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雪、硬頸、芬蘭人。
「在寒冷中含苞待放,你將再次崛起;願我們的愛逐漸升華,你的希望,歡樂與榮耀,願獻給祖國的歌聲,在高處迴響。」
,芬蘭國歌《我們的國家》(Maamme)

今天是12月6日,也是有著「千湖之國」、「千島之國」美譽,列名世界先進已開發國家之林,北歐「芬蘭共和國」(Suomen tasavalta / Republic of Finland)的國慶日,所謂一年一度的Itsenäisyyspäivä(獨立日)!
整個國家位置全部處於北緯60度以上,境內總共擁有18萬8千餘座湖泊,還有17萬9千餘座島嶼的芬蘭,國土面積為33萬8424平方公里;最新一版(西元2022年)人口普查數約莫有555萬人,較新加坡多,但相比鄰近的丹麥還少一些。
嗯,很多近代歷史學者在討論或書寫世界各國的建國史論時,都習慣把芬蘭拿來與「台灣」相提並論跟逐一比較,原因無他,因為芬蘭本土住民也是長期活在外來民族或有權柄者的統治歲月底下,而且不同於台灣政治人物選舉時常掛在嘴邊的外族治台「四百年」(荷蘭、滿清、日本等)概括性說法,芬蘭人,沒有懸念,可是歷經了整整兩倍……將近八百年之遙,荊棘叢生的自主建國之路!

話說於早期舊石器時代裡,芬蘭就可能有著原始部落定居、生活的記錄,並且透過水路交流,與鄰近的維京人維持初步貿易往來的關係,同時南北兩地長期亦保持著自給自足的公社制度;
到了西元1154到1155年間,隨著瑞典一代名君埃里克九世(Erik IX,1120?-1160)與旗下所領「北方十字軍」的武裝勢力東傳,他帶給芬蘭人第一次有關羅馬天主教的福音信仰,還有脈絡發展已較成熟的瑞典語,更在此設置了集政教大權於一身的芬蘭主教後,使得原本只有小聚落型態的芬蘭,逐步進化成大瑞典王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不可分割」的代價,瑞典人一來,就是足足「650年」之久!
雖然說在西元16-17世紀的時候,伴隨馬丁.路德與基督新教改革宗的宣教板塊擴張,瑞典和芬蘭也都選擇支持加入新教陣營,並首度完成芬蘭語《新約聖經》的翻譯出版工作,但芬蘭人在一股信仰衝擊的洗禮下,當地也爆發了一波前所未有,追求獨立自主的聲浪,出現了本土農民對抗外來貴族的「棍棒戰爭」……
即便後來起義功敗垂成,芬蘭依舊被視為是瑞典王國轄下的次等國土,芬蘭人當然也被看作是二等國民,可是值得觀察的是,由於當地屬於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盛行的地區,教會內部全力推動普及教育計畫,鼓勵大家多識字以研習《聖經》話語,甚至推行背誦聖詩、金句的運動!如此消除傳統文盲,提升文化素質的積極作為,不只讓芬蘭人的閱讀能力大幅提高,也提升了國民軟性文化實力!
西元1808年間,兩個世紀間都在北歐關鍵軍事衝突裡敗給帝俄的瑞典王國,黯然失去了數世紀以來北歐首席霸權的領導地位,更把芬蘭這塊土地拱手讓給了隔壁鄰居……是,由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 of Russia,1777-1825)所領導的俄羅斯帝國。
這位在歐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俄國君主,很快地將芬蘭改制成一個帝國管轄內允許實施自治的大公國國體,並且由他本人親自擔任最高領導者-大公;
四年之後,他將位於南端的赫爾辛基(Helsinki)設為芬蘭大公國的新首府,不再使用過往鄰近瑞典的城市,做為大公國未來發展的主軸。
就在這個時候,
受到了歐陸「啟蒙運動」後所帶來西歐各國接連爆發民主革命、追求民族自決的影響,原本素質就不錯的芬蘭人民也深刻體會並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他們不能再這樣繼續被附近的幾個列強這樣吞過來、併過去,應該要好好尋求芬蘭民族的真正獨立;
芬蘭諸多有志之士決定採行各種藝術表達方式,包括了芬蘭民族文學史上的偉大史詩巨作《卡勒瓦拉》(Kalevala,1849)等,來傳遞芬蘭人民日後必須也必定覺醒的自我意志!
往後數十年間,世代傳承下的不斷醞釀,芬蘭人的民族意識也越來越高漲!這讓後來在位的執政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i II,1868-1918)越看越覺得苗頭不對,認為芬蘭人非常有可能會造反,甚至會掀起獨立戰爭!於是他來個先下手為強,實行防堵政策,除了高壓免去芬蘭當地原先享有的各種自治權外,更著手推行純俄羅斯語的文化洗腦運動!
芬蘭人的「國語」是俄語,是學校教授的上流語言,絕不是家裡爸爸、媽媽教的芬蘭語,俄羅斯也不准芬蘭人繼續在公開場合傳講或宣揚芬蘭語,意圖達成全面封殺、不留一絲本土血脈的計畫。
然而,在此歷史轉折的十字路口,由芬蘭當世最著名的音樂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所精心譜曲,象徵芬蘭人不屈不撓精神的傑作《芬蘭頌》(Finlandia,1900)剛好大功完成,一次又一次地下與民間的音樂會放送,頓時間呼應潮流,亦成為了人人傳唱的芬蘭獨立建國之歌!

