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何
可如何

因社會理論而獲得救贖的人; 希冀藉理論與實踐過完餘下人生。

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理性、倫理、需求、方法

人在自我成長需要核心素養學習,你要認識歷史、基於理性思維、生命倫理、社會需求之辯證法作為認識出發點。自我學習成長的同時,也要積極面對、改變社會;方能展現人類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你應該要相信參與社會變革能夠改善世界,並有著持續進行的良善意志力。要怎麼改善社會?你首先要懂得觀察、了解與分析這個社會,試著在學習過程中建構面對社會與自我革新的辯證理論,然後才進行實踐,想辦法改善社會。

一、人文

只要有人的地方,其與人關聯的一切事物,應可稱為「人文」。人經由語言與文字,將一切與人有關的人事物做出了稱呼與關聯。人們應該尊重人作為人存在的意義,並彰顯其生命價值,讓自己與他人活得更好。可惜的是,人們常糟蹋自己、也傷害別人,人類世界並未美好的彰顯人生而為人的良善價值。佛洛姆撰寫的【人類破壞性的頗析】,正是在討論這件事,以及思考人身而為人,能如何活得更好。

作為人,要讓人的生命價值彰顯、有意義,作者認為需要認同人文主義,即{人的首先認同對象是所有生命和人類}(P69)。這是根本前提,因為生命的誕生是最美好的事。{人的誕生是一個歷程}(P308),你認識你自己嗎?或許你活到二十歲,你還未能認識你自己,那麼對於你自己而言,你真的「誕生」了嗎?人作為人,是一個不斷發覺自己、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人是如此獨特的生物。

二、什麼是人

作者對於「人」的研究與認識

  1. {為已演化出最低限度本能決定性,和最高限度大腦發展的靈長類}(P310);
  2. {…讓人的思想獲得了全新性質的那方面,即自覺(self-awareness)。人是唯一不僅認識對象而且還知道自己認識對象的動物。人是唯一不僅有工具性智力而且還有理性的動物。…由於生而具有自覺和理性,人意識到自己與自然界、他人是分開的,意識到自己的無能和無知,意識到自己終究會死。自覺、理性和想像力擾亂了動物性生命的特有「和諧」}(P312)。
  3. 而人也是{…動物中唯一視自己的生命為難題的,認為這難題是必須解決,無可逃避的。…人的生命矛盾導致了持續不斷的不平衡狀態,這種不平衡狀態讓他不同於動物,…每一種新的不平衡狀態都迫使人尋求新的平衡。人常常被認為具有追求進步的天生驅力,但事實上,他只是在設法尋求新的與更好的(可能的話)平衡狀態罷了}(P312-313)。
  4. 人的不平衡狀態,使人成為{一個沒有最終答案的開放式過程(open-ended process)}(P350)。

人沒有像其他動物一般過於依賴本能,但人的自覺、理性、想像力則獨一無二,這讓人類格外重視自己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死亡的難題,想要在人自己經營的世界裡追求理想的平衡狀態。其實,佛洛姆在書裡提及人必須面對所謂的不平衡狀態、以及面對沒有最終答案的開放式過程,讀起來很有感觸,也使我將不平衡狀態與辯證法之間產生聯繫與推想我覺得人追求平衡狀態的過程,這樣的開放式過程,是反覆辯證的過程,這是人類生活與求知的方法論基礎,是人類的方法論根源。基於尊重人類生命價值與意義的人文精神,人類所展開的求知與生活的動力方法論,辯證法是人類歷史中的核心。

三、解決矛盾、發展性格、基於理性、倫理原則

人們試圖弭平不平衡狀態,表示在追求新的平衡狀態過程中,會遇見種種矛盾,作者分析:

