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榴槤
梔子榴槤

人类迷惑行为观察员

【階段性寫作小結】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嘛?🤪

「要是找不到答案,安靜地做點事也不錯。只要能夠專心一意地持續創作,做好了100個盤子,答案就會跟著出現。」《蜂蜜與四葉草》裡的老教授對迷惘不已的亞弓如此說道。

本來是打算在Matters寫到100篇的時候再來寫這篇小結的。但是最近感到有必要進行一些回顧,才能更好地 move on;所以就先以這第30篇來做小結吧。

來 Matters 寫作是為了什麼呢——圈粉?賺幣?交朋友?這些固然都是很棒的附加值,但我寫作的主要目的其實只是為了梳理思緒、探索「我」而已。當然,在Matters上的寫作又與寫給自己看的日記不同。寫給別人看的文章,一來應該是別人會感興趣、有共鳴的話題,二來表意要清楚,能夠為對話添磚加瓦。因為有這樣的前提,我在Matters上寫下的思索,確實是比我日記中的零散囈語更嚴謹縝密。

以下是回顧。

7篇小清新,文青蛻變

美麗島的歌系列文章,成文於2018年夏天,是我出國多年之後第一次用中文寫了5000字左右的紀錄。那次去台北參加好友婚禮,順道乘火車環島遊了一圈,途徑影視作品中聽說過的都市和村鎮,對台灣的歷史與當下的思潮有了非常直觀的感受,深受震動。早已遠離中文環境的我,左思右想,還是得承認,此時只有用中文才能準確地表述我的心情。不熟悉繁中網絡,又不便在簡中微信上發布,於是也就只是在朋友中傳閱了一下,很快便忘記了。

一晃到了2020年疫情爆發。那時我已經開始上一些寫作班,進行規律的寫作練習;同時簡中網絡的審查嚴重到了全世界都不能再無視的程度,我突然「有種」了起來:我憑什麼要自我審查?於是找到了Matters,作為試水,把台灣遊記發了出來,但其實主要是為了發後面那篇 紐約隔離日記。之後我只有在參加中文寫作班的時候才會用中文寫作,2020年11月發的兩篇小清新他開了我的夢中之店和她的旅行2020 都是寫作班的作業。不過因為Matters國內的親友都不能看,我在Matters也還沒找到社群感,所以2021年間我寫不敏感的小清新作文還是傾向於發表在豆瓣上。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即使是小清新也隨時可能被豆瓣扣住不發,我刪掉豆瓣帳號又是後話了。

6篇怒文,含割席三部曲

割席這個詞是跟香港人學的。挪威導演拍反送中的紀錄片 Do Not Split,名字來自運動中香港手足之間的口號「不割席」,要團結一致的意思。但是聽說簡中媒體將 Do Not Split 翻譯為「不分裂」,說反送中是為了國家統一。笑死。後來這邊大陸朋友間就開始說要跟什麼什麼「割席」。

再次回到Matters是今年3月。因為各種社會動盪集中爆發,我的思緒急需梳理,於是這幾個月一邊看新聞,一邊寫了6篇不那麼清新的怒文。其中,崇拜利維坦的國度拿回我的語言作為移民的根與翼,我把它們歸納為我的割席三部曲。寫完之後我就放下了:我接納了我的來路,也確認了不會再回頭。

15篇區塊鏈相關心得筆記

所以要賺幣最好還是積極參加徵文活動 😆

可惜賺幣不是我的寫作目的⋯⋯

2篇其他馬特市社區活動,算是不那麼清新的小清新

  • 參加《後綴》市民訪談活動,採訪了Lola,也因此結識了棒棒的主編@Jeger,加入了很高級的《後綴》會所
  • 有幸得到《後綴》邀稿,寫了關於月經禁忌文章的短評
  • 希望今後排好檔期,可以與更多的馬特市市民進行比較深入的互動。




為什麼我還是這麽迷茫呢?(從中二時期就沒斷過的迷茫啊⋯⋯

沒有找到自己的寫作風格,也沒有深耕的主題內容——之所以寫了那麼多區塊鏈「主題」,其實也是因為它可以涵蓋的內容太寬泛了,政治經濟哲學技術遊戲藝術傳媒理財⋯⋯基本上我感興趣的話題都能跟它扯上關係,所以區塊鏈也不算是我的主題,只是一個載體。

迷茫就是因為我到處挖坑,沒有專長吧⋯⋯

我的答案還沒有出現。

下一個30篇,又會寫什麼?

於是,像是念咒語一般🙏:

✨✨✨✨✨ 要是找不到答案,安靜地做點事也不錯。只要能夠專心一意地持續創作,做好了100個盤子,發布了100篇文章,答案就會跟著出現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