西元1917年,遲暮老邁的俄羅斯帝國,境內的莫斯科引爆了驚天動地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群起推翻了沙皇的君主專制政權;
芬蘭人於是趁著大好機會,在12月6日這一天,正式對外宣布自主獨立、成功建國!脫離了近八百年的異族統治命運!
但是,芬蘭人從此就過著幸福又快樂的日子嗎?
就在宣布獨立後的隔年,西元1918年,好不容易建國的芬蘭,當地竟然(唉!歷史之必然?)出現了自家人分裂內鬨的狀態,屬於傾向實施共和國政體的「白軍」,與意圖走向社會主義制度的異議人士,也就是「紅軍」,在意見相左、資源分配不公的情況下,境內燃起了第一場的紅白對抗「芬蘭內戰」(Suomen sisällissota)!
砲火點燃後,兩邊各自引來了「關心」戰事的德國與蘇聯兩強;有點幸運地,戰事在西元1919年時迅速結束,芬蘭也開始實施西歐式的民主共和國式憲法,正式迎接新一波的現代化道路。
芬蘭的命運,是否就此化險為夷,否極泰來了呢?
故事,剛開始,
西元1921年,由於領土劃分與歸屬間的爭議,芬蘭與「前前殖民母國」瑞典展開了一次的小型軍事衝突,也就是所謂的奧蘭群島(Landskapet Åland)主權爭霸戰;最後,經過國際聯盟裁決,土地所有權歸給芬蘭,但有個附帶條件,就是芬蘭必須讓多數說瑞典語的奧蘭島居民,擁有接近獨立的高度自治權。
沒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中、東歐挑起戰火,可說來很奸巧、心機也有夠深的蘇聯紅軍,居然趁著西歐各國忙著對付納粹德國的坦克車橫衝直撞之際,一聲不響地,大軍殺入了芬蘭,這也就是史稱的「冬季戰爭」(talvisota)…

好啦,這下能夠幫忙芬蘭的,就只有鄰居,嗯啊,老冤家瑞典,但他們才剛因奧蘭群島的主權爭霸戰打壞感情,所以在瑞典上下一片默不吭聲的狀態中,這場俄芬戰事才進行了105天,芬蘭就以敗仗投降收場。雖然說,芬蘭陸軍英勇抵抗,成功消滅了數以萬計的俄軍,但是敗戰就是敗戰,沒啥好說的!後來兩國所簽署的《莫斯科停戰協定》,更讓芬蘭一下子失去了近1/10的國土!

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嗎?才過了沒幾天好光景,西元1941年到1944年間,虎視眈眈、整天想著如何侵略他國的蘇聯,這下竟又開拔揮軍芬蘭……也就是芬蘭人所謂的續戰(jatkosota);
眼見敵我軍事實力十分懸殊,瑞典也不太可能佛心伸手援助,芬蘭政府只好被迫向先前與他們有著合作計畫的納粹德國尋求協助……芬蘭政府知道納粹居心絕對不良、助陣背後一定有詐,但為了討回上一次失去的領土,芬蘭還是硬著頭皮,以允諾借道國境的方式,讓德軍北方部隊進攻蘇聯,然後自己也隨後出兵助陣……
起初,芬德聯軍真的成功奪回了原先失去的國土,也進一步長驅直入,大軍深入了蘇聯核心地帶!但是,才過沒幾個月,猶如法皇拿破崙的冬日悲劇,德軍在蘇聯酷寒季節的連番挫敗,不只失去了戰場優勢,蘇聯紅軍更展開了全員大反擊;
這時候的西歐國家首腦們,除了一方面應付對德和對義的多線戰爭外,看到你芬蘭居然「腦殘」到選擇和納粹希特勒結盟,心裡幹話也許是譙個連篇,故通通選擇「不」支持芬蘭,是,不支持!英國政府甚至擺起老大架子,向芬蘭正式宣戰哩!