  1. {自覺與預見能力為人帶來了自由和責任這兩份可怕的禮物}(P318);{人由於察覺到自己的分離性,因而需要和他人締結新的紐帶—他的神志健全與否依賴這種關係}(P322)。人必須獨立、又必須與他者產生關係,這是人根本的社會性特徵,因此必須面對矛盾。{這些基本矛盾是由於本能的喪失和自覺的獲得而產生,是一種生物學上的分裂現象。人的生命衝突產生了所有人共有的某些心理需要他不得不克服孤獨、無能和失落的恐懼而且不得不發現使自己和世界聯繫起來的新形式,好讓自己感覺自在。}(P314)
  2. 這些心理需要,即是人類生命的需要,因為它是源於人的生命狀況,那麼人需要培養出非本能的性格。{性格是由一切非本能的欲求所組成的、相對持久的體系,人經由它讓自己與人的世界和自然界發生關聯。…是人的第二天性}(P314),性格差異是由於遺傳、社會條件差異所導致。
  3. {如果學習意味著穿透現象的表面到達它們的根源(即到達原因),意味著穿透人的意識型態到達赤裸裸的事實,由此逼近真理,那麼,這確實是一個積極主動和令人歡欣鼓舞的過程,是人性成長的必要條件}(P333)。{人越是發展,適應性就越少是得自基因的改變,而在過去四萬年來,基因的變化幾乎是零。然而,生活環境的不同使每個人類群體在行為上必須適應各自的環境;不僅是透過學習去適應,還是透過發展「社會性格」去適應}(P347)。
  4. 關鍵是發展理性,充分地成為人。{對人的生命分裂問題的另一種解決方式,是完全符合現代社會的特性。這方法就是:認同自己的社會角色;幾乎不去感覺,讓自己淪為「物」而喪失自身}(P325),然而,君子不器。人要彰顯作為人的價值與意義,不能讓自己淪為手段工具上的象徵符碼,因此需要發展理性。對於人類來說,什麼是理性?為什麼要發展理性?{任何思想、情感或行為,凡是能夠促進整體的充分運作與成長的,就稱作理性的;凡是會削弱或破壞整體的,就稱作非理性的}(P361)。{人試圖弄懂生命的意義,想要在他所處的環境下達到他所能達到的最大強度和力量}(P41)。{它們構成了一種弔詭:它們顯示,在追求生命的意義時,生命有可能對自己不利}(P42)。理性的生活,意謂著人類是做出對自我有利於生命價值的發展
  5. 作者於是區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利生症候群(life-furthering syndrome):是一種創造性傾向的生活方式,包含愛、團結、正義、理性等元素。一種是害生症候群(life-thwarting syndrome):不利於彰顯生命價值的生活方式,包含施虐—受虐癖、破壞性、貪婪、自戀、亂倫等元素(P349)。
  6. 基於理性的發展,逐漸的我們會認識到人作為人的一些根本生活倫理與原則。作者指出{愛生性倫理(biophilic ethics)有自己一套善惡原則:一切有助於生命的是善,一切有助於死亡的是惡。善是尊重生命,尊重一切促進生命增長與發展的事物惡是一切窒息生命、侷限生命和破壞生命的事物}(P498)。根據遠古人類的研究,作者認為{哺乳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儘管有很強的防衛性攻擊性,卻不是殺戮者和施虐者}(P35)。古生物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提供了例證,人類破壞性的程度,和心理因素有關、也和社會結構有關,通常破壞性的程度也隨著文明的發展而增長。也就是說,殺戮、虐待並非人類的本能,因於人類的社會性,外在社會結構的影響其實扮演很重要的一環,既然理性生活很重要,就必須讓人類社會重視一些根本的生活價值倫理

這一段應該是本書很重要的論述核心。人類社會基於人類的特殊性,即社會性,必須面對因著人類關係而產生的矛盾,人們就會想辦法去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的性格,這自然需要透過後天的學習,而後天的學習需要的是基於尊重生命成長的理性思維,而理性思維的養成,就必須要讓人懂得傳承關於尊重生命成長與價值的倫理原則我認為所謂的人文精神紮根,即在於此,如果與辯證法串連一起來看,那麼以理性思維邏輯、尊重生命成長倫理、面對人類的社會性發展需求,可作為辯證法方法論發展的三要素

