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ChakmanDesign
CK|ChakmanDesign

香港人。從事 UI (User Interface) 及 UX (User Experience) 設計多年。網誌主要記錄個人工作上的所思所想,內容枯燥乏味,且不定期更新,敬請留意。 About Me https://bento.me/chakmandesign

挖礦 BB 班

要理解密碼貨幣經常提及的「挖礦」,以至不同的挖礦機制原理,例如 PoW 又或者 PoS 就必須從比特幣如何記帳講起。

前言

比特幣的挖礦(記帳)機制

185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大量黃金,為了爭奪黃金,工人們紛紛湧到當地成為淘金者,希望能夠一夜致富。挖礦淘金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勞力,和比特幣區塊鏈的記帳過程相當類似。

在比特幣區塊鏈的世界中,全部交易都會記錄在區塊 (Block) 上 ,這些區塊環環相扣,成為區塊鏈 (Blockchain)。所謂區塊鏈,其實就是比特幣的帳簿,它們共同存在於所有記帳員架設的伺服器中。由於任何人只要投資設備都可以成為記帳員,為防止記帳機制被濫用,記帳員們要記帳就必須先破解一條複雜數學題。

要破解這條數學題並不容易,即使由專業計算機代勞,也只能透過不斷嘗試去找出正確答案,過程中無可避免消耗大量時間和電力,和傳統挖礦所付出的時間和勞力成本類同。每當有記帳員成功解題,同時又得到其他記帳員確認答案,大家都有共識時,就會得到在新增區塊上記帳的權利(所以「挖礦機制」有時又叫「共識機制」)。最後只要記帳員將區塊上鏈,「挖礦」就大功告成,只是不同於以往,記帳員得到的不是黃金而是比特幣。

在理解整個記帳過程後,就不難明白當年中本聰發表比特幣時何以會用「挖礦」比喻「記帳過程」,始終「挖礦」對大部入人而言都更平易近人,具體一些。


挖礦機制 2.0

Proof of Work (PoW)

比特幣使用的挖礦機制又名「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簡稱 PoW)。PoW 是一種防止資源被濫用的策略,泛指用家需要付出相當時間及能源去進行複雜運算,並以此作為成本從而確保資源用得其所。

由於 PoW 以消耗資源作為手段,不難想像礦工之間的競爭會慢慢演變成一場「資源競賽」:大家為了「挖」得更多更快,於是追求更好的設備,繼而消耗更多能源。為了保持競爭力,這場競爭將永無止境,形成惡性循環。為了減少資源消耗,後來又發明出另一種名為「權益証明」(Proof of Stake,簡稱 PoS)的挖礦機制。

Proof of Stake (PoS)

在之前的 PoW 機制中,礦工消耗資源以換取計算能力,再通過破解數學題取得記帳權利以及密碼貨幣作為報酬。在新的 PoS 機制中,礦工付出的不再是算力而是「真金白銀」,每位礦工都必須抵押自己持有的密碼貨幣,抵押量愈多就愈有機會被系統選中獲得記帳的權利。影響獲得記帳權機率的因素一般有以下三個:

  1. 貨幣抵押量的多寡,量愈多機率愈大
  2. 抵押時間的長短,時間愈長機率愈大
  3. 距離上次獲得記帳權的時間長短,時間愈長機率愈大

區塊鏈的 PoS 機制是針對 PoW 所產生的能源消耗、交易速度緩慢等問題而提出的新方案,由於整個過程中無需用到強大的運算設備,單以抵押量的多寡,時間的長短等因素去選出記帳人選,被選中的由此至終都沒使用算力去挖礦,所以在 PoS 機制下「礦工」又叫驗證者 (Validator),又或者更直接了當地稱他們為節點 (Node)。

以太坊區塊鏈 (Ethereum) 早前就宣布將由 PoW 機制慢慢過渡到 PoS,預計今年九月左右完成過渡,屆時會以抵押以太幣的方式去選出驗證者,聲稱做法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約二千倍。

儘管 PoS 機制相對於 PoW 更環保,卻有富者愈富的問題,畢竟抵押量愈高就愈有機會得到獎勵。目前坊間依然不斷探討和嘗試不同做法,例如密碼貨幣 Decred 就使用混合了 PoW 和 PoS 的機制,希望兩者能夠互補不足。隨著時間推移,相信更完善的機制指日可待。

以上我雖然集中講解挖礦機制的原理,但無可否認的是了解密碼貨幣的確有一定門檻,要花不少時間。作為密碼貨幣平台的設計師,自問有責任對產品盡可能瞭如指掌,如數家珍,可是一刀切地要求其他隊友同樣必需如此,也許就太一廂情願,是種苛求。假若將來希望更進一步,令大眾明白,繼而體會到不一定需要倚賴傳統銀行託管個人資產,就更需要循序漸進,慢慢教育。

於是我決定由自己開始,先了解,後設計。



原文刊於:
Blog by ChakmanDesig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