一看大勢已去、多言無益,再打下去一定越來越慘,此時只好低頭向蘇聯要求停戰,拜託他們能夠快點結束戰爭……哇,這下賭注全梭也無力回天了,蘇聯逮到機會,來個獅子大開口……蘇聯政府決定單獨以戰勝國的姿態,和芬蘭簽署了《休戰協議》,除要求芬蘭賠償戰爭損失,總計高達約合當時芬蘭國家年度總收入的5%之外,更要芬蘭驅除其境內剩下的納粹德軍,然後把軍備無條件送交給蘇聯!最後,芬蘭依約割地賠給蘇聯,以示懲罰!
這讓有點倒楣的芬蘭,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之一。
二戰結束之後,企圖以社會主義勢力赤化歐洲各國的蘇聯,以大哥的姿態自居,也陸續與芬蘭政府進行了多項外交條約上的簽訂,而這一類所謂的友好協議,雖然沒有讓芬蘭淪為鐵幕內的一員,但是也迫使芬蘭無法與民主西歐諸國展開軍事上的任何結盟活動,而讓其變成一個立場中立,但地位卻相當特殊的國家……在政治與經濟上是民主共和國體制與奉行資本主義;但是在國防外交上卻是與蘇聯等《華沙公約》組織國維持密切微妙關係。(補充一下:這就是西方現代歷史上,所稱獨特的「芬蘭化」、Finlandization)
但也因芬蘭以蘇聯(好)鄰居的身分,委身自己,用中立角色抵擋住了赤化的浪潮,也使得整個北歐各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通通得以用自由、民主的腳步順利發展,免於被東歐化,這點可是讓芬蘭人至今相當自豪喔……

後來隨著美蘇兩大強權的冷戰對峙落幕,蘇聯解體與共產勢力的式微,芬蘭終於放下了束縛,積極地與西方國家接觸,現在也已經是歐盟與歐元的會員國之一了。
數十年以來,在明顯貫徹中立主義之下,芬蘭國內的政局十分穩定,尤其他們向來以多數政黨所結盟組成的聯合內閣制為世人所讚揚,透過政黨間的協商來推動國政,少有衝突與杯葛情事產生。

至於在經濟產業方面,除了昔日風靡智慧型手機玩家間的手遊「憤怒鳥」,還有舉世聞名,曾經雄霸世界,近日易主後力圖振作的Nokia,跟程式設計師最愛的Linux外,芬蘭的各種輕重工業也非常發達,在此高度工業化與自由化基礎之下,芬蘭的各項經濟指標都顯得相當出色,同時也在WEF國際競爭力的排名裡多次勇奪冠軍,而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統計中,芬蘭也被歸類為成長「極高」的最先進國家之林,國際透明組織更多次把芬蘭評選為全世界最清廉的國家之一。
芬蘭的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赫爾辛基(Helsinki),外號為「波羅的海的少女」,也是世界排行第二高緯度的國家首都(北緯60度10分,僅次於冰島雷克雅維克Reykjavík的64度8分);

都會區人口約為100萬人左右,其首都圈人口密度,剛好也是歐盟各國中的第二位,僅次於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
而由於冷戰時期芬蘭採取的是被動的中立不結盟外交政策,因此當時許多冷戰東西方強權的會面,都選在赫爾辛基這個中立城市舉行喔。

可是呢,近四千個字的簡單介紹後,我要特別分享給各位好友的是,芬蘭看似完美,可也並非沒有什麼缺點,或是隱憂……因為呢,芬蘭的社會福利實在是規劃的太好了,從出生到死亡,一切都無微不至、功德圓滿(!?),所以國家運作需要的預算支出年年增加,也逐漸形成了國家的財政負擔與包袱,再加上當地失業率不低,在千禧年時曾一度直逼20%,連帶所導致的失業救濟金支出升高,讓芬蘭的國債還一度逼近了3400億美元之多!
雖然芬蘭人普遍誠實納稅,政府也以穩定國內經濟為首要政策目標,因此不若南歐,尚未出現國債違約等重大財政危機,只不過這一波發生於西元2008年以降的金融海嘯,將近十年後,芬蘭元氣到現在仍還有點內傷!
此外,在所有芬蘭的領土中,也包括了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別省份,那就是位於波羅的海上,靠近瑞典這邊,當年引發芬蘭與瑞典開戰的奧蘭群島(Landskapet Åland);島上目前約有居民2萬8千多人,擁有自己的自治行政首長與各機關組織,還有國旗與國歌,官方語言更是瑞典語喔。


當然,既然是國慶日專文,最後也要附帶介紹一下芬蘭的國旗樣式:
這白色呢,就是指芬蘭的雪景;
藍色呢,當然就是指芬蘭的湖景;
十字標誌呢,就是所謂的斯堪地那維亞十字(Scandinavian Cross),又稱北歐十字,目前在北歐五國的國旗中,您通通都可以看到這個十字出現。
最後,深深一鞠躬,誠心謝謝大家來賞文。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