人類破壞性的剖析

四、歷史的長時段,歷史學習所開展的人類素養認識

作者在書中,透過對於人類歷史的論述,讓我們相信上述作者所欲闡述的意義。

  1. {五、六千年以來,人類社會都是由少數的統治階級在剝削大多數人,進一步分析這個歷史現象,我們就會了解,「支配—臣服」心理不是社會階級的起因,而是為了適應社會階級才產生。以特權階級的統治為基礎而建立的社會階級,為了名正言順,當然要找一個方便的藉口,讓大家相信這種社會結構是出自人類天生的需要,因此是自然不過的,是無可避免的。但原始人的平等社會卻說明事實根本不是這樣}(P208)。
  2. {好戰並不是人的本性,而是文明發展的產物。…社會分工越細越好戰,有壓迫階級存在的社會最好戰。…。群體與外在環境越是平衡,社會就越不好戰,而若是平衡常常遭受擾亂,則好戰性會增加}(P218)。{人大約是在五十萬年前出現,而從那時起到西元前九千年為止,人類有一個方向沒有改變:靠採集或狩獵維生…他完全仰賴自然}(P222),直到西元前九千年至七千年前,農業的出現。{農業的發展是一切科學思想的基礎,也是技術發展的基礎}(P223)。之後逐漸地城市興起,工業與商業貿易發展,{技術和勞動分工必須到達相當的水準。…產生的餘糧也越多,人類發現:人可以把人用來當經濟工具,可以剝削人,可以奴役人。…更大的分工,把餘糧當成資本來運用,以及對生產方式集中化的需求,這種經濟的第一個結果是產生不同的社會階級。}(P236)。同時戰爭也擴大,{經濟制度需要各地區聯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最好的效果}(P236),{戰爭的產生則激發並擴張了人類的破壞性與殘忍}(P236)。
  3. {嶄新的城市社會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這個社會以父權統治原則為基礎,而父權統治原則寓含著控制原則:控制自然、控制奴隸,控制女兒與兒童。…史前的權威是「理性的權威」,以能力為基礎;父權制度下的權威則以武力與權力為基礎,它是剝削性的,由恐懼、「敬畏」與屈服等心理機制做媒介。它是「非理性的權威」}(P237)。這會產生施虐癖的人類。{施虐癖的本質是渴望對人、對物擁有無限控制、如神一般的控制…,除了施虐癖之外,新的城市文明看來也讓人發展出毀滅生命的激情和被一切死的東西所吸引(戀屍癖)…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破壞性和施虐癖的悲慘紀錄。}(P240)。
  4. {施虐癖的核心是想要絕對和無限制地控制另一個生命激情…}(P396)。戀屍癖{…是對一切死的、腐爛的、生病的東西的一種強烈迷戀,是一種想把活的東西變成死的東西的激情…}(P454)。希特勒殺害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俄國人和波蘭人,最終又下令毀滅所有德國人。這些都不是戰略所必須,而是一種深度的戀屍激情所導致。(P545){真正的問題不在希特勒讀過多少書,而在他有沒有具備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基本素質,即在吸收知識時能不能客觀和理性。}(P571)
  5. 反過來說,{愛自由是人類的生物性反應,…人類歷史是一部為自由而戰的歷史}(P279)。{真正的革命攻擊性(revolutionary aggression)就像所有為保衛生命、自由與尊嚴而生的攻擊性那樣,在生物學上是合理的,而且也是人類正常運作的一部分}(P280)。{事實上,人對自由、尊嚴、團結與真理的欲求,是促成歷史變遷的最強大動機之一}(P354)。
  6. 比方馬克思主義,{儘管史達林主義或改革主義版本的庸俗馬克思主義盡一切努力去掩蓋這一點。馬克思認為,「普遍的人性」和「被歷史階段所改造的人性」不同。在他看來,某些社會條件(例如資本主義)會產生「殘缺」的人,而他構思的社會主義則有助於人的充分自我實現}(P357)。{對馬克思來說,資本與勞力不僅僅是兩個經濟學範疇。他認為資本是過去的展現,是勞力被轉化和積累成事物的展現;勞力是生命的展現,是人類能量在用於轉化自然過程中的展現。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作選擇,等於是選擇誰來統治和誰被統治,以及選擇死的統治活的、還是讓活的統治死的}(P465)。{人在歷史過程中創造自己}(P363)
  7. {許多例子都顯示出,人類攻擊性的原因不是人口的密集,而是缺乏社會結構和真誠的共同關係}(P164)。{人口過剩的意思是說,一個社會的人口數量超過了它的經濟供應力,讓它不能為人民提供足夠的食物、住宅和休閒娛樂。人口過剩無疑會產生不良後果,因此,把人口數量減低至符合經濟基礎是必須的}(P166)。

我想,如果說一個人的發展,需要一種根本的教育素質(現在我們或許可以稱為素養,即包含知識、能力、態度的綜合),就是要透過人類的歷史長河進行學習,而這種認識與學習,是基於理性思維邏輯、尊重生命成長倫理、面對人類的社會性發展需求等三元素為基礎的辯證法方法論認識作為出發點,去進行認識與學習,是較為適當的於是我們認識到,人類發展社會階級而產生的被剝削、被控制,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扭曲心理,甚至讓人相信既有的、非經驗性證明的意識形態灌輸,而讓自己失去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五、人類破壞性的辯證:彰顯理性意志、信念與獨立批判思考能力

