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
Cross

如果妳/你恰好喜歡他們,我們或許能聊聊。 朵卡萩/馬奎斯/駱以軍/胡淑雯/莫言/胡遷/卡夫卡/海倫‧菲利浦斯/金愛爛/卡佛/陳春成/卡爾維諾/伊格言/辛波絲卡/德里羅/麥克伊旺/米蘭昆德拉/安妮艾諾/霍桑/波赫士

無聊玩了三個禮拜ChatGPT遇到的問題

(编辑过)
我問一些小說裡的段落如何理解,它開始講述一些小說裡根本不存在的段落,我已經嚴重懷疑這不是ChatGPT,而是真實創作者,像躲在ATM裡的男人,而我們都活在他的小說裡。

好消息是,兩個禮拜前問的一些班雅明的問題,本來無法作答的,現在都能說出些什麼。

壞消息是,都是模擬兩可,不然就是一堆錯誤。

很好奇它是怎麼吃資料的,我嘗試問了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它的回答是:

台灣有許多非常擅長描繪流行文化的純文學作家,以下列出一些:
西西:她的作品以描寫現代的都市生活、音樂、時尚、流行文化等為主,例如《小時代》系列、《左耳》等。
柏楊:他的小說作品中常常描寫大眾文化、電影、流行音樂等元素,例如《美麗新世界》、《1984年》、《世界文學名著名譯選》等。
柴銘祥:他的小說作品以描寫都市生活、時尚、音樂、流行文化等為主,例如《數位時代》、《銀河塵》等。
羅家倫:他的作品中常常描寫現代流行文化、科技、虛擬世界等元素,例如《鏡花緣》、《博物館裡的夜晚》等。
林奕含:她的小說作品中常常融入音樂、時尚、流行文化等元素,例如《聲色犬馬》、《她們的故事》等。
這些作家都非常擅長將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到小說故事中,並透過不同的角度與手法進行描繪,值得一讀。

完全對不起來!我問文學問題,這傢伙卻已經開始了文學創作,如此後現代的虛構態度,佩服佩服。

我問一些小說裡的段落如何理解,它開始講述一些小說裡根本不存在的段落,我已經嚴重懷疑這不是ChatGPT,而是真實創作者,像躲在ATM裡的男人,而我們都活在他的小說裡。

以目前問答的架構來講,最大的問題或許是無法驗證,所有回答都沒有脈絡,也無來源,無從比較。他如果亂講幹話,使用者也察覺不到,除非你原本就懂。好玩的就來了,如果你原本就懂,還需要他嗎?

如果ChatGPT成了趨勢,這種狀況就會變成一種認知常態,得來的是更片段,更去脈絡化的「偽知識」,一種無法反思的「知識」,後設思考將變得更不可能。或許他的準確率會愈來愈高(很多知識甚至沒有正確這個概念),也愈來愈有模有樣,但這種便利養成的認知模式,就像一個假裝什麼都懂的巷口大叔,無從納入嚴肅討論的範疇。當然,從google世代開始,這就是個問題,連結有效性決定的排序,使知識生產趨向雷同,風格喪失,流量為王。但ChatGPT或許會使狀況往更糟的方向發展,人會變得更加不理解自己說出口的話,比今天更甚。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話是如何建構的。ChatGPT,或許也就成了一種新的智能科技,人們只看到更快速的資訊獲取,無法意識到這些資訊輕得如同氣球,無法承載任何思想。

完蛋,我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個反科技、反進步的臭大叔,雖然我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傾向。對科技的懷疑很早年就種在腦袋裡。對於科技如何影響人的思維模式(而非僅僅強化,也伴隨著疏離與典範轉移),非常推薦閱讀《網路讓我們變笨》這本書,或讀我之前寫的摘錄分析,雖然很長,但已經比原書短很多了。不讀其實也沒差,我也不信誰讀了就真的改變世界,不過至少可以在有生之年,不淪落為一個笨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