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thia雯霏
Cynthia雯霏

和宇宙共时,学习·思考·创作

探索之美 | 印象笔记

工具真的是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美,当能充分发挥时,魅力无穷。

接触印象笔记的时间不算短,期间也通过学习网络上印象笔记高手的使用方法,对自己的笔记构建系统有过调整和更新。

一个工具要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工具的了解和顺手使用程度。

为什么会想要使用印象笔记呢?

其实中间踩过不少坑,而且还被卡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其实就是不会用,只是当傻瓜存储用,因为存了不会有效调取,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存更好。

而在今年,当遇到这样一门课程后,我被老师的一句话打动了。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管理知识,而是创作作品。“

于是,产生了好奇,想要深入了解和探索一番。

经过学习,收获了一个思维上的突破点:发现通过一个小小的思路转换,就可以将原本看起来复杂的东西变得简洁易控,有种思维升级的感觉。

这也让我在使用印象笔记的方式方法上,发生了变化。

我想用尽可能简洁但清晰的表述,和大家分享这个建立的思路。甚至即使不用印象笔记,也能运用这个思路去建立起自己想要的系统。


01 从最开始的被卡住

最开始,其实就是把印象笔记当做一个存储的地方。

因为微信里面的资料可以直接右键到印象笔记,不过资料被存入了之后,很多其实都休眠了。会有用到的资料,不过很多像电子书之类的,很少会去再看。很多很久之前就存着的资料,也是在这次重新升级整理的过程中,再次看到的。在这样不断存储的过程中,就会想:难道我使用印象笔记就是为了存东西吗?

于是做出改变,通过主题来建立一个个文件夹,特别是学习的课程,按照课程的名字来建立,相同课程的资料就放到这个文件夹里。这时候很少会打「标签」,更多就是通过文件的命名来进行规整。

用这样的方式建立的后果就是:

- 文件夹会很多

- 文件之间没有关联

- 搜关键词搜索慢

......

像这样把文件全部扔到印象笔记里,并不能真正帮助我起到对资料有效管理的作用,甚至还产生了不安全感。因为不确定这个资料怎样第一时间被找到,也就是想用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就能找到并使用。

很多东西可能就是需要踩踩坑,才会印象深刻。


02 三大突破点

简单说来,就是以下三点突破:

a、索引完全新体验

b、笔记本思路更新

c、标签运用与拓展

下面逐一说明。


a、索引完全新体验

原来「索引」这么有帮助!

索引,就相当于是一张地图,一个入口,而所谓「人生一表」,就是基于这个概念,是一张关于人生方方面面的索引表。

老师教我们用九宫格的方式,在不同的格子里分别放入人生的不同方面,而在中心放上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核心一件事

也就是充分聚焦于当下,这一点结合了极简和聚焦思维。于是,在这次的学习中,学习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一表,就成了最重要最核心的那件事。

现在看到的上面这张表,就是我经过这次学习过后做出的自己的「人生一表」。也是模仿借鉴了老师和优秀学员的作业,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元素。

比如有把自然里的一些元素和具体的方面结合,于是就有最终的这些分类:

风之资料 | 空之时间 | 月之宇宙

水之关系 | 核心一件事 | 火之事业

树之品质 | 花之领域 | 种子财富 

当看着这张人生一表时,真的有一种从高空俯瞰的感觉,这就是「整体」的概念。

然后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分类进行了挖掘。这一步就是开始逐个深入的开始了,也就是当了解了整体之后,开始进入「局部」进行探索。就像鹰俯瞰全局,锁定目标后,迅速潜入进去。 


这里举一个「花之领域」的例子,相信一看图片就能明白。从外到内,一层一层深入,那个最初的入口就在这张总的索引表上。


01
02
03
b、笔记本思路更新

「索引」说完,第二个就是「笔记本」的重整。

印象笔记的笔记本,是可以集结起来变成「组」的。从小到大依次的顺序是:

笔记 → 笔记本 → 笔记本组

好,下面来看调整前后的笔记本系统。

原先的分类
现在的分类

不知道正在阅读的你,有没有看出什么不同?

