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shin
Chenshin

藝術行政/看展演的人/雜食者

2019歐遊系列-Prague Fringe《In the Woods Where the Men Work》

In the Woods Where the Men Work

節慶︱布拉格藝穗節

節目名稱︱In the Woods Where the Men Work

觀賞場次︱May 28, 2019 @ Malostranská beseda

A group of businessmen awake in a forest for the trial none of them saw coming. Will there be justice? Can the world be saved from its end? An absurd and surrealist investigation of “business as usual” in the face of global destruction. This staged reading features large-scale puppetry, physical theater and animation. *

在看了上述介紹後,我才驚覺原來開場的四位演員是商人的腳色,因為在我心裡一直以為是指涉習慣被制約的勞動階級,但將他們視為商人或勞動階級的腳色並不影響這個故事的解讀(只是也許以資本家作為抗衡自然的相對面會是比較具衝突性的角度吧)。

此次我所觀賞的”In the Woods Where the Men Work”由一群(可能是剛畢業的)學生所演出,於演技方面可看出有一定水準,卻仍不脫青澀感,而這也許是為何我無法將一開始的四人演員視為商人,即便他們穿的是商人「該有的服裝樣式」。整體劇情推演算是順暢,試圖傳達之意象也有明顯被傳達,如一開始的四人演員,在當中的黑人演員被指出為Lesbian**,即確切傳達出他註定為那個「不願受制約者」,最後也以黑人演員進入牛偶的嘴巴,象徵成為「動物」,回歸自然做為整齣戲的結局,只可惜,這齣戲仍僅能搆上我心中「普通」的標準,主要原因有二:

一為電視螢幕的運用,選用道具上,劇團算有巧思,特意選了三台老舊型電視加以堆疊(可以想像成是美好老時光的投射,但也可能單純是資金不足),電視上播放的為雜訊、森林畫面,搭配一些配合劇情需要而出現的字幕,但卻也僅只於此,播映畫面並無與舞台演出巧妙搭配,更像是斷裂點,使人不知什麼時候該關注哪一處。

第二點則更為我所詬病:「從頭到尾,演員並沒有要與觀眾眼神接觸的意思」。並不是說不與觀眾眼神接觸會是問題,尤其在大型演出場地,要所有觀眾眼神接觸實在不太可能。但一來,Malostranská beseda並非一個大型演出場地,當演員選擇不與觀眾眼神接觸,而明顯是凝視遠方的在表演時,就注定觀眾與演出的疏離;二來,當中有一象徵自然、反璞歸真的動物(牛)的出現,劇團選擇製作牛偶(如台灣舞龍舞獅的概念),由兩人於牛偶其中於觀眾席間、表演舞台上穿梭,在如此近距離的接觸下,牛偶卻仍是專注於演員或其行進間本身,而非期盼能將觀眾帶入腳色,試圖引領觀眾至他們所想傳達的理念「反璞歸真」,是故為我所認為的一大敗筆。

但幸好這就是藝穗的好處,敢於嘗試不設限,也許仍能期待他們未來的發展,畢竟在歌演方面(尤其中間有一段的5人合唱),他們確實令人驚艷。

*引用自: https://www.thetanknyc.org/calendar/inthewoodswherethemenwork

(同一文本但由他團演出版本)

**使用Lesbian作為不受制約者這點,實際上聽到的當下我是有疑慮的。偶爾會想著,不斷使用各種方式去訴說自己是弱勢,且只停留於表面名稱上,這樣究竟是否合適?比如今天作為一個生理女性,若不斷(僅)向人訴說:「我是女性,我是弱勢」真的有辦法使人理解箇中原因嗎?又或者只是再次加強對於女性=弱勢的標籤呢?

#認真寫#推薦指數一般#ChenshinInPragueFringe2019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