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六四记忆

不见春
·
·
IPFS
一脉相承的颠倒黑白,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近来突然爱上了听播客,又适逢六四纪念,听了不少节目。有客观的记录,也有主观的个人经历,让人听来既觉惨痛又毛骨悚然。我听完这些,才发现我自以为知道不少,却其实还只停留在一种模糊的“共产党什么都做的出来”的印象而已。于是又开始看看书,看看纪录片。


在共产党多年的努力之下,现在的年轻人中知道此事的人,想来更少,要不然也不会发生好多人追问“李佳琪为什么被封杀”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墙内对此事是如何讳莫如深,三缄其口的。我与丈夫都已年至不惑,在六四发生的时候,还都是半大不小的小学生。聊起六四,发现我们知道的,其实也不过是些皮毛,和诸如“坦克”,“开枪”,“学生绝食”。。我对他说起北方广场的instagram上征集到的六四记忆中,有人说起“高中数学老师上课提起,说坦克压过去,她的朋友躲在下水道里,上面有血滴下来。”他竟难以置信,说人家乱讲,那得死多少人啊。于是我给他看我正在读的林慕莲的《重返天安门》的封面,广场上密密麻麻群情汹涌的人民。他愣了一秒,脸上有种崩塌的神情。


他对政治不太敏感,时常也会骂一骂美国自私之类,总在被我反问“一个国家的领导集团,为自己国家谋利益,错在哪里?”的时候,露出某种运行无阻的程序突然出了bug的表情。


我很能理解,我们都从小被植入了这种程序。


比如程序告诉我们,大学生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闹事,真是不知死活;又比如这个国家人太多了,不管不行之类。


几十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我,打开六四读本时的惶恐。


是的,那个时候,每个小学生都被发了一本彩色的课外读物。我要先说的是,那个时候,彩色的书是很少很少的,可见是下了血本。


书名我已经不记得了,具体内容,也因为年代久远而只剩下只言片语。但是那读本里的价值取向,我却记得很清楚。


大学生闹事,残忍的害死了解放军。


是的,就是这样颠倒黑白。


不知道编撰这书的人是怎么想的,大概是习惯了运用恐惧来控制人的思维,书里有许多非常残忍的片段,把年纪还小的我吓得不清。如今我还记得,书上说解放军一直劝说,却被学生暴徒围攻,年轻的战士被倒吊在桥上,被点火焚烧致死。还有说人民群众如何支持解放军,老奶奶煮了一篮子鸡蛋,走上街头慰问人民子弟兵。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荒谬。


知道真相的我,回头看看那时候的教材,只恶心当权者的卑劣。


然而,你们不觉得这一切又似曾相识吗?


当年香港青年,也被称为“废青”,“暴徒”;就连不远不近的俄乌战争,在墙内媒体上,也言必称“普京大帝”。

人是会成长的,正确的历史记忆,从来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都是一脉相承罢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不见春岁数大了没事儿写几句,聊以为记
  • 来自作者

牙仙子与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