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備份
大家備份

騰訊大家已在2020年2月被中國網信辦勒令關閉,故希望在這裡把部分文章救回來。歡迎各位留言交流。【2024年起此處不只備份騰訊大家文章,唯會註明。】如備份文章作者想撤下稿件,請留言通知。

邵建︰讀弟子規的人不會變成奴才

2015-03-24*說實話,我自己對孝悌部分也不以為然,自己更不會用它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這一部分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遺其形而得其神呢。至於僅僅因為它就把一本本來不壞的蒙學讀物視為精神霧霾,私以為期期不可。

精神霧霾〈弟子規〉?》是我給騰訊大家的稿子,發出來時編輯改為現在的題目《我們已不配稱禮儀之邦》,這是標題黨的題目啊。爾後楊早先生也發了篇文字《〈常回家看看〉和〈弟子規〉都是精神霧霾》,遂引起不少讀者跟帖。瀏覽了一下,看法大體兩邊倒。大家編輯語音留言我,大家作者群的微信討論也有不少,看法也是兩邊倒。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中關涉不僅是對《弟子規》而且是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由於我是從微博上看到有人把《弟子規》視為精神霧霾的,情感上很不舒服,便跟了這樣一帖:《弟子規》是精神霧霾?看這一對父母對《弟子規》的那些評價(「一股傳統專制社會的腐臭……」),不客氣地說,他們所受的教育也是被洗腦的。讀《弟子規》的人不會變成奴才,不能獨立思考才是奴才。

帖子發過了,意猶未盡,乾脆寫成文字。由於文中對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師、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王立華女士聲聲口口的封建糟粕、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發表了批評意見,種瓜得瓜,於是,我又在微博上看見了王女士對我的反批評:今天發現,一位南京教育同行堅定地認為《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是君子之始,是君子養成之基!他還在給教育局寫信的家長夫婦和我本人頭上亂扣「專制的大帽子」,譬如「傳統專制」、封建專制和主義專制,為炮製各種專制名詞煞費苦心!這正好證明:此君非常熱衷於專制,集各種專制之大成!是專制下的產物!

我是不是給王女士亂扣專制的大帽子,請看我的文章。我自己是不是非常熱衷於專制,請看我的文章。只是剛才把那天我的跟帖和文章又看一遍,感到自己當時是在情緒當中,語言及語氣不免生硬(還對她們用了不該用的「洗腦」一詞),為此,我願意就這個機會向那一對父母及王女士致歉。

就我個人而言,為包括《弟子規》在內的傳統文化動感情,實乃源於從五四到文革我們長期以來對傳統文化不分青紅皂白的否棄。換言之,五四以來我們生造根本不通的詞彙如封建專制等來污名傳統社會,且成為一種廣泛的知識無意識——比如我年年都能從學生的現代文學論文中看到封建專制、封建社會、封建思想之類的詞,非常刺眼,改都改不贏——這就是五四所謂新文化的影響。也許偏見地說,現代文學是傳播五四新文化的災區之一,一邊把傳統社會用封建專制鎖定,一邊又用自由民主為五四新文化定格。於是,用民主反專制,還成為一種所謂的啓蒙。可是,這裡的知識偏差該有多大。

源於以上,我個人對一馬當先反傳統的五四新文化實在沒多好感(何況它在反傳統之後又對蘇俄的價值引進),我要寫那篇文章也是出於這個意思:就今而言,精神霧霾是有的,甚至直接籠罩著我們,你懂的;但還真輪不到弟子規。文章發出時,編輯刪去了一節,我在這裡復原,希望編輯高抬貴手:不是傳統文化沒有問題,但對傳統的敵意恰恰來自五四新文化。大體反感《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的,其話語資源無不與五四新文化有關,因為它是反封建的始作俑者,儘管扛著自由民主的名頭。可是,這種文化及其文化思維貽害中國一百年,委實比它所反對的傳統文化更糟糕。

我們今天對《弟子規》的反感,在於我們認為按照這樣的訓導,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封建專制所需要的奴才。然而,《弟子規》談論的都是私人領域中的各種人倫,跟封建專制沒有一丁點關係,怎麼會有奴才這一說,真是匪夷所思。當年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作《範愛農》的文字,我很記得這樣一個場面。那是先到日本的魯迅去接後來留學的同鄉。那撥同鄉其中有帶一雙彎弓繡花鞋的,引得海關的日本檢查官放下檢查,好奇地拿著這來自中國的國粹看來看去。魯迅「很不滿,心裡想,這些鳥男人,怎麼帶這東西來呢」。後來,接了這撥同鄉上火車,「不料這一群讀書人又在客車上讓起坐位來了,甲要乙坐在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讓未終,火車已開,車身一搖,即刻跌倒了三四個」。

這場面讓人忍俊不禁。魯迅說「我那時也很不滿,暗地裡想:連火車上的坐位,他們也要分出尊卑來……」是啊,這就是受包括《弟子規》在內的傳統禮儀浸染的一撥「鳥男人」,那麼迂闊那麼腐,尊卑意識(其實是禮讓意識)真是滲到骨子裡了呀。五四及五四之後的魯迅是反傳統的,當時一家報紙請一些學者給年輕人推薦書目,胡適推過十本,傳統文化五本,西方文化五本。可是魯迅,我們大家都知道他的態度「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因為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觀」。因此,魯迅其實是看不起那些恪守傳統文化的人的。但,這些從小就在《弟子規》氛圍中浸泡出來的鄉黨,後來變成了封建專制的奴才了嗎?魯迅下文就有交代:「說起來也慚愧,這一群里,還有後來在安徽戰死的陳伯平烈士,被害的馬宗漢烈士;被囚在黑獄里,到革命後才見天日而身上永帶著匪刑的傷痕的也還有一兩人。」奴才乎,烈士乎?我現在是否可以說,讀《弟子規》的人不會變成奴才。如果變成奴才,也不會是《弟子規》的原因。傳統文化自五四之後,早已是「大雅久不作」;可是那些壓根就沒碰過《弟子規》的人,奴才的少嗎?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綱要(多麼好的淺近文言,幾乎通篇都是),它是要倒過來看的。我本人稱贊的也是它後面的內容,正如網上眾多跟帖的反感,是針對它的「首孝悌」。所謂漸入佳境,是我對這本小冊子的評價。各位不妨把它從後往前讀,看看感覺如何。說實話,我自己對孝悌部分也不以為然,自己更不會用它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這一部分我們為什麼不可以遺其形而得其神呢。至於僅僅因為它就把一本本來不壞的蒙學讀物視為精神霧霾,私以為期期不可。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