原先的分类中,主要还是以课程的概念去建立,就是会把和这个课程相关的内容都放到这个笔记本中。

主要弊端:

- 笔记本的数量会随着课程的增加而增加

- 不利于笔记之间的关联

- 还是会将资料都堆在一起(重蹈覆辙)


改进后

而改进后的分类中,笔记本组分别有了更清晰的功能,并且很明显,就这几个笔记本组,而每个笔记本组里面是可以有任意的笔记本的。不过一般5个笔记本左右是基本够用的,尽量地要精简。


【0-收集】

- 相当于是一个总接入口。

- 只要设置好之后,所有的文件保存都会默认进入这个收集箱。

- 而且还可以和比如「得到」连接,相关的笔记内容也会收进来,都是同属于从外部进来的内容。

【1-创作】

这里,学习到了很多。

特别是开始学会建立「12见感思行」卡片,简单说来就是:

:读到的原文、摘录、提炼等

:感受、知识点等

:见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收获等

:下一步行动

举例:见感思行卡片原始模板

用这样的方式,会形成一张张卡片。于是,从粗加工的卡片到精加工的卡片,卡片之间的组合和关联度就会很高。

「11晨夕日记」

现在成了我每天必定会使用的地方,从每天早上写晨间日记、规划日程、记录随时的灵感,到一天中的零星想法或灵感,还有晚间的反思整理,都会用到这里面建立的晨夕日记表,非常好用!

「13文章」

会考虑放入看到的好文章。(还没有用很多)

「14作品」

因为每天会有一个文案卡片的创作,所以目前使用这个笔记本会比较多。而这个卡片的创作,都在一条笔记里进行,这条笔记里,我是模仿了里面有一个模板,分别的方式建立的笔记,每天的创作都会直接在这条笔记里进行。

举例:创作卡片摘录

像这样,属于一个主题内容的,只在一条笔记中去创作,就用不着多余的笔记。

放在同一条笔记创作的最大好处:

- 在创作的同时,自动进入分类。

- 每一天的内容依次往下,一目了然。

- 找起来方便,因为就一条,非常聚焦。

「15课程学习」

和之前按课程不同而分为不同笔记本的方式不同,这里面放入了所有在学的课程。

那这样不会乱吗?

所以就有了第三个突破点:「标签」。稍后说明。

而且,又会用到「索引表」。

一个课程,一个索引表。用索引表进入到课程的各个内容。

各个课程,一个索引表。用索引表进入到每个不同的课程。

最终进入到「人生一表」的一个大类之下。

【2-工作台】

相当于一段时间内,经常放在手边需要处理的。那就可以以主题文件夹的形式,放在工作台这个笔记本组里。等处理完之后,就可以转移,是一个流动的状态。

【3-共享】

目前是按照老师的方式模仿建立,方便共享协作。

【A-归档】

这里分为了不同的“银行”,主要就是存东西的,包含过去和现在的,也像是仓库。

【H-过去资料】

这里面有好多以前的内容,就是等着慢慢搬砖了~

不知道有么有看晕,调整后的笔记本系统主体就是:

0-收集

1-创作

A-归档

而还有两个正好一个是对内便捷,一个是对外便捷。

2-工作台:一段时间内聚焦的重点主题

3-共享:可以分享与他人协作的


c、标签运用与拓展

对于标签,在学习这个课的过程中,感受到标签的灵活性,还把标签比喻成了小精灵。

标签系统,其实就是一个预先设置好的分类系统。

此话怎讲?

可以说最难的点,就在于设立标签系统。也就是说标签之间,产生关联,生出了框架。

于是,当给一条笔记打上标签后,只要这个标签在一个系统中,点击该标签,就可以这个标签下的这条笔记,并且知道这条所在的标签系统。

也就是说,一旦给一条笔记打上设立好的标签,等于这条笔记就进入了这个设立好的框架中。当点击标签的时候,相应的内容就出来了。

所以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标签进行系统管理。

当时,老师直接给了模板,我就先模仿建立了一下。

现有的标签系统
「1阅读」下的细分标签


03 举个例子:如何快速生成目录或思维导图?

给上面说的标签,具体举个例子,也许就能比较好懂,感觉一下标签的灵活。

01 点击标签「1-4电子书」,会出现所有电子书
02 全部选中电子书
03 在右边下方找到【建立目录】或【建立思维导图】,分别点击
04 点击【建立目录】,立刻就会出现电子书的目录,然后打上「0 索引/灵感」的标签
05-1 点击【建立思维导图】,然后打上「1-7思维导图」的标签
05-2 而且还可以选择大纲outline的模式

其实,我也是从这里,好像顿悟了标签的功能... 所以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感知一下。通过标签进入同类内容后,一键直达建立目录或思维导图或大纲。


至此,我觉得工具真的是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美,当能充分发挥时,魅力无穷。

送上一首创作的《标签精灵》,记录了当时学习时体会到的标签和笔记本的不同“性格”。

发现当能真正静下心来去体会、使用并实践,工具本身也会回馈给你更多。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搜索 “欢喜笔记”

☞ 探索印象笔记更多


也可以结合目前自己喜欢的方式

优化自己的知识管理和创作系统

探索万物的美


感谢你看到这里

探索之美

期待下一次的分享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