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閱讀完一本書藉, 這有可能嗎?

Clooney
·
(修改过)
·
IPFS
·
第103天讀後感, 我在想 讀者應該不會相信自己可以每天都閱讀完成一本書的這個能力吧?但<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這本書就教懂我們, 我們是可以擁有這個能力的, 之前我文章都有交代過這本書的內容, 透露過作者利用三次的閱讀法,用100分鐘裡完成閱讀, 但這次是第二次詳情閱讀, 令我有不同的感受, 甚至覺得每天閱讀完一本書,其實也不難, 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包括現在在觀看的讀者。

2022年2月24日
背景
作者John Kim是一位韓裔留學日本的教授, 由小時候作者失去了父親, 只有一堆父親留下來的遺物, 這些遺物陪伴了作者的整個人生, 而它就是父親閱讀的書藉, 包含父親所寫下的筆跡,重點等等。因此由小到大, 作者都很喜歡閱讀,並以看懂父親所閱讀的書籍為目標, (你要知道小學生或中學生, 甚至大學生對於哲學,古典文學等書藉都不能夠完全看懂。)

從作者的背景我們能夠知道, 他是一位閱歷豐富, 博學多才, 並在教育界等有資深經驗的人, 自然他推祟或他相信的方法必然有他的理由。

首先, 作者在用的方法很簡單, 就是看書本之前, 先把鬧鐘調教好, 10分鐘, 50分鐘, 以及40分鐘, 三個閱讀的時間點, 我們隨時都可以跳躍式去閱讀, 例如, 在早上乘車, 看10分鐘書本, 吃飯看50分鐘, 放工的時間再看40分鐘書藉, 就能夠看完一本書, 這是不是很簡單! 每個人都做到吧?

當然不是, 因為我們會覺得有些書中道理, 文字 我們會不懂, 我們需要時間去思考, 我們需要時間去消化。更離譜的是, 10分鐘, 50分鐘以及40分鐘, 是分別利用3次的不同方法去閱讀刻書藉,
第1次「掃描式閱讀」:10分鐘去蕪存菁,過濾80%內容,掌握重要的20%。
第2次「正式閱讀」:50分鐘綜觀架構(望遠鏡)和細讀內容(顯微鏡)。
第3次「深入閱讀」:40分鐘深入體會,跟作者一起思考,寫下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

這分明是太理想化吧? 但作者有以下解說:每一本書其實重點只有幾個, 如果太多重點反而會使論點不夠清晰,會令到讀者容易混淆,而當我們有著「目的」,「目標」去看這本書藉的時候, 自然就能夠更容易利用10分鐘的時間提取出書本的重要內容(我們想知道的內容), 作者特別提到, 多數作家也會在最後的後記及總結去留有好印象給讀者, 以及將全部內容再簡單整合一次, 我們可以多留意這點, 再從書本中找出重點內容會更加容易。他更利用大衛像的藝術家米高安哲羅所說的一句話作解釋:「其實這型體(大衛像)本來就存在於大理石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

大衛像

(世界上沒有色情的東西,只有色情的眼光,而且這是一件世界知名藝術品,希望這不會被Ban吧...)

目的
另外,作者更用自己的經驗告訴給我們,在他任教的慶應義塾大學的時候,他給學生一星期時間要做出簡報並提交給學校,而另一組同學卻可以有三個月的時間去做簡報並提交,反而一星期的這班同學成績會更好,原因在於時間跟本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能否會有迫切性的感覺,使強迫自己提升更高的專注力,觀察力。就像平時我們閱讀書藉一樣,如果你能夠把3個月才看完的書藉把他縮短為1星期就必須閱讀完,自然就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當你嘗試多了,更加會使自己閱讀能力上升,言而並非速讀,因為作者也表示自己也不是速讀專家,也不輕易做到速讀。

反證
可能你還是覺得「我三個月看的書藉必定會比只閱讀一星期的記得更深刻吧。」,你說的也可能是對的,正如<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提到如果你一個月看10本書但記不下來, 相比只看3本書卻能記下來當然是後者比較好。但是作者John Kim表示,如果你能把剩下來的2個月3星期,都去看相同種類的書藉呢?自然能夠在看多「11本書藉的內容」,因為知識是相通的,當你在這本書看到的論點,論證,可能在別的書本中也會出現相同的觀點及內容。
比如說:<腦力全開>,<隨機騙局>,<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這幾本書都提及我們盡可能不要去看手機,看新聞,因為這些都是吸走你的注意力,浪費你的時間。
新聞資訊每天也會更新,這就是資訊而不是知識,也不是智慧。正如你還記得一個月前所看過的新聞是什麼嗎?即使是頭版也可能已經忘記了吧?而且<隨機騙局>跟其他書藉更加是不同類型的書藉但也有相同的觀點,自然我們不用害怕,所擁有的100分鐘不夠用去看完一本書藉吧?

因此,我們不妨試試每天利用不同的時間點去操作第1,2,3次閱讀法,幫助自己更有效率地學習,我們要知道每一本書也是書中作者寫給「自己」的信,有的可能是畢生的研究(快思慢想,心態致勝等),畢生的學識,而我們只需要提供「廉價」的價錢,就能買下這些作品是非常奢侈的。
正所謂,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性格,甚至我們的「自創品」,都是從別人,從前人所承傳下來的,我們應該感恩不同的人和事,才成就現在的「我」,不只是你父母,老師,朋輩,更可能是你的仇人或酸民。
閱讀就是最簡單及快捷的方法使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去看這個世界。

最後, 我們要記得叔本華對讀書的想法:「讀書是銀箔,思考才是純金,我們要主動思考否則再多的學問也沒有用。」當我們閱讀的時候,必須也要有「共同著作」的觀點存在,自然能夠把書中的重點更牢牢記下來。

希望作者的方法能夠幫助到大家成為一個愛閱讀的人,因為每天看完一本書,畢竟會相比用數月才看完一本書更有動力去閱讀下一本書藉。

Credit: <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looney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認知負荷 影響學習

類比影響人的一生

貓癬愈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