有了歷史的認識,作者進一步往核心辯證的內容走,帶我們認識人類的破壞性。

  1. 本能,是指滿足生理需要;性格,是滿足生命需要。{一個人的主導性激情是愛還是破壞性,主要取決於社會環境}(P36)。關鍵是自我的心靈、人的心靈內在結構,{破壞性和殘忍不是本能趨力,而是根植於人的整個生命激情(Passions rooted in the total existence of man)。它們是企圖使生活有意義的方法之一}(P125)。
  2. {攻擊性並不只是一個特徵,而是一個症候群的一部分:我們發現,攻擊性總是和體系中的其他特徵一起存在,諸如嚴格的高低等級、支配、階級劃分等。換句話說,攻擊性是社會性格(social character)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孤立的特徵}(P242)。
  3. {社會制度制約著人們,讓他們把頭銜、制服、和諸如此類的東西看做是領袖能力的證據。只要這些象徵性的東西還存在,還受整個社會制度的支持,一般百姓甚至不敢問國王究竟有沒有穿衣服}(P178)。{以第一次大戰為例,導致戰爭的原因是各國領袖的經濟利益、野心和虛榮心,以及雙方的嚴重誤判。但戰爭一旦爆發…它就變成了一種「宗教」現象。國家、民族和民族的榮譽變成了偶像,參戰雙方都自願把他們的孩子獻祭給這些偶像。英國與德國的上層階級是這次戰爭的肇事者,開戰不久,這個階級的年輕人便犧牲了很多}(P257)。{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百姓相信,國家正在受敵人的威脅,以此激起他們的生物性攻擊反應。…用洗腦的方式來激起防衛性攻擊性,是只有人類才有的事。…必須以語言為媒介…必須有社會的結構做為基礎。…統治者有多大能力用精心的意識形態體系去減低一般人的批判和獨立思考能力}(P277)。
  4. {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強的黨派偏見。一旦碰到與意識形態和社會利益有關的問題時,客觀總是讓位給偏見。現代社會為了政治與經濟目的,幾乎是隨時準備好無止境地殘害人類性命,而它為自己辯護的最好藉口就是:破壞性與殘忍不是由社會體系產生,而是人類的天性使然}(P200)。{正是由於人缺乏本能配備,他才會把陌生人當作異類看待。換句話說,正是人的人性讓他那麼沒有人性}(P186)。
  5. {在我們的文化中和歷史上的類似時期中,大部分人都是貪求的:貪求更多的飲食、性愛、財物、權力和聲譽。人與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貪得無厭,因此永遠不會滿足。貪婪是人類最強的一種非本能性激情,也明顯是生理失能的症候、反映出內在的空虛與缺乏重心。這是一種病態現象,表現出人格的發展沒有完成,被佛教、猶太教與基督教共同視為基本罪惡之一。…貪婪是一種激情,我們的文化用種種辦法鼓勵大眾消費,大大增強了人的貪婪。}(P292)。{只有到了資本主義完全發達起來,貪婪才變成越來越多公民的主要動機。然而,大概由於宗教傳統仍然殘存著,大家都不敢承認自己貪婪。解決這個兩難的方法是把貪婪說成自利。其邏輯是:自利是人性裡本有的欲求,而自利等於貪婪,因此貪婪根植於人性,不是一種受性格左右的激情}(P293),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化過程{新行為主義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心態;把自私與自利奉為最高原則,把它們視為凌駕一切其他激情}(P82)。個體經濟學提倡的理性人理論,也是如此。資本主義社會體系的意識形態產物。
  6. {說人類少不了領袖的領導是一種迷思;沒有階級組織而運作良好的社會所在多有。當然,要讓這一改變發生,必須出現徹底的政治與社會改變,由此帶來所有人類關係的改變…屆時,人將可望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P301)。透過社會組織的徹底改變,{…消除現在大部分人生活中的貧困、單調、無聊與無能。…改變為生命取向;從擁有(having)與囤積,改變為生活(being)與共享}(P302)
  7. 我們追求的應該是一種「理性意志」,{為了達到一個理性上追求的目標所作的充分努力。這需要現實感、律己、耐性和克服自我放縱。…但當事人自己不是這個意志的主人,…是被這個意志驅策,被其強迫,是它的奴隸,…就是非理性的意志}(P583)。意志也與信念有關。實現的意志,必須基於一種信念,理性的信念,基於人與人的關聯性,而有信念,{是一種知識與參與的混和體},而非疏離的樂觀與悲觀,其彰顯人的基本態度。

