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ming
charming

護理師,我最驕傲的職業 AI博士,我最期待的未來

我有冒牌者症候群《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

原來,我也是被「冒牌者症候群」纏上了,所擁有的成就感,都自我理解為是一系列的巧合!

今天下午看了一本閒暇的漫畫小書,是一位精神科實習醫師,覺得自己沒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好、那麼厲害,「成就」常常是運氣和事件的組合,於是,老害怕被別人看穿。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所創作的圖文讀本,「順便」描述在精神科實習的見歷。

《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

這本書開篇就讓我覺得好笑,首先變成實習醫師之後,相較於過去當醫學見習生「那樣可有可無的存在」,突然變得非常受歡迎,每天有「兩個瑪德蓮蛋糕」可以吃!相當令人興奮。

再來就是,選擇精神科之後,就可以把過去6年在醫學院裡學到的一切,全部忘光光!醫院裡其他科別的醫生,在這群精神科醫師的視角下,通通稱為「肉體醫師」!

在精神領域裡,醫師不是來開軟便劑的,也不想把手指頭放在別人的身體裡,精神科醫師是知識分子,只對人類的「心靈」感興趣,處在這項高貴的事業上。

這太妙了,長久以來,即使身為醫護人員,我們也對「精神科醫師」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想像空間 XD

最吸引我注意的兩個地方:一個是那身材高大、笑容滿面、活潑開朗的精神醫學科主任,另一個是小學一年級找姐姐幫忙認字、完成功課,深怕被老師發現的作者本人。

精神醫學科主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一種經驗?生活中、工作上的某個長輩,他說的話會有種魔力,無論他說什麼,你都會不自覺地點頭,而且百分百深信不疑。

如果他稱讚你一句話,你就會開心的不得了,充滿成就感,不管完成的事情是多麼的小,尤其在不是很理解自己到底做對了什麼之下,那得意感依舊高昂。

作者第一次見到精神醫學科主任時,他笑容滿面、身材高大、活潑開朗,具有處在社交金字塔頂端的特質,只是隨口稱讚「聰明年輕的實習醫師,就像您這樣,絕對會讓精神重症病房活絡起來!」

在才剛認識1秒鐘的情況下,竟然「效果超好」。

原因可能有三個:

第一,主任身材高大,所以稍微彎腰跟人打招呼,就容易讓人有種虛榮感,認為自己得到特別的注意。

第二,主任活潑開朗,所以伸手打招呼時,會有種幾乎要給你一個擁抱的錯覺。

第三,最重要的是,主任和你握手時,完全沒眨眼睛,握了「 3 秒 鐘 」,他穩穩握住、上下搖動的手,跟他完全靜止的視線形成強烈對比,在第3秒鐘居然出現催眠效果

出自《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第25頁

這一瞬間,作者的腦波與現實脫離,主任的訊息直通她的大腦,穩穩座落,無法過濾,也無法抵抗。意識就這樣被徵收了。

具體展現在我的生活中,肯定是我的「指導教授」無誤

他身高180公分,我156公分,他的眼神專注,視線穿透直達我的視網膜,彎腰向我講話、打招呼時,我也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回叫他一聲「爸爸」?

每當和他討論事情,都會得到稱讚:「charming做的很棒」、「謝謝你這麼用心」、「charming總是做得又快又好」⋯。

哈!莫非我也被催眠了?

但奇怪的是,這種催眠效果,竟然讓人enjoy,無力抵抗,也不想抵抗。

一定是他,把我騙進學校唸博士班的。

心虛的作者

作者說:「小學一年級的班導師,鼻子上長了一顆疣,當時實在不確定老師是不是巫婆?她常用一種很恐怖的語氣,說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話」。

有一次作業是閱讀練習,班上同學的名字都印在紙上,回家作業是要把女生的名字用粉紅色的筆圈起來,男生的名字則用藍色。

那時才小一,還不太認得字,但作者的經驗是,應該找個大人一起做這份作業,於是她找了會認字的姐姐,姐姐唸出同學的名字,作者再決定用什麼顏色的筆畫圈。

這份作業做得出乎意料的好,當老師在課堂上稱讚時,她當下超級心虛,深怕老師會用巫婆法力讀出來,這作業不是作者自己做的!

出自《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第51頁

這個陰影,直到後來一直伴隨著作者,深怕對方發現真相,然後被覺得是壞學生,不知道為什麼,這種越不想再經歷一次的狀況,卻總是一再重複。

例如:高中會考放榜時,只是剛好所有科目都出了她會寫的題目,因此得到優等;醫學系入學考試放榜,只是剛好和同學一起複習,加上同學精心製作的筆記,因此考上;醫學院考試,只是剛好短期記憶很好,臨時抱佛腳,因此考得很好,考完也全都忘光了。
這種「冒牌者症候群」讓她持續懷疑自己的成就,不認為能歸因在自己的能力上,每次脫穎而出,總是運氣太好!
實際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老是擔心哪天會漏出馬腳。

這讓我挺有共鳴的

從小到大,我也常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當別人稱讚我「是台大畢業的學生耶!」,自己總很害怕,有很多地方根本達不到”當一個台大學生應有的水準”

記得剛升上高一,第一次期中考,我是全班倒數第二名,班上有46個人,我就是第45名。

爾後每次考試,因為同學教我、因為練習作筆記,一步一步成長,大學聯考那天,還是有很多我不會的題目,只是「亂猜」剛好都猜對。

回想我高中參加甄試時,數學題一半以上看不懂,還在橡皮擦上的四個面,各寫上1234,擲到哪個數字,就當成答案來寫,那次就考的超差,「亂猜」剛好都猜錯,低分落榜。

即使到了快40歲,在各方面經歷了不少事情,依舊覺得自己還是沒那麼好!

每次站上台,一樣顫抖著自我懷疑「會不會被看破?」

結束後,也會神經兮兮的回顧剛剛發生的各個細節,那個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我這樣回答對嗎?是不是該用別的方式講?直到事後,若有接收到善意的回應,這些症狀才慢慢消退。

原來,我也是被「冒牌者症候群」纏上了,所擁有的成就感,都自我理解為是一系列的巧合!

所以,我應該告訴自己「那句”你很棒”是真的」??我仍然懷疑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