事業。


Amelia Earhart 1932 年的越洋壯舉被女性主義者當做是女性進步的偉大成就,後人更將她奉為人類不凡的冒險偶像、飛航先驅。樂高在 2021 年三月國際婦女月也推出一款致敬產品:

我花了一小時組完後的英姿:

皮夾克、馬褲、絲質襯衫、領巾,這是 Earhart 最典型的形象,小人偶都有精準表現出來。而她那架 1932 年越洋時所駕的飛機 Lockheed Vega 5B,對照真實照片,還原度也挺不錯。

上色照:

Earhart 的 Lockheed Vega 5B 真跡:

這架飛機實物目前保存於美國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官網的專屬網頁內還有多張照片,細節呈現相當清楚。


Amelia Earhart 生命消逝於 1937 年史無前例的繞赤道環球飛行的倒數第二段南太平洋航程中。她從新幾內亞的萊城(Lae)起飛要前往一個長僅 1.5 英哩(2.4 公里)的豪蘭島(Howland Island),補給後接夏威夷再回到奧克蘭。最後這段路線她過去曾經飛過,不是問題。但因為豪蘭島超小又偏僻,她在汪洋上方怎麼也定位不到,終於在將近 24 小時後(原本估計需飛 18 小時)失去聯絡,人機下落至今不明。據說她可能誤降於尼庫馬羅羅環礁(Nikumaroro),但仍屬缺乏證據的臆測。

歷史上 Earhart 失蹤五天後是盧溝橋事變的日子,那時太平洋戰雲密佈,豪蘭島附近海域屬英國,但西北方的馬紹爾群島則被日軍控制。所以有一說是 Earhart 誤闖禁地遭俘虜後被迫從事反美工作所以才人間蒸發,而且隨後美國發起範圍涵蓋 25 萬英哩海域的大型搜索行動,也有人相信找人是藉口,偵蒐日軍情報才是真正目的。無論如何,連發現鐵達尼號殘骸的 Robert Ballard 也對體積更小的飛機無能為力,Earhart 最後身影也許終將成為難解之謎...


《飛行的樂趣》封面上的那架雙引擎飛機是 Lockheed Electra 10E,Earhart 最後的座機,那流線型機身與前方一身勁裝的她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別看她老是扮成男性勁像,她也曾經設計過女性時裝唷,並以自己名字為服飾品牌。瞧瞧她身著以「活躍的現代女性」為精神所親手設計的運動裝,儀態是否不遜於專業模特兒?

葛楚・史坦把世上女人分成裝飾用的、家庭主婦和私通的情婦,那麼形象混合陽剛與柔美的 Earhart 算是哪一種呢?我想這答案應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特質與成就已超越葛楚・史坦的認知範圍了。她不是屬於花都、花街、沙龍的摩登飛來波女郎女子(flapper),即使她也很摩登,另外一種摩登,比很多男性都更前衛更無畏的摩登。

我年輕時也曾懷抱過飛行夢,而且是很神經地非要飛雙翼機——一戰時期款——不可的夢。也許這是我現在仍很欽佩 Amelia Earhart 的原因吧?「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當一個流浪者,在藍天之上」,沒有豪情不豪情,而是自由自在,的確正如她所說,這才是我所嚮往的。


最後請大家聽歌吧。第一首是搖滾公雞 Rod Stewart 1975 年的專輯《Atlantic Crossing》(跨越大西洋)中的〈Drift Away〉,專輯名、歌名,都好搭今天主題!

然後是另類搖滾名團 Death Cab for Cutie 2003 年的經典專輯《Transatlanticism》中的同名歌曲,這首歌以跨越大西洋借喻戀人之間難以跨越的距離與鴻溝,緩緩鋪陳輕盈詩意終至強烈吶喊渴望,情緒轉折濃烈叫我百聽不厭。連張懸也在現場表演時唱過這首歌,女神真我知音!

再來是組曲,由美國搖滾歌手 Tom Petty 為您帶來一段美國女孩學習飛行的故事... 沒有啦,其實兩首歌和 Amelia Earhart 都沒有什麼關係,但聽他唱:

There was a little more to life
Somewhere else
After all it was a great big world
With lots of places to run to

怎麼 Earhart 的身影就漸漸鮮明起來了呢?

當然,他的名曲〈Free Fallin'〉本來我不應該放的,太反主題了;但我相信叫 Earhart 與其放棄自由,她寧願成為落體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