閱讀本書,我認為如果一個人在自我成長中需要一種根本的核心素養學習,就是認識人類歷史、但應基於理性思維邏輯、尊重生命成長倫理、面對人類的社會性發展需求等三元素為基礎的辯證法方法論認識作為出發點,去進行認識與學習。也透過認識人類歷史,我們知道人類始終苦苦掙扎於因著社會階級、階級控制,而產生的被剝削、心理扭曲,以及上位者的意識形態灌輸,比方認為人自有史以來,始終是自私自利的,企圖讓我們失去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與態度;但人始終仍在為自由而奮戰。要讓自我心靈成長的同時,我們同時要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衝突矛盾,並善盡公民責任,想辦法改變這個社會。畢竟,自我的成長、與社會的發展、集體人類的自由,完全牽扯在一塊,你根本逃不開。因此你需要理性的信念,相信參與社會變革能夠改善世界,這是一種理性意志的展現,這點極為重要,這是一種良善力量的展現。若回過頭來思考辯證法的使用,如果我們要妥善使用辯證法,就表示我們不僅要學習歷史,還要親身去體驗、觀察社會,並想辦法改善社會,這是重要的,也是讓自我成長的一環。

閱讀本書,有關聯到辯證法嗎?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思考聯繫?作者在文本內容或是註釋裡頭,是有給出脈絡的。

  1. 首先作者一直提出佛洛伊德的開創性,…{他不只告訴我們人心裡有種種自己沒有察覺的力量在作用,還指出這些無意識的力量整合成一個體系,從而讓「性格」一詞有了新的、動力學的意義}(P133)。{佛洛伊德的劃時代重要性在於他找到鑰匙,去理解構成人的性格體系的力量體系,和去理解這力量體系中的種種矛盾。對潛意識的發現是激進的發現,因為它們深入人類行為的根源}(P138)。對於人類的自我的成長以及其相應的社會發展,我們應該挖掘、觀察出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2. {大多數較為古老的心理學—例如佛教、古希臘、中世紀心理學和直至斯賓諾莎的近代心理學作品—┬都以人的激情作為主要研究題材,方法上結合細心的觀察(但沒有實驗)和批判的思考}(P39)。對於自我與社會的觀察,人類長時段以來,一直有著內外部觀察思考的發展脈絡。
  3. {行為主義者認為自己的方法是「科學的」,因為他們只研究看得見的行為。但他們沒有想到,如果把「行為」與行為者分開,我們就無法充分描述它}(P86)。因此,實驗,即假設某些條件不變的前提底下,去理解人類的行為的實驗方式,是不可能的。{人工製造的環境往往把實驗扭曲,讓其無法和「真實生活」相比}(P113)。{在實驗室外頭觀察和分析人類行為是困難的事,但這確是了解人類的必要條件}(P89)。需要詳細而直接的觀察、需要複雜的理論思維藉由不同的眼界去觀察人類
  4. 精神分析學家教我們的方法:{可是到了分析人和社會文化時,當一個理論以假定某種驅力的存在為前提時,人們對這個假定往往深信不疑,不肯再費事去查看它是否存在。…因為他只管去發現理論中假定存在的東西,其他一概不顧。衡量人類學上的證據時,我們必須避免這個錯誤並且記住精神分析的辯證原則(即意識上沒有察覺到的傾向仍然可能存在)}(P249)。

辯證法是人文認識的根源。

我閱讀本書後的感想,也是基於方法論把重視的元素抓取出來。

人在認識自我、學習成長,需要核心素養學習,你要認識長時段歷史、基於理性思維、生命倫理、社會需求之三元素的辯證法方法論作為認識出發點去學習。自我學習成長的同時,也要積極面對社會議題,善盡公民責任,改變社會;因為社會影響著你,你也影響每一個他者,方能展現人類集體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你應該要相信參與社會變革能夠改善世界,並有著持續進行的良善意志力。

要怎麼改善社會?你不應該當一個控制者、不應該是一個剝削者,你首先要懂得觀察這個社會、了解與分析這個社會,試著在學習過程中建構面對社會與自我革新的辯證理論,然後才進行實踐,想辦法改善社會。

謝謝你